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有时候剧本都不敢这么写!一个打工仔,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工资被拖欠,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拿回了血汗钱,心里头那个激动啊,顺手发了条朋友圈感慨一下。
今天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事儿,就发生在咱云南昆明。这事儿啊,真应了那句老话: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有时候剧本都不敢这么写!一个打工仔,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工资被拖欠,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拿回了血汗钱,心里头那个激动啊,顺手发了条朋友圈感慨一下。
你猜怎么着?就这条朋友圈,愣是给他惹来了第二场官司!告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拖欠他工资的前老板!
一、 辛酸苦辣:工资一拖就是一年,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咱们故事的主角,姑且叫他老戴吧。老戴是个实在人,在一家公司干销售。这活儿可不轻松,跑断腿、磨破嘴,就为了那点业绩和工资。
他想着,辛苦点就辛苦点吧,能按时发工资,养活家里老婆孩子,供孩子上学,按时还上房贷,也就知足了。
可天不遂人愿,这老板王某(化名),开始拖欠工资了。今天说明天,明天说下个月,总是用“资金紧张”、“款还没回笼”这种话来搪塞。
老戴心里急啊,这年头,谁家不是等着米下锅?房贷每个月雷打不动要还,孩子的学费也不能拖欠,家里的开销样样都要钱。
眼看着积蓄一点点见底,老戴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整个人都快被逼疯了。
他也找老板王某沟通过无数次,好话说尽。王某每次都是一副“你放心,少不了你的”态度,拍着胸脯保证,可就是光打雷不下雨,工资卡始终是静悄悄的。这种“空头支票”开得多了,老戴的心也彻底凉了。
二、 无奈维权:对簿公堂,耗时一年终胜诉
实在没辙了,走投无路的老戴,一咬牙一跺脚,决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整理好了劳动合同、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等一堆证据,一纸诉状,把老板王某告上了法庭。
这打官司啊,可不是件轻松事,劳神费力。从立案到开庭,再到判决,前前后后拉扯了一年多。
庭审的时候,王某那边还试图狡辩,甚至说老戴不算正式员工,只是个“兼职的”,想把水搅浑。
这可把老戴气得不轻,白纸黑字的合同,明明白白的工作记录,还能有假?
好在,法律是公正的。法院经过审理,最终支持了老戴的诉求,判决老板王某必须支付拖欠的7万元工资!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老戴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感觉这一年多的委屈和奔波,都值了!
三、 兴奋吐槽:朋友圈一句感慨,引爆新“战火”
判决生效后,王某总算把拖欠的7万块钱工资给了老戴。钱到账的那一刻,老戴那个激动啊,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不仅仅是7万块钱,这是他的劳动所得,是他的尊严,更是他家庭生活的保障!
人一激动,就想分享一下心情。老戴也没多想,顺手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条动态,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历时1年多,对方还不承认我是正式员工,还说我是兼职的,结果呢?法院还是还了我公道。今天终于收到工资了,原来道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发完这条朋友圈,老戴觉得挺解气,也算是给这个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看着朋友们点赞、评论,纷纷表示支持和安慰,他心里也舒坦了不少。
他觉着,这就是在自己的私人地盘上发发牢骚,说的也都是事实,没指名没道姓,能有什么问题?
可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条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朋友圈,竟然捅了“马蜂窝”!
四、 老板震怒:你抹黑我!一纸诉状再告上法庭
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小,或者说,微信的“朋友圈”有时候还真不是那么“私密”。这条动态,不知怎么的,就被前老板王某给看到了!
王某这一看,血压蹭就上来了!他心里琢磨:“嘿!你这老戴,欠你的工资,法院判了,我不是已经给你了吗?怎么还没完没了?还在朋友圈里含沙射影地说我‘道德低下’?我这生意场上还要不要混了?我的员工、我的合作伙伴看到了会怎么想?这不是存心抹黑我的名声吗?”
