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最大的悲哀,就是轻易透露子女这4件隐私,真的很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1:04 1

摘要:站在一旁玩耍的男孩顿时面红耳赤,原本活泼的身影一下子蔫了,低着头使劲用脚尖蹭着地面。

作者:主创团·六六

上周在小区游乐区,我目睹了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对着另一位家长大倒苦水:

“哎呦,我们家乐乐这次数学才考了72分,全班倒数!

你说这孩子脑子不笨,怎么就是学不好呢?”

站在一旁玩耍的男孩顿时面红耳赤,原本活泼的身影一下子蔫了,低着头使劲用脚尖蹭着地面。

那位妈妈完全没有注意到儿子眼中的难堪,继续和另一位家长吐槽:“他们班小明每次都考九十多分,同样的老师教,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话没说完,男孩突然大吼一声:“妈妈,我讨厌你!”然后转身跑开了。

那个妈妈还一脸地不理解,“你看着孩子,说他两句还不乐意……脸皮真薄。”

说实话,我有点心疼那个男孩。

生活中,父母们似乎习惯了把孩子的一切作为谈资,从学习成绩到性格特点,从个人隐私到糗事趣闻,无所不谈。

为人父母,最好不要在别人面前泄露孩子以下这几种隐私。

这不仅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更会一点点侵蚀亲子间的信任与亲密。

孩子的成绩和排名

不要随便跟人公开

“我家孩子这次又没考好,真是愁死我了。”

“你们家女儿怎么学的?每次都考这么好?”

这样的对话在家长群里司空见惯。

殊不知,当我们公开讨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带给他们的却是巨大的压力和羞耻感。

表姐就经常跟我们吐槽自家儿子成绩差,说他是“烂泥扶不上墙”。

这让本就内向的小外甥越发自卑。

我每次去表姐,经常看到他孤单单的一个人,很难融入其他孩子们。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7-14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

公开讨论孩子在学业上的失败,会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甚至产生“自我实现预言”——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朝着父母担心的方向发展。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父母经常“夸赞”自己的成绩,也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在知乎上刷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他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听话懂事,相貌也很端正。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普通职工,妈妈是家庭主妇,父母结婚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他这个儿子。

随着他一点点长大,他的优秀让妈妈在别人面前“挺直了腰杆”,他也成为了妈妈口中最大的骄傲。

妈妈把他的所有成绩单和奖状,都贴到了家里最显眼处。只要家里来客人,就要炫耀一番。

可是,妈妈的这种“炫耀”,却成了他从小到大最大的压力源。

做什么事都害怕失败,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长大后他长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交生活。

成绩单只是孩子成长的一小部分,不该成为妈妈们的谈资。

保护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就是保护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孩子的缺点和个人隐私

不要和别人讨论

很多父母在外面聚在一起就喜欢讨论孩子,甚至把孩子的缺点、隐私都当成了他们的社交谈资。

“我家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尿床…….”

“你看她这么胖,就是管不住嘴!”

“他有点口吃,一紧张就说不出话!”

这些“吐槽”看似无关紧要的,实际上是在揭孩子的伤疤。

有次刷到一位视频博主,她的镜头几乎记下了女儿所有“不堪”的一面:

镜头中,她嘲笑女儿长得特别丑,居然还好意思喜欢班里的班草;

她还偷看女儿的日记本,把里面的内容读出来,大笑着说女儿太懦弱,一点都不随她,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排挤,却不知道还击,只敢在日记本里发泄……

很难想象,女儿知道自己亲爱的母亲这样曝光自己的缺点和隐私后,该有多难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不愿被人提及的“短处”,孩子也不例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也会不断增强。

尤其青春期更是孩子建立个人边界的重要时期。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随意窥探他们的私人空间。

当你用孩子的尴尬换取闲聊的素材时,不仅是在损害孩子的自尊,也在消耗着他们对你的信任。

要想与孩子成为朋友,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的秘密、隐私藏在肚子里。

孩子的错误与糗事

不要和别人分享

很多父母喜欢分享孩子的“糗事”来娱乐大家,却不知道这会让敏感的孩子感到被背叛。

网友@被迫很乖 曾发帖讲述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他的每一次糗事和错误,都妈妈一一记录下来。

什么七岁尿床、八岁掏鸟窝摔断腿、小学扯女生头发被叫家长、初中沉迷打游戏导致物理不及格、高中早恋导致高考失利、大学毕业被分手……

每次什么事,只要和母亲意见一有分歧,她就拿出他当年的一些过错说教,说如果当初他怎样怎样,就不会那样。

有次过年回家,母亲当着许多亲戚的面催他相亲。

无奈之下,他只好坦白说,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对方是外地的。

母亲一听就不乐意了,说只有本地姑娘才靠谱,知根知底。

他本想跟母亲好好沟通,但母亲压根不听他的,直接使出杀手锏,拿他大学时的恋爱经历说事。

母亲说他在大学时曾经谈过一个外地女朋友,对对方掏心掏肺,结果一毕业就惨遭被分手。

那一刻他如遭雷击,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掩埋的伤心事,就这样被母亲当着大家的面全抖搂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不愿意再和母亲说话,逢年过节也开始强烈抗拒回家。

孩子曾经尿床、说错话、出丑等经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难以启齿的伤痛,父母不应该当作谈资,更不应该以此来胁迫孩子。

一定要注意,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媒体上谈论孩子时要格外谨慎。

如果想分享孩子曾经的故事或经历,最好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如果不小心把孩子的“糗事”说漏了嘴,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并想办法补救。

孩子的情绪问题

不要跟他人吐槽

一位心理医生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他接诊过一个14岁女孩,她妈妈一进来就开始吐槽:

“这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动不动就发脾气;

她还特别敏感,说不得碰不得;

医生你来帮我看看,她是不是有病……”

看着一脸生无可恋的女孩,医生决定先把母亲请出去,跟女孩单独谈一谈。

后来才知道,女孩上了初中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经常因为跟母亲意见不合吵架。

结果母亲就经常向他人抱怨女儿脾气“喜怒无常”,“这孩子心理有问题,别管她!”

导致女孩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认为自己真的“有病”,情绪愈来愈暴躁,跟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水火不容。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

但在公开场合直接为孩子贴上“情绪化”、“敏感”等负面标签,可能会直接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加破罐子破摔。

情绪是孩子内心的语言,不要把他们最真实的表达变成你口中的问题。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而不是评判他们的情绪。

如果真的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尽量寻求专业帮助而非四处吐槽诉说。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片娇嫩的花园,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我们任何人。

真正的爱,不是占有和展示,而是为他守护一方可以自由成长的天地。

是错处不挑、逆时不怨、优秀不炫。

父母守好自己的嘴,就是守好孩子的运气和未来。

与各位父母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