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首曲,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不仅以“天下黄河第一弯”闻名,更是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近年来,当地通过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让藏族游牧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9月24日,“风起黄河”媒体行活动参观调研了玛曲县文化馆。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实习生 元翔宇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首曲,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不仅以“天下黄河第一弯”闻名,更是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近年来,当地通过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让藏族游牧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9月24日,“风起黄河”媒体行活动参观调研了玛曲县文化馆。
据悉,玛曲县已建立10类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州级63项、县级71项。拥有代表性传承人396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7人、州级61人、县级327人。一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不仅在本土深入人心,如龙头琴弹唱、格萨尔说唱、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博洛(马球)等,更逐步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龙头琴弹唱以即兴填词、自弹自唱为特色,曲调悠扬,内容涵盖历史、生活、道德教化,被誉为“藏族民歌弹唱故里”。就如浩荡的黄河一般,玛曲龙头琴弹唱艺术规模壮观,蜚声内外。作为音乐,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地域性非遗文化现象,又是甘南州藏族非遗文化的一枝独秀的一朵奇葩。
格萨尔说唱同样源远流长,玛曲被称作“格萨尔发祥地”。据考证,玛曲全县已发现相关风物遗迹77处。说唱艺人分为“神授”与“吟诵”两类,以无伴奏的“说”“唱”交替形式,传颂英雄史诗,深受牧民喜爱。艺人说唱时琅琅上口、回环曲折、曲调多样、巧妙呼应,令人感到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牛角琴与藏鹰笛作为玛曲独有的乐器,音色古朴深情,构造独特。牛角琴琴身以野牛角制成,藏鹰笛则以秃鹫翅骨为材,演奏技巧代代相传。尽管掌握难度大,但在民间艺人的坚守下,这些乐器已从牧场走向专业舞台,成为藏族音乐的重要符号。
每年八月,格萨尔赛马节如期而至。2025年第十六届格萨尔赛马会吸引了全国7省34县45支队伍共962匹马参赛,场面壮观。节会期间,非遗展演、流动文化体验馆、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接连不断,游客可沉浸式体验藏族游牧生活。
玛曲县依托“黄河第一弯”“格萨尔发祥地”“中国赛马之乡”等文化标识,打造多条文旅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节庆活动、非遗展销、旅行社推介等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双向赋能。
面对现代化冲击,玛曲县积极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县文化馆对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影像记录、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永久保存与云端展示。同时,“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传承人走进课堂,学生走进传习所,从娃娃抓起,筑牢文化认同。
如今,在黄河之滨,玛曲的非遗不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文化活水。它们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审美情感,也在创新中书写着新的传承故事。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