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集中展示青岛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果,推动观鸟经济发展,凝聚全社会爱鸟护鸟共识,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区人民政府、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举办“青岛市第一届观鸟季观鸟比赛”。本次活动以“守护飞羽生态,共筑美丽青岛”为主
为集中展示青岛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果,推动观鸟经济发展,凝聚全社会爱鸟护鸟共识,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区人民政府、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举办“青岛市第一届观鸟季观鸟比赛”。本次活动以“守护飞羽生态,共筑美丽青岛”为主题,由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青岛市观鸟协会等单位承办,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红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
观鸟季于9月27日至28日举行,旨在以鸟类为媒介,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科普教育深度融合,借助赛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助力观鸟经济蓬勃发展。活动创新采用“专业赛事+全民体验”模式:专业赛中,19支参赛队伍在限定时间内系统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及行为信息;家庭体验赛则由鸟类专家和志愿者带领13组家庭深入胶州湾湿地,将实地观鸟与科普讲解有机结合。活动期间还同步推出鸟类相关艺术表演、赛事颁奖典礼、生态市集、生态大咖公益讲座、获奖作品展出及《山东沿海常见鸻鹬辨识手册》首发签售等环节,兼具科普性、互动性与趣味性。
9月27日,观鸟季开幕式在青岛科技馆举行。城阳区政府领导、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世界雉类协会第五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等出席并致辞。与会嘉宾肯定了青岛市以观鸟活动为平台,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与社会公众多方协作的保护机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园林和林业局持续提升森林与绿地质量,构建“科技监测+巡护执法+全民参与”的鸟类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栖息地修复、布设监测设备、加强野外巡护等措施,全市鸟类物种与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其中包括中华凤头燕鸥、黄嘴白鹭等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青岛市将以本届观鸟季为契机,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管理,完善监测网络,推动观鸟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让鸟类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生态名片。
青岛市地处太平洋西岸、黄海之滨、山东省东部,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现辖七区三市(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陆域总面积11295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713平方公里,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1044.25万人。
青岛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黄金节点”,近年来,青岛市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鸟类398种,是山东省鸟类种类最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国家重点保护94种,包括一级23种,二级71种。这些数据不仅是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更是青岛市推进绿色发展、深化生态保护的责任所在。
生态兴则文明兴。青岛市充分发挥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态文化等自然禀赋优势,积极打造美丽中国的青岛样板,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最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生态文化的魅力不断彰显。
作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管部门,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始终将鸟类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以胶州湾湿地为代表的候鸟迁徙通道保护体系。通过推进生态修复、严厉打击盗猎行为、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扎实举措,不断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联合观鸟组织、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监测与研究,以科学数据支撑管理决策;积极推动鸟类保护融入城市公共生活,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引导市民形成爱鸟护鸟、尊重自然的文明风尚。“挽留海鸥行动”已开展30年,海鸥数量从最初100只增至数万只,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种类也更为多样。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现身胶州湾。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本届观鸟季正是我们深化“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重要实践,旨在全面展示我市丰富的鸟类资源,搭建人与自然深度联结的桥梁,打造全民共享的生态盛会。
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通讯员 郑达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