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德国设备与机械制造 TOP100 盘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9:22 1

摘要: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近期活动预告:

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引言

在德国制造业版图中,设备与机械制造始终是核心板块:它不仅是出口支柱产业,更是创新成果最密集的领域。

从印刷包装到汽车零部件,从水处理到通用机械,德国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企业的长期积累与持续突破。

每年评选的 TOP100 Innovatoren(百强创新企业),正是观察这一领域的窗口。

不同于营收或规模排名,这个奖项专注于创新力本身——无论是青年企业还是百年老厂,只要在创新管理和成果上表现突出,就有机会入选。

如果把 2025 年度榜单里属于设备与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摊开来看,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包装、制药设备的创新集中在大企业,靠的是体系整合力;汽车供应链的突破常来自小企业,灵活、专业、快速迭代;暖通、水处理的老牌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继续保持竞争力;通用机械的中型企业则是德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这些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共同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完整生态。

本文将依次从四类典型路径切入:体系整合的大企业、灵活突破的小企业、长期主义的中型企业,以及边角领域的特色企业

完整表单我们已整理好,按行业分类。如果需要,可以加微信 sino40 获取。

(一)

包装与制药设备:系统集成驱动的创新力量

|BHS Corrugated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数字化全链条的瓦楞纸板巨头

在波纹纸板生产线上,BHS 的地位几乎等同于“行业代名词”

其设备覆盖的全球瓦楞纸板产能比例超过 60%(评审团数据),它不仅制造单机或整线设备,更提出了“生命周期伙伴”的概念:从设计、建厂、设备运维到数字化升级,客户一旦签约,合作往往长达十几年。

过去几年,BHS 把战略核心放在“Box Plant 2025”计划上,即把传统纸板厂改造成智能工厂:

自动化程度更高、能耗更低、可远程运维,并通过工业 4.0 控制系统实现实时过程参数控制。

这让原本依赖人工经验的生产过程,变成了数据驱动的工艺优化。

公司每年将营业额的约 5% 投入研发,建立了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创新建议平台。

2023 年员工提出的改进点中,超过八成被快速采纳落地。

评审团评价:BHS 不只是造机器,而是在重新定义整个纸板行业的未来样貌。

|Uhlmann Pac-Systeme GmbH & Co. KG —— 制药包装的系统整合专家

如果说德国制造有一个最“隐形”的冠军,那就是 Uhlmann

全球制药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片、胶囊、注射剂,都是通过 Uhlmann 的包装线进入市场。

与大多数设备商不同,Uhlmann 最大的亮点是把包装当作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它不仅提供泡罩、瓶装、装箱等设备,还把序列化、追溯、合规检测和能源效率整合进整条产线。

客户不仅买到一套设备,更是获得了一套“药品出厂即合规”的全流程保障。

公司设有“包装能力中心”,在客户投产前,就能通过数字孪生模拟平台演练整条线的效率与稳定性,大大降低试错成本

近年来,Uhlmann 还将重点放在可持续包装方案上,从材料替代到循环利用,帮助制药企业应对环保与监管双重压力。

评审团在 2025 年 TOP100 创新评选中评价其“不是追随行业趋势,而是为行业设定了新标准”。

从 BHS 到 Uhlmann 可以看出:包装与制药设备的创新,几乎清一色由 C 类大企业主导。

因为这里的突破,不是单点改进,而是跨越研发、合规、工艺、服务的全链条整合,只有具备体系化能力的大公司才能承担得起。

(二)

汽车供应链:小企业的灵活突破

|BIKON-Technik GmbH —— 一颗螺栓背后的工业哲学

或机器人公司,但 BIKON-Technik 却凭借一项“看不见”的发明赢得了席位。

它的核心技术是锥套胀紧联结,通过精密几何扩张实现扭矩传递,避免了传统焊接或键槽带来的不便。

这项发明看似冷门,却在无数装配线上被反复应用:它能承受极高负载,却在需要时几分钟内就能拆卸更换,大幅减少了停机和维护时间。

BIKON 多年来没有追求多元化扩张,而是几十年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逐步形成了行业标准。

