北宋匠人竟在县城路口造了座“违章建筑”?赵州经幢让专家跪着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05 08:07 1

摘要:站在河北赵县最热闹的十字路口,你可能会恍惚:车流人潮中,一座16米高的石塔巍然矗立,塔身雕满飞天力士、市井百态,连塔基都刻着“妇女掩门”的生动场景。这不是影视城布景,而是北宋知州王德成顶着压力督造的“违章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千年过去,它从佛门圣地变成街头

寻迹石家庄(71):赵州陀罗尼经幢(第一批国家级文保,河北省赵县城内石桥大街与石塔路交口)

站在河北赵县最热闹的十字路口,你可能会恍惚:车流人潮中,一座16米高的石塔巍然矗立,塔身雕满飞天力士、市井百态,连塔基都刻着“妇女掩门”的生动场景。这不是影视城布景,而是北宋知州王德成顶着压力督造的“违章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千年过去,它从佛门圣地变成街头地标,雷劈不倒、地震不塌,硬生生把路口变成了“露天石雕博物馆”。

公元1038年,赵州知州王德成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在城门要道动用300吨花岗岩,硬生生垒起七层石塔。按现代标准,这妥妥是“违规占用市政道路”,可北宋匠人偏把经幢雕成了艺术奇迹。基座是八角须弥座,束腰处浮雕佛教八宝,转角却蹲着金刚力士;往上瞧,幢身刻满《陀罗尼经》,偏又雕出“太子游四门”的市井故事。最绝的是第四层,八面石墙化身“宋代连环画”,送子娘娘、飞天乐伎活灵活现,连门环都雕得圆润可爱,活脱脱把《清明上河图》搬到了石头上。

1038年建成即爆红:信众绕塔转经,路口秒变“网红打卡地”;1571年明代大修:工匠在第六层刻下“到此一游”,硬把后世印记镶进北宋石雕;1976年唐山地震:塔刹被震歪,榫卯结构却让它“自动校准”;1983年遭雷击:华盖裂成两半,修复时惊现“宋代乐高”——整座塔竟用榫卯拼接,难怪千年不倒!

如今站在塔下,抬头望见飞天的飘带、力士的肌肉线条,你会突然明白:所谓“国宝”,不过是古人把日子过成了诗。

顺着螺旋上升的视线,第四层的佛经故事堪称北宋的"漫画连载"。南面浮雕再现佛陀割肉喂鹰场景,老鹰羽毛根根分明;西面的鹿王本生故事里,九色鹿回眸的瞬间,工匠用深浅刀法刻出了瞳孔里的悲悯。而最绝妙的设计当属第三层宝盖——四座立体城门悬空凸出,配合环形浮雕形成360度叙事:东门见老人,南门遇病人,西门睹死人,北门逢沙门,释迦太子悟道前的四次出巡如同动态画卷徐徐展开。

这些雕刻暗藏玄机:朝香人群的衣褶走向实为雨水引流通道,金刚力士凸起的肌肉线条恰好是结构承重点。北宋工匠用刻刀实现了力学与美学的神奇统一,让每处装饰都成为建筑的"筋骨"。

仔细观察第六层素面石柱,"明隆庆五年辛未九月"的刻痕清晰可见。这是1571年修缮工匠留下的"到此一游",与底层北宋原刻形成跨越533年的对话。更令人称奇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工作人员在拆卸倾斜的八角亭时,竟在铜制宝珠内发现明代修缮者放置的鎏金经卷——不同朝代的守护者,用这种方式完成着跨越时空的接力。

如今当我们轻触经幢基座,指尖划过那些被无数信徒摩挲得发亮的"佛教八宝"浮雕,仿佛能听见1038年的凿石声与2023年的快门声在此重叠。这座历经25次地震、38次雷击依然巍然挺立的石幢,用它满身的刻痕讲述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永恒,不在金玉其外,而在匠心其中。

明代《赵州志》石刻篇

2019年《文物》月刊"北宋微雕技艺研究"专题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

来源:文化探索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