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城,做为济南的雅号,可谓尽人皆知。但是,泉城作为济南雅号被世间公认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60年的时间。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泉城”之名迅速走红齐鲁,传遍神州并被公认的呢?这事要先从泉城一词的来历与议论说起。
泉城——济南雅号别名的由来
黄鸿河
泉城,做为济南的雅号,可谓尽人皆知。但是,泉城作为济南雅号被世间公认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60年的时间。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泉城”之名迅速走红齐鲁,传遍神州并被公认的呢?这事要先从泉城一词的来历与议论说起。
如今,泉城之名享誉海内外,成为济南市的代名词,若要追根溯源,寻觅“泉城”的由来,过去若干年间究者稀,对这样一个给济南带来无上荣光的名字,近几年产生了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民国青年才俊倪锡英之说:1936年10月,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介绍都市地理的丛书,其中一本专门介绍济南风土人情的书籍名叫《济南》,作者是倪锡英,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人,生于1911年7月。本书开篇第一章题目便是《泉之城》,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整个的济南城,是被包围在泉水的潜流中,这泉水,侵润着所有济南全城的大街小巷。如果我们以东西来象征这个城市,那么济南该称为“泉之城”。持此种观点者认为这是济南“泉城”之名最初的由来。
第二种观点是新中国建国后诗人孔孚之说:理由是1957年5月13日,孔孚在《大众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组诗《济南散诗》,其中第4首诗是《一列蓝色的列车开往北方》。诗中4次出现“泉城”二字,诗句是:“轰轰隆隆,滚过泉城的身旁。”“蓝色的列车呵,请带走泉城的问候。”“说泉城日夜殷切地把她思念。”“泉城上空久久地有激动的回声震荡。”诗中使用泉城一词代指济南,孔孚先生后来成为山东省非常著名的山水派诗人。
第三种观点则是引经据典之说:
一是早在公元289年至公元303年间,晋代陆机就写过一篇文章《洛阳记》,文中首次出现“泉城”二字:“城外有宣阳观、千秋、鸿地、泉城、扬威、石楼等观。”这是已知文字记载泉城地名的最早依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提到泉城二字:“泉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百步一楼橹,屋台置一钟,以和痫鼓。”陆机、郦道元两文中写的泉城是一个地方,被后人解释为是指洛阳城西北角金墉城外的狄泉。
二是公元570年,南北朝时代北齐王刘阳病故,民国时在河南安阳丰乐镇出土了刘阳墓志铭碑记:“齐故泉城王墓志之铭”,泉城两字赫然醒目。全文如下:“齐故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济阴郡开国公赠朔肆恒三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泉城王刘阳墓志。”文中之齐是指“北齐”,刘阳为北齐宗室将领,官至骠骑大将军、广州刺史等。死后追赠泉城王,但安阳并无泉城之名,属非实际封地,荣誉称号而已。
三是泉城一词唐朝用于代指泉州,公元897年,唐代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刻记》中云:“初幞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裤襦纩泉民,而谓竺乾之道与尼聃鼎。”其用“泉城”代指泉洲,比苏辙用“泉城”一词早209年。
四是公元1106年,回归田园的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了《逊往泉城获麦》《泉城田舍》两首诗,并将其收入《栾城集》中,使泉城成为济南别称的早期证据。但因苏辙晚年受到朝廷排挤,致使其用“泉城”代指济南在当时知之者甚少,没有传播开来。后被明朝《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将两首诗全文收录,得以永存诗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商务印书馆相继出版发行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从》两本书,苏辙十卷本《栾城集》均被收录,但亦未能广泛流传。
此外,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雍正皇帝朱批谕旨《奏明郡城垣事》中也出现了“泉城”两字,但指的也是福建省泉州市:“每遇大雨后,勘阅聚水处所平地水高数尺,因查泉城历年受水`````伏思泉州一城关系闽南门户,似应早为修葺”。
唐宋元明清诸朝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把“泉城”与“泉州”交替出现在官方或民间的各种记载中的。
由此得出判断,泉城这个名称历史上确已有之,但与济南泉城雅号似乎并无关联。其它引经据点姑切不论,既便最贴近济南的苏辙写的两首“泉城”诗,史上也有两种议论:一种是说写的是济南,“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因苏辙幼子苏逊生在济南,于是便有了《逊往泉城获麦》这首诗,而且苏辙做为吃米长大的四川人,也开始习惯吃北方的小麦了;二是认为并非写的济南,因为宋崇宁五年(1106年)苏子由卸甲归田后,来到河南颍川(今许昌市),写作七言古诗《逊往泉城获麦》《泉城田舍》两首,诗中内容是回忆崇宁三年移居颍川后,记述其因稻米不足而生活窘迫的经历,与济南没有什么关系。笔者以为,虽然苏辙这两首诗不是写在济南,而是写他在颍川“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泉城田舍》”隐居后的田园生活。但苏子由在济南为官三载,府衙官舍离大明湖畔不远,其对济南府的家家泉水非常熟悉,诗名中题有“泉城”二字,或许有曾经济南的影子?
