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残忍的一幕,不寒而栗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1:00 1

摘要:少数人的利益被巧妙地包上“集体”的包装纸,然后再以“集体”的名义压在个体头上。

hi,我是胖胖。

布莱希特在《致后代》中写道:

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教导人们满足。

那些获进贡的人,要求人们牺牲。

那些吃饱喝足的人,却向饥饿者描绘未来的美好时代。

诗里后面还有两行,胖胖就不敢引申了。

不过,哪怕只摘取这一段,也足够照见一种熟悉的逻辑:

少数人的利益被巧妙地包上“集体”的包装纸,然后再以“集体”的名义压在个体头上。

这样赤裸裸的算计,一边要你心怀感恩,一边又暗暗伸手,拿走你本就不多的东西。

9月26日,潇湘晨报报道一则消息:

在这事的回应中,校方称,献血完全自愿,不存在强制要求,也从未把献血和休假直接挂钩。

官方的说法是,辅导员在转达献血通知时,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才导致学生和公众产生误解。

赣州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也补充说明:

医生通常建议献血后避免剧烈运动,如果学生身体不适,可以请假休息,这才被误读为献血能换来两天假期。

大家信不信这样的说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论断。

但是胖胖看到了一个细节,在9月22日,该校确实在军训期间组织过一场无偿献血志愿活动,校方在官网上还洋洋洒洒写了一段话,说这是将“奉献精神融入军训教育”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号召学生以青春热血为公益事业注入温暖的血液。

截至当天,已有270余名师生完成体检与采血。

这则说明,可以看出一点:

学校组织军训,本就是一场对体能和纪律的考验。而献血,本应是一种基于自愿的公益行为。

一旦把两件事硬生生捆绑在一起,就不免会让人怀疑,这份自愿是不是带着某种隐性的压力、裹挟、被自愿……

毕竟在这样一个强调集体的场域里,不献往往要比献了付出更高的心理成本。

这里的关键,胖胖认为并不在于学校是否真的强制,而在于说法是不是本身已经制造了无形的裹挟感?

学生年纪这么小,加上面对辅导员的通知、同学的氛围、校方的宣传,能真正自由地说“不”吗?

对吧?

当一部分人替别人安排牺牲的时候,他们往往最强调崇高和责任,却很少去思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选择。

像校方的通报中,有段文字写的煞有其事:

“将奉献精神融入军训教育,让师生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这句话是不是带有裹挟?

很常见吧?

这样思想洗礼的表述我们早已见怪不怪。

胖胖自认为这里有点裹挟的意味,是因为它把献血这样一个本该源自善意的公益行为,转化成了一种“教育手段”,好像只有把血流出来,才算真正体会到奉献。

问题在哪?

胖胖自认为,奉献从来不是被要求的,也不是可以通过考勤制度来衡量的。

如果奉献必须靠组织来制造场景、营造氛围,那它就已经偏离了公益的初衷。

如果真要弘扬公益精神,最该强调的是个体的自主性与尊严,而不是在某些文字里暗中夹带私货。

献血要看个体是否自愿,这是基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自愿才有价值,而强迫,则只会让善意变得廉价。

更何况,学生正处于军训这种高强度体能消耗的环境下,是否适合集中献血,本身也值得商榷。

因为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之下,不啻于让本就有限的身体储备更加雪上加霜。

是的,个体的身体和意愿,常常在“群体”的大旗下被悄悄稀释。

你可以表面说没有强迫,但氛围和话语有没有早已替代了强迫,变成另一种更柔软、更隐蔽的约束。

胖胖不敢断言。

但是,当善意被组织化,它很容易就会异化为义务。

当义务再披上了自愿的外衣,它就会悄无声息地剥夺掉选择的自由。

献不献血,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这样的普世观点,需要普及。

普及的目的在于:

个体在面对集体的时候,是否还有拒绝的权利。

写到这,胖胖看到了另一则视频,实在不吐不快:

评论区里,一片片叫好声。

这一幕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幼儿园的孩子,本该是爱、游戏、探索和友谊的年纪,却被大人引导着去做出某种象征极端暴力的手工。

托翁有一句话:

所有的善良都基本相似,而残忍却各不相同。

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竟是如此容易,而传播爱竟是这样艰难。

如何包装、如此植入,孩子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残忍。

铭记历史和煽动仇恨本是一条线,过线了,人性就会在根上长出恶的花朵。

我不忍,这样的种子生根发芽。

我不忍,看见孩子们在还没学会如何去爱之前,就先被教会如何去恨。

不寒而栗、污染世道人心之恶,或许从未远离……

来源:胖胖说他不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