王某是越想越气,觉得老戴这是过河拆桥,拿钱了还败坏人品。他一怒之下,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他一纸诉状,把老戴再次告上了法庭!
这次告的不是拖欠工资,而是告老戴侵犯了他的名誉权!王某的诉讼请求很简单:
要求老戴立刻删除那条朋友圈,并且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公开发布道歉声明,给他消除影响!
五、 法庭再交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接到传票的老戴,估计整个人都是懵的。他可能心想:“我这真是比窦娥还冤啊!被欠钱的明明是我,打赢官司出口气,怎么还成被告了?”
在法庭上,双方是各执一词。
王某这边义正辞严:“法官大人,我承认之前因为经营困难拖欠了工资,这是我不对。但法院判决后,我已经履行了支付义务,这事就已经了结了。
戴某某现在在公开的网络平台发表带有明显贬低、侮辱性质的言论,什么‘道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严重损害了我的社会评价和商业信誉,必须道歉!”
老戴这边也觉得委屈,据理力争:“法官明鉴!我发的朋友圈内容都是基于事实,拖欠工资一年多是不是真的?法庭上不承认我的员工身份是不是真的?
我没有直接点名道姓说他王某,只是在个人朋友圈里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怎么能算侵犯名誉权呢?我的朋友圈是我的私人空间,他凭什么管?”
六、 法院判决:情理法理细权衡,一句话引发道歉风波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老戴的朋友圈吐槽,到底构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审理。这里咱们得稍微普一下法。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但同时,法律也讲究个“过错相抵”,如果被侵权人自己本身也有过错,比如先做了不地道的事,那侵权人的责任可能会减轻。
法官们是怎么看的呢?
首先,老戴说的“拖欠工资”、“不承认正式员工身份”这些,确实是事实,有生效的判决书作证。所以,他陈述事实这部分,没问题。
但是!问题就出在最后那句评论上——“道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法院认为,这句话虽然是在陈述事实之后发出的感慨,但带有强烈的主观贬损色彩。
在朋友圈这个具有一定公开性的社交平台上(朋友圈好友可以看到、点赞、评论甚至转发),这样的言论容易引发他人对王某品德的负面猜测和评价,客观上确实可能降低了王某的社会评价,影响了他的声誉。
也就是说,吐槽事实可以,但直接给人扣上“道德低下”的帽子,就可能越界了。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支持了老板王某的部分诉讼请求,判定老戴的朋友圈言论构成了对王某名誉权的侵害。
要求老戴在其朋友圈发布向王某的道歉声明,并且道歉内容需要公开发布并持续保留30天!
七、 案后深思:乐极生悲的教训,网络发言需谨慎
这事儿,您说闹心不闹心?老戴好不容易讨薪成功,本是件大喜事,结果因为一时情绪激动,在朋友圈里多说了那么一句带有个人情绪评判的话,导致“乐极生悲”,不仅没庆祝成,反而要公开道歉30天。
这个案子给咱们所有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心情的网友提了个醒:
1. 朋友圈不是绝对的“私密空间”:你的言论一旦发出,就有被传播和解读的可能,其影响力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2. 陈述事实与发表评论要分开:尤其是在涉及纠纷时,客观陈述事实一般没问题,但如果加上带有侮辱、贬低性质的个人评价,就容易惹上官司。
就像有网友调侃说的:“那就实事求是地道个歉呗,就说‘我不该在朋友圈说您欠钱一年多经法院判决才给钱,这个事实给您造成了不良影响,特此道歉’。” 这话听着是调侃,但也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3. 维权也需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成功后,情绪宣泄可以理解,但最好选择更私密、更稳妥的方式,避免节外生枝。
当然啦,这个判决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觉得法院判得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随便骂人;也有人替老戴叫屈,觉得前老板拖欠工资本身就不道德,还不让人说了?这道歉判得有点“憋屈”。
那么,您怎么看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来源:秦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