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固然是生命的基石,但世人常为皮囊劳碌,却让另一件同等重要的事荒芜于心——那便是学会真正地感受、理解与安顿自己的情绪。此事看似无形,却如空气般无所不在,更是生命内在的根基。
健康固然是生命的基石,但世人常为皮囊劳碌,却让另一件同等重要的事荒芜于心——那便是学会真正地感受、理解与安顿自己的情绪。此事看似无形,却如空气般无所不在,更是生命内在的根基。
多少人在情绪的湍流中搁浅?工作稍遇挫折,沮丧便如浓雾遮天蔽日;与人偶生龃龉,无名怒火便足以焚毁理智的桥梁;夜深人静时,莫名的焦虑啃噬着平静。
我们惯于粗暴地将它们埋藏、压制或爆发,如同试图用枯枝扑灭森林大火——情绪的沼泽挣扎越深,生命的根系便越脆弱。
一位邻居张阿姨,过去性子极燥。退休后,一次意外心脏病令她被迫慢了下来。
她开始尝试静坐、写日记,起初不过是打发时间。渐渐地,她在文字中触摸到长期被忽视的委屈和失落;在静默里,她第一次听见心底真实的疲惫与渴望。
她开始学着不对老伴的迟钝立刻发火,而是轻轻说一句:“你刚才那样讲,我心里有点难过。” 老伴愣住后笨拙却真诚地道歉,竟化解了多年僵局。
情绪不是亟待清除的敌人,而是灵魂隐秘的密语。
当愤怒升起时,若能有片刻停顿,问问心中那个委屈的孩子:“你到底在守护什么?”;当悲伤弥漫时,若肯静坐陪伴那份无言的沉重:“是的,这真的很痛”——这便是生命珍贵的能力:觉察、理解与涵容。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懂得辨识心绪的波澜,便是安顿人生风浪的开端。
我们孜孜以求维护外在躯壳的完好,却常让内在情感的河流淤塞干涸。
那片看不见的疆域,恰是人立于世最深的底盘与底蕴——学会与心相处,便是为生命本身奠定了内在安稳的基石。
情绪安稳处,生命自有力量蕴藏其中。当心灵不再是无序的战场,人生的风雨方能化作滋养的甘霖。
来源:快乐真好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