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天时间,7场比赛同时开打,14支队首秀,还诞生了“川超”首个平局——广安和达州,川东北两兄弟,“板楯蛮”的盾牌遇上了“川汉子”的身板,两队门将互相发威,最终0∶0终场,川东北兄弟一起吃盐皮蛋了。
四川的秋天?不存在的。昨天,秋凉大不过“川超”的热。
1天时间,7场比赛同时开打,14支队首秀,还诞生了“川超”首个平局——广安和达州,川东北两兄弟,“板楯蛮”的盾牌遇上了“川汉子”的身板,两队门将互相发威,最终0∶0终场,川东北兄弟一起吃盐皮蛋了。
比分是“哥俩好”,比赛过程却精彩纷呈。现场3678人,无不为之或紧张或欢呼。力战到哨声响起,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印证,啥叫“敢打敢拼川汉子 不胜不休达州队”。
其实,达州和广安同宗同源,都是巴人战神。比起“板楯蛮”要查字典的名字,达州“川汉子”队名则简直太过耿直。“川超”开幕式上,达州“巴王巴后”开场,气场拉满。从青铜时代扛着兵器干仗,到绿茵场上为城市而战,达州“川汉子”,三千年没为谁低过头。坚韧不拔、不服就干、迎难而上的精神头,正是达州越嚼越韧的超级buff。
足球在达州,远不止是一项体育运动。
“川汉子”有担当。达州足球渊源与红色基因血脉相连。上世纪20年代,足球在这片土地上就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据《达州足球运动往事钩沉》,张爱萍、魏传统等进步学生在省立达县中学组织足球队,而张元昌则在达县绥属联中开展足球运动。这并非单纯的体育活动,随着王维舟于1923年在宣汉建立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革命的火种在巴山渠水间迅速传播。已成为共产党员的张元昌,利用比赛机会宣传革命道理。足球,在那个年代,成了锤炼意志、传播思想的特殊武器。
“川汉子”得人心。1971年,几位来自重庆的知青与本地青年组建了开江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迅速引发了开江的足球热潮。为了举办比赛,开江县发动群众,二十多天就建成一块标准足球场。比赛期间,农民甚至挑着箩筐挤到场边看球,真乃“万人空巷”。这股民间足球的热潮并未随时间消退。2015年,几位在成都打拼的开江老乡组建了“蓉城开江老火锅足球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成为有三四百名成员的大群体。2023年,这支草根球队远赴贵州榕江参加“村超”,继续传递着达州人对足球的热爱。
蓉城开江老火锅足球队(资料图)图据达州晚报
“川汉子”很青春。达州队球员平均年龄25岁,有7名球员曾代表国家级或省级青少年队参赛。其中,还有曾入选U17国青队的陈杰和现役四川U18队队员胡珂玮、夏茂杰、陆永华等人。青春传承,热血开打,正如主教练冯涛说的,足球是靠实力不是打嘴仗,这种务实作风,正是“川汉子”精神的生动体现。
“川汉子”不仅指足球场上的健将,更是延续千年的性格密码。
巴人的勇武基因是“川汉子”精神的源头。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作为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堪称“川汉子”精神的“军械库”与“荣誉室”。镇馆之宝“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清晰地描绘了水战、陆战、云梯攻城等战争场面,无声地记录着先辈们的赫赫战功。“歌舞以凌”参与武王伐纣,这种勇武精神跨越三千年,依然在达州人的血脉中流淌。
图据宣汉发布
达州的地理环境进一步淬炼了这种坚韧品格。被誉为“川东小峨眉”的八台山,集“雄、险、奇、秀、幽”于一身的巴山大峡谷,都展现着大自然的磅礴之力。这样的山水,养不出“软柿子”,塑造了达州人敢于挑战、敢于征服的雄心。
达州的美食,同样是理解“川汉子”性格的密码。灯影牛肉薄如蝉翼却韧而不折,制作过程极尽繁复,恰似达州人外显粗犷、内藏细腻的品格。三汇水八块味道直接猛烈,一如达州人做事爽利、不拖泥带水的作风。
达州“川汉子”的性格特征在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中逐渐清晰:表面粗犷,内心坚韧;面对挑战,既有劈砍的猛劲,也有雕花的耐心。
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世纪难题,达州没有沉溺于“中国气都”的荣光中,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达钢搬迁升级,瞄准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园的产业生态重构,如绿色低碳的“凤凰涅槃”;掘地三尺突破技术限制,“无中生有”打造出完整的锂电产业链;甚至“点石成金”,率先在全国完成了玄武岩纤维全产业链布局。这种敢于投入前沿科技、敢于下“先手棋”的产业远见,正是“川汉子”精神的现代演绎。
在区域发展格局中,达州同样展现出战略眼光。面对国家“东数西算”的战略机遇,达州选择“超算+智算”一体的错位发展赛道,让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在数字经济的蓝海中抢占了领跑身位。
这些努力,铸就了一座城市产业脱胎换骨的坚实底气。
绿茵场上的90分钟终场哨响,不过是一场比赛的结束,但达州“川汉子”的精神赛场,永无终场。
从青铜时代的巴人勇士,到红色年代的足球青年,再到今天推动产业转型的建设者,“川汉子”的精神火种,正在新一代达州人手中传递。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