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由东南大学打造的定点帮扶项目——南华至善非遗传习馆(以下简称“传习馆”),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正式揭开面纱。这座以彝族刺绣非遗文化为核心,集展示、交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不仅为乡村绿色建筑树立起全新标杆,也让沉淀千年的彝绣文
9月24日,由东南大学打造的定点帮扶项目——南华至善非遗传习馆(以下简称“传习馆”),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正式揭开面纱。这座以彝族刺绣非遗文化为核心,集展示、交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不仅为乡村绿色建筑树立起全新标杆,也让沉淀千年的彝绣文化,在现代科技赋能下迎来蓬勃生命力。
据介绍,在传习馆的建设中,场馆设计深度呼应彝族刺绣文化,以“绣布流动”“针线交织”为意向,通过反S状建筑形态、银白色变截面圆形铝管等设计,用建筑语言再现刺绣工艺的灵动之美。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刘加平团队研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也应用其中,团队创新性地将这种前沿材料制成镂空薄板作为建筑表皮,实现了结构、围护与遮阳功能的一体化。
刘加平介绍,此次将这种“超高强韧”材料与南华彝绣的黑、红、黄三原色巧妙融合,借助变孔径穿孔工艺形成彩色叠影,不仅发挥了其安全、耐久的优异性能,更从视觉上筑牢了地域文化的根基,让建筑本身成为一首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固态诗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领域,传习馆集成了钙钛矿光伏玻璃系统,由东南大学携手兄弟高校科研团队,联合校友企业协同攻关,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撑,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满足场馆日常运转需求,助力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低碳运营”。同时,东南大学将零碳技术贯穿建设全程,团队结合多项被动式绿色技术,助力场馆达到近零碳排放标准,向公众传递“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浪潮也为传习馆的建设注入了智慧基因。东南大学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深厚积淀,联合校友企业在数字化产业中积极拓展实践,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全影全息等前沿数字技术交相辉映,让传习馆所成为一个高度智能、互联互通的知识传播与交流平台。
开馆当日,三大特色展览同步亮相。“至善传习·科技焕彩”科技展,系统展示了传习馆建设中的光伏技术、零碳设计、数字化应用等前沿成果;“南华彝族刺绣培训成果”展览,呈现了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技能培训、推动非遗产业化的阶段性成效;东南大学彝绣研究中心设计作品展与“海峡两岸南华彝绣大赛”成果展,则集中展示了高校艺术设计团队与两岸创作者对彝绣非遗的创新探索。
据悉,东南大学与南华县的结对帮扶已12年,“至善非遗传习馆”是学校继“至善彝绣馆”后,在该县落地的第二个“至善南华”系列帮扶项目。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责编|胡鼎 沈欣楠
校对|林书琪 张兴华
助力非遗传承!
来源: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