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负面公关背后:西贝的原罪在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1:56 1

摘要:这已是2025年9月西贝第三次因"内部宣传内容外泄"引发全网争议——从"7岁儿童禁食西贝"到"一碗汤换北京一套房",再到此次的"吃饭教学奇迹",这个曾创下年营收62亿元的西北菜巨头,正陷入"负面新闻-删帖下架-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当"1岁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的故事伴随着董事长贾国龙的落泪视频从公众视野下架时,西贝莜面村的公关危机时钟再次停摆。

这已是2025年9月西贝第三次因"内部宣传内容外泄"引发全网争议——从"7岁儿童禁食西贝"到"一碗汤换北京一套房",再到此次的"吃饭教学奇迹",这个曾创下年营收62亿元的西北菜巨头,正陷入"负面新闻-删帖下架-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频繁负面公关的背后,究竟是偶然的舆情失控,还是企业深层基因的必然结果?

信任透支:情感营销的失控狂欢

西贝的危机叙事始于2023年营收峰值的狂欢。当年接待顾客超3766万人次、零售业务"西贝功夫菜"收入破3.4亿元的业绩,让管理层误将"情感化叙事"当作破局法宝。

西贝品味早读这个自称"内部学习渠道"的平台,逐渐演变成情感营销的主战场,1952篇原创内容中充斥着"汤换房""吃饭奇迹"等戏剧化故事。

这些故事的共性在于,通过极端化情节塑造品牌温情形象,却忽视基本事实逻辑。"汤换房"事件中,店长自称2002年15岁便在西贝工作,涉嫌违反《劳动法》关于最低用工年龄的规定;"1岁孩子学会吃饭"视频则被儿科专家质疑"违背幼儿发育规律"。当网友指出这些矛盾点时,西贝的统一回应模式是"内容真实""遭网暴下架",却从未提供第三方佐证或事件细节。

这种"内部宣传外部化"的操作,本质是将员工洗脑式培训内容直接暴露在公众监督下。中国传媒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洁指出:"西贝混淆了内部文化建设与公共传播的边界,用员工感动叙事替代专业品牌沟通,一旦遭遇质疑便陷入'自证清白'的被动境地。"

相较于内容本身的争议,西贝在危机中的应对策略更具破坏性。梳

理其近三年公关事件,可清晰看到"对抗型五步法"的固定模式。

一是硬刚定性。预制菜争议中,贾国龙直接喊话"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起诉罗永浩",将消费者质疑升级为个人对抗;二是术语狡辩。坚称"中央厨房菜品非预制菜",用行业标准对抗消费者"预加工即预制"的朴素认知,被网友调侃"冷冻西兰花=现采现摘";三是创始人失言。在内部群称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的言论曝光,使企业危机演变为个人形象崩塌;四是措施反复。开放后厨本可挽回信任,却在两天后以"保证运营"为由关闭,加深公众"欲盖弥彰"的猜测;五是删帖收尾。从"孩子吃饭"到"汤换房"视频,均以"遭网暴"为由下架,未进行任何公开澄清或道歉。

这种模式与美的在"欠薪事件"中的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美的在事发当天便公布考勤记录、银行流水等硬核证据,详细说明转账失败的技术原因,一次回应即平息风波。

可见,西贝输在将危机视为“舆论攻击”而非“信任修复机会”,用情绪对抗替代事实沟通,最终陷入'越辩解越失信'的死循环。

后记:高端化与透明化难以为继

频繁公关危机的深层病灶,在于西贝战略定位的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其人均83.66元的客单价逼近海底捞,却缺乏火锅品类的体验附加值;另一方面,西北菜的食材成本透明,难以支撑高端定价,这种"高定价-低感知价值"的错位在预制菜争议中被无限放大。

当消费者发现"150元套餐含预制菜"时,西贝没有正视"价格与价值匹配度"的核心质疑,反而强调"中央厨房符合国标"。这

种对消费者情绪的漠视,源于其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思维模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5餐饮行业信任报告》显示,87%的消费者将"食材透明"列为选择餐厅的首要因素,而西贝在预制菜信息披露上始终含糊其辞。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行业环境的剧变。《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未来餐饮企业必须强制标注预制菜信息,这意味着西贝长期依赖的"模糊化表述"空间将彻底消失。在强制透明化时代,西贝若不重构"真实可信"的品牌内核,恐将失去最后的信任基础。

9月下旬,西贝推出"消费即赠100元代金券"活动,试图挽回客流,但网友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直言"对口味和品质已失去信心"。这种单纯的促销手段,难以修复破碎的信任体系。

对于西贝而言,当前的亏损与争议或许是转型的契机,毕竟,没有哪个品牌能靠"感动自己"的故事长期赢得市场,尤其是在消费者越来越清醒的今天。

来源:咫尺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