济南被称泉城之前,水都、泉都之名曾盛行在有关文章中,1947年10月,军旅女作家谢冰莹到济南看望公婆,她在《济南散记》一文中写道:“济南,的确是水都。”她来时正赶上兵荒马乱,客栈停电停水:“谁也不会相信,在水都的济南,会闹水荒。”由此可知,济南水都之名谢冰莹也早有耳闻。 1948年,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系地质学科教师方鸿慈,在《地质论评》第13卷上发表论文《济南地下水调查及其涌泉机构之判断》,文中写到:“在水量缺乏水质恶劣之华北地带,唯济南得天独厚,泉水重多,水质甘洌,故夙有泉都之称。”济南在清未民国以前被称为“水都”“泉都”,遗撼的是没有明确称过泉城。
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结束后,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在兴奋之余,赠诗称赞指挥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许世友司令员:“鲁南大捷摧战鼓,许是英雄猛如虎、今日西进战胶济,泉城活捉王耀武。”陈毅元帅是较早把泉城与济南明确联系起来的著名人物。1984年7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研究室副主任崔向华采访许世友时,由许世友司令员亲口讲述证实。陈毅元帅是著名诗人,应该读过四川老乡苏子由的诗《逊往泉城获麦》和《泉城田舍》。因此,我更喜欢陈毅元帅诗中用“泉城”代指济南二字,与元帅后来题写“解放阁”三字相得益彰,给人以历尽沧桑的感觉,给人以亲切自豪的感慨。
从以上可考文献中看,倪锡英“泉之城”之说观点似乎站立不住,因为没有几人知道《济南》有泉之城之说。从历史资料看,泉城一词最早公开也并非诗人孔孚,早几年有陈毅元帅。孔孚先生博览群书,比较有可能从苏辙、倪锡英、陈毅元帅等的诗文中吸取营养。孔孚发表《济南散诗》这年是32岁,凭其自身力量和当年写诗的水平,关注此诗的读者不会多,还不足以起到引领“泉城”的号召力!况且孔孚先生本人对这几首小诗也不太满意,与25年后出版诗集《山水清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1964年4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山东名胜古迹·济南》,作者是时任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郑亦桥。《济南》是济南解放后至1964年间唯一一本全面介绍济南名胜古迹的通俗读物,他在《名泉》一章中写道:“济南泉水著称全国,有济南泉水甲天下和泉都”之称。”但他也没有用泉城二字,可见“泉城”的名气在当时还没有响亮。
历史上被称过泉城的地方有泉州、颍川、衡水、济南等多座城市。泉城雅号能众望所归,唯我独尊,非济南莫属原因何在?笔者认为1965年才是确定济南雅号“泉城”关键之所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济南百万人民为济南古城呼出的雅号!
为什么呢?因为1965年1月,济南市规划城市基础建设,在狭窄逼仄的旧城陋巷中,改扩建并命名了济南城区第一大道一一泉城路。泉城路从此家欲户晓,被誉为“金街”,成为济南市乃至齐鲁大地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成为济南市名符其实的雅号,为“泉城”扬名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能让泉城深入人心,济南市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把老城中心最繁华的府西大街、府东大街、院西大街、院东大街等11条窄街道一迸清除,拓宽取直建起了一条西起泺源桥,东至青龙桥的城市大街泉城路。这是一个高屋见瓴的城市规划,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道路命名,不然的话,泉城能否成为公认的济南雅称别号而被社会接受会很难说;二是济南卷烟厂1970年适时推出了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泉城”牌香烟,烟标是趵突泉“三股水”图案,湖蓝色烟盒,这为宣传泉城、扩大泉城知名度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过去人们普遍缺乏广告宣传意识,但泉城牌香烟盛销36年,客观上起到了这个作用。济南流行一句老话“行不行,抽泉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泉城牌香烟,泉城大名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走遍了大街小巷。当年泉城香烟每盒0·23元,品质上乘,物美价廉,在所有香烟品种中最受欢迎,远比金“大鸡”、红“将军”等烟型的消费者普遍。这种无形宣传在当时的济南比后来专业广告“踏上轻骑,马到成功”、“小鸭小鸭、顶呱呱”还要响亮。
试想:如果济南没有1965年泉城路开发,没有后来泉城牌香烟的推波助澜,泉城一词极有可能如“泉都”“水都”“泉之城”一样,成为一缕过眼烟云,与济南省会都市擦肩而过,或许泉城之名归享泉州也未可知。这真应该感谢当初提议命名“泉城路”的这位先生,更应该感谢慧眼识珠同意命名泉城路的这位决策者。有部分老同志分析说:命名泉城路的决策者应该是原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第一书记、济南市人民委员会市长段毅。
当然,我们议起济南“泉城”的由来,自然也不应忘怀苏辙苏子由老先生、倪锡英青年才俊、陈毅元帅、诗人孔孚对“泉城”之名的情有独衷,一脉相承。“请教泉有多少?去问济南人的眼睛吧。愿闻济南人的性格,你去问泉水吧。”
泉为济南之魂,城为济南之魄。泉城之名极大地增强了济南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称赞济南:“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著名地理学家于钦著《齐乘》中称赞:“济南名泉甲天下。”虽然“泉城”一词并非新中国首创,泉城雅号过去也非济南一城独有。但是,泉城之所以能被公认为济南市的别名雅号,成为大济南第一城市品牌,让泉城之名真正做实做大做强,毫无疑问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济南老城区泉城路的诞生,以及因泉城路诞生而出品的“泉城”牌香烟的助攻,这是无须怀疑的。
试问健在的老济南人,试问健在的七旬以上老人,1965年以前有几人知道济南雅称是“泉城”?正是因为有了泉城路,有了泉城牌香烟,后又有了一系列泉城牌商品,才有了“天下泉城”之众望所归属济南。
2025年9月8日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