许多德国整车厂和 Tier1 供应商,都把 BIKON 当作不可或缺的“老伙伴”

|ELEMENT 3-5 GmbH —— 电动车轻量化的幕后推手

新能源车的续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车厂,而一个核心逻辑是:车身每减掉 1 公斤,续航就能延长几公里。

ELEMENT 3-5 就是围绕这一痛点切入的年轻公司。

它的名字“3-5”源自元素周期表第三至第五族,代表铝(Al)、钛(Ti)、镁(Mg)等轻合金元素的方向。

公司并不造整车,而是专注研发新型轻量化材料及其成型与连接工艺。

与许多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团队不同,ELEMENT 3-5 强调与 Tier1 供应商协作,帮他们完成材料的“最后一公里”

能否承受冲击?能否在大批量加工中保持一致?成本是否足以被接受?

这种模式,让它常被称作整车厂的“外部研发部门”——灵活试错,快速迭代,把风险留在小厂里,再由大厂放大规模。

|EYPro Mugrauer & Schnele GmbH —— 把显微镜搬上流水线

“零缺陷”是德国制造的信条,但如何在高速生产线上做到这一点?EYPro 给出的答案是把实验室级的检测能力直接嵌入流水线

它的电子与光学检测系统,可以在数秒内扫描零件表面,捕捉到肉眼难以识别的裂纹、划痕或尺寸偏差。

这意味着发动机零部件、车灯模组或传感器都能在装配过程中即时检测,问题在第一时间被拦截,避免成百上千件的返工和报废。

更重要的是,EYPro 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对质量要求更苛刻的行业,同样在使用它的检测技术。

与包装和制药不同,这里的创新动力更多来自 A 类小企业

它们专注于极细分环节,灵活而深入,往往成为整车厂与 Tier1 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支点”。

(三)

暖通与水处理:老牌企业的再出发

|WILO SE —— 从百年水泵厂到智慧水务先锋

WILO(威乐)创立于 1872 年,本是典型的德国机械制造商,以耐用的水泵和供水系统闻名。

过去几十年,它的泵产品遍布全球楼宇、工厂和市政项目。

但进入 2020 年代,能源成本上升、气候压力加剧,让“如何节能”成为客户最迫切的问题。

WILO 的创新正是在这里展开:它把传感器、物联网模块和算法嵌入到水泵里,让原本只会机械运转的设备变得“聪明”。

如今,一座大型商业楼宇的用水系统,可以通过 WILO 的平台实时监控,自动调节泵速,既保障供水稳定,又将能耗降低两位数。

更进一步,WILO 正在探索预测性维护,提前判断泵体是否需要检修,避免突发停机。

进入 2025 年 TOP100 创新榜单,是对 WILO 转型路径的一种注解:百年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能否主动“数字化”,让旧产业焕发新生命。

|ProMinent GmbH —— 化学加药背后的可持续运营逻辑

ProMinent 成立于上世纪 60 年代,长期专注于化学加药泵和水处理系统。

在很多污水厂、泳池或工业管网里,水质的安全和稳定,往往靠的就是它的设备。

真正的挑战在于:药剂投加要精准到毫升级别,过量则浪费并造成环境污染,不足则达不到消毒和处理效果。

ProMinent 的突破点,是把自动化与数据监测引入这一看似“粗放”的场景。

它的系统能实时检测水质,并自动计算、调节投药量。这样不仅能减少药剂用量,还能避免过量排放带来的二次污染。

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客户降低运行成本并提升合规性

WILO 与 ProMinent 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扎根于传统行业,却通过数字化与可持续运营逻辑重塑了商业价值。

它们的入选说明,创新并不总是“从零到一”的颠覆,有时更是“从旧到新”的升级。

(四)

