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陇东药库绽新枝 道地药材富乡民——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0:40 1

摘要:时值金秋,走进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的林镇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中,黄芪、黄芩、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排列整齐,长势旺盛,秋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这些都是仿野生种植,品质优良,销售不愁……”合作社负责人指着广袤的药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

时值金秋,走进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的林镇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中,黄芪、黄芩、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排列整齐,长势旺盛,秋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这些都是仿野生种植,品质优良,销售不愁……”合作社负责人指着广袤的药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深山采撷到规模化种植,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本地销往全国再到走出国门。近年来,华池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规模筑基

打造“陇东天然药库”新优势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优质的中药材产区之一。据《华池县志》记载,自秦、汉始,境内岐黄之术便有流传,有黄芪、黄芩、甘草等中药材约571种,其中植物药材528种,68种载入《中华药典》名录,26种为国家出口药材,素有“陇东天然药库”之称。

中药材种植基地

近年来,华池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稳固形成了“54211”中药材种植结构布局,即5万亩黄芪,4万亩黄芩,2万亩板蓝根,1万亩柴胡,1万亩金银花及其他,创新推广“仿野生”生态种植模式,既保证了药材品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我们推广的‘人种天养’模式,就是在自然环境中种植药材,不施化肥农药,让药材在自然竞争中生长。”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智介绍。这种仿野生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中药材的野生生长环境,保证了药材品质。

目前,华池县已建成万亩规模化仿野生种植片带5个,千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30处,中药材种子试验基地8个、种苗繁育基地8个、粮药套种示范基地3个,自有优质药源基地规模达到24500亩以上。这些基地不仅成为优质药材的“摇篮”,还构成了子午岭下独特的生态景观,也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龙头引领

构建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华池县始终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重点培育的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与鑫宇、俊益、恒盛、亦富、扶民等35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合作,通过技术指导、劳务务工、订单回收、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与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使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咬合,既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也让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已成长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庆阳市中药材产业链主企业。

恒烽产业园俯瞰图

“我给恒烽公司流转了60亩地,每亩400元,还在公司开机械,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收入。”怀安乡村民曹伟清表示。

截至2024年底,华池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3.4万亩,产量4.3万吨、产值8.48亿元,带动药农户均增收8540元、人均增收1900元以上。

科技驱动

注入产业发展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华池县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陇东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培训学校,建立中药材实训基地,共建产业研发中心,以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关,华池县已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20多个,总结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3个,推动形成了“南梁生态药材”生产标准体系。

在恒烽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将精选的黄芪切片、包装。“我们已建成中药材初加工、饮片切制、特色饮料、精华萃取等生产线7条,研发生产金银花系列、黑果花楸、黄芪醋饮、香包药枕等6类15种特色产品,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姚文智介绍。

华池县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南梁生态药材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还系统性开展道地药材产地(原产地)、区域公共商标、重点产品商标、“三品一标”等品牌申报认证(认定),成功举办“红色生态南梁 岐黄道地好药”——首届南梁生态药材产业大会,持续提升“南梁生态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将持续做强、做精、做优中药材产业,加快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杜永生说。

来源:庆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