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徽州县划江西75年,老村民翻族谱找祖籍,心里憋得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2:28 1

摘要:婺源县江湾镇的老周最近翻出了压箱底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徽州府婺源县”几个字磨得快看不清。今年78岁的他,身份证上写着“江西上饶”,但逢年过节祭祖,长辈总念叨“我们是安徽徽州人”。这事儿让他心里堵了大半辈子——这个从唐朝就属徽州的县,咋就成了江西的地盘?

婺源县江湾镇的老周最近翻出了压箱底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徽州府婺源县”几个字磨得快看不清。今年78岁的他,身份证上写着“江西上饶”,但逢年过节祭祖,长辈总念叨“我们是安徽徽州人”。这事儿让他心里堵了大半辈子——这个从唐朝就属徽州的县,咋就成了江西的地盘?

婺源设县的历史得从唐朝说起。公元740年,唐玄宗从休宁县和乐平县划了块地,正式设立婺源县,政府驻地在清华镇,当时属歙州管辖。后来歙州改名徽州,婺源成了徽州六县之一,跟歙县、休宁这些兄弟县一起生活了上千年。清朝江南省分成安徽和江苏,婺源跟着徽州府归入安徽,这种归属一直延续到1949年5月,才调整到江西上饶地区。

为啥要划到江西?主要是为了方便管水。婺源境内的乐安江是鄱阳湖水系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东北的五龙山,向西流经德兴、乐平,最后汇入鄱阳湖。1949年那会儿,为了统一管理鄱阳湖水系的防汛抗旱,减少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的协调麻烦,就把婺源划到了江西。毕竟水流是连贯的,上游下雨的水情得及时跟下游的江西县市同步,要是各管一段,遇到洪水可能来不及应对。

现在村里年轻人对归属没啥感觉,但上年纪的人都有体会。老周说,他们赶集还爱往安徽黄山去,那边的茶叶、笋干价格实在,说话口音也近。去江西景德镇买瓷器,反倒觉得对方说话“侉”。村里的老房子还是马头墙、小青瓦的徽派样式,跟江西其他地方的建筑明显不一样。孩子在江西的学校上学,课本里讲江西历史,很少提徽州,他总怕孙子忘了祖宗根。

经济上的影响也实实在在。婺源的绿茶以前跟着徽州茶一起卖,名气大。划到江西后,虽然成了江西的旅游名片,但老茶农王大叔说,跟安徽茶商打交道时,对方还总提“你们以前是徽州的茶”,价格谈判时偶尔拿这个压价。前几年搞乡村旅游,安徽黄山的旅行社来考察,建议主打“徽州古县”招牌,可景区介绍里又得写“江西婺源”,游客常问“你这到底是安徽还是江西”,解释起来特别费劲。

网友对这事儿看法不一样。有人说,现在交通方便,婺源到黄山市区开车才1小时,到上饶市区得2小时,经济上跟安徽联系更紧也正常,归属不用太较真。也有人觉得,文化认同不是行政区划能改的,婺源的徽剧、傩舞、徽菜,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划到江西也没变。还有人觉得老周他们太执着,现在都是中国人,分那么清干啥。

说“归属不重要”的网友,可能没经历过地域文化的深层影响。老周这代人,族谱、祖坟、习俗都跟徽州绑在一起,就像一棵树,根在徽州,树干却长在了江西,风吹过时难免晃悠。说“文化不变”的网友说得对,婺源这些年确实在保护徽文化,甚至比安徽一些县做得还好,这倒是划到江西后意外的收获。

夕阳把老周家的马头墙影子拉得很长,他把族谱仔细包好放回樟木箱,手机“叮”地响了一声,是江西政务平台发来的防汛提醒。窗外,乐安江的水静静流着,往鄱阳湖的方向,一去不回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