通用机械:德国的“腰部力量”

|Eckart GmbH —— 中型机械的长期主义样本

在 2025 年创新榜单中,Eckart 的名字出现在通用机械板块并不意外。

作为一家典型的 B 类中型企业,它代表了德国制造业的“腰部力量”

Eckart 长期专注于旋转与传动解决方案,产品被广泛应用在机床、包装和自动化生产线上。

客户选择它,不仅是因为可靠性,还因为它能在标准化部件的基础上快速做定制化调整,这种灵活性是大企业很难做到的。

很多新产品诞生于客户现场的某个小需求,再逐渐推广到更广的行业。

公司将营收的一部分持续投入研发,并建立了紧贴客户的项目循环,使“改进”成为一种制度化行为。

评审团认可的价值在于:Eckart 没有颠覆行业,却稳稳支撑着产业链运转。

|WMV GmbH —— 精益文化驱动的表面处理专家

WMV 的入选,让人们再次看到中型企业的独特角色。

作为一家表面处理与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它的亮点不在规模,而在文化

员工被鼓励在日常工作中提出改进,很多优化方案就来自生产一线的小建议。

公司产品覆盖自动化清洗、涂层和干燥系统,广泛服务于汽车零部件、紧固件和工具行业

在这些高强度场景里,表面处理决定了零部件的寿命与安全。

WMV 将精益改进与数字化监控结合,不仅提升了一致性,还帮助客户减少能耗、降低排放(评审团评价)。

这一类 B 类中型企业,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持续的优化赢得位置,稳稳支撑着产业链的运转。

它们的存在,让德国制造不仅有高光时刻,也有日复一日的坚实底盘

(五)

特色企业:宽广的创新版图

|LEHNER Maschinenbau GmbH —— 精准农业的“小巧思”

在 2025 年的创新榜单中,LEHNER 的出现可能会让人意外。

它不是跨国巨头,而是一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农业机械公司。但在德国农业机械市场里,几乎每个农机经销商都知道它的名字。

LEHNER 的代表作是“SuperVario”播撒机——一款可以在农田、果园甚至葡萄园中实现精准施肥与播撒的设备。

传统的施肥设备往往覆盖面大、浪费严重,而 LEHNER 把小型化机械与电子控制结合起来,让肥料或种子以克为单位精准落在该落的地方。

这不仅节省了成本,还符合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

公司还开发了专为冬季设计的“盐撒机”,广泛应用于道路除冰。很多用户评价:LEHNER 的创新不是让人眼前一亮,而是用过之后“再也回不去”的那种

|Venjakob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 涂装里的“绿色革命”

如果说涂装听起来是个再传统不过的工序,那么 Venjakob 的存在让人意识到,它同样可以是创新的热土。

成立于 1963 年的 Venjakob,总部位于居特斯洛,至今仍由家族经营。

它专注于表面处理与自动化涂装系统,客户涵盖家具、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行业

传统喷涂工艺最大的问题是能耗高、溶剂排放多,而 Venjakob 通过智能气流控制、热能回收和水性漆应用,把一条生产线的能耗降低了 30% 以上。

公司还研发了模块化的涂装单元,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组合,从而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改造成本

德国制造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显眼的高科技行业,也存在于传统工艺的持续改进中。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精准播撒,还是车间里的节能涂装,这些“边角领域”的企业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创新版图的广度与厚度

(六)

结语

在今年的颁奖典礼上,评审团特别强调了一点:创新并不等于颠覆,很多时候是持续改善、是系统能力的提升。

回顾这些企业,无论是大企业的体系化整合,小企业的灵活突破,还是中型企业的长期迭代,都在说明一个事实:

德国制造的竞争力,既来自高光时刻的突破,也来自日复一日的坚实底盘。

德国工业智库

德国工业智库是服务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交流合作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产业。以德国先进技术及项目经验为源头联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深度行业研究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解析中国市场,致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标的挖掘、项目合作对接、投融资咨询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