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直播等重构文化传播生态的数字时代,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破茧重生并焕发新机?县黄梅戏剧团以“黄梅戏+互联网”的创新实践给出响亮答案,让黄梅戏的婉转唱腔在云端绽放新韵,飞入千家万户。
在短视频、直播等重构文化传播生态的数字时代,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破茧重生并焕发新机?县黄梅戏剧团以“黄梅戏+互联网”的创新实践给出响亮答案,让黄梅戏的婉转唱腔在云端绽放新韵,飞入千家万户。
——破局:双向奔赴的觉醒。自1949年成立以来,县黄梅戏剧团扎根于“京黄故里、戏曲之乡”,始终以传承黄梅戏艺术、服务基层群众为使命,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文艺团体。然而与全国许多传统戏曲院团一样,剧团也遇到了严峻挑战:线下演出市场波动、年轻观众群体流失、传播渠道受限、生存发展空间被挤压……黄梅戏婉转悠扬的唱腔,似乎难以穿透剧场的围墙,抵达更广阔的人群,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年轻人。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剧场演出按下暂停键,县黄梅戏剧团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选择勇敢尝试,开辟了一条线上直播的新路。当剧团团长刘丽华提出“全员直播”的计划时,质疑声此起彼伏,老演员担心“对着手机唱戏丢了魂”,年轻演员害怕“被网友评头论足”。但是,大家逐步意识到:云端不是替代舞台的无奈选择,而是拓展艺术生命力的新阵地。
——自救:从零开始的兴奋。剧团一开始直播时,只用一部手机,没有任何专业设备,也没有布光,更没有相机,就在办公室里从零开始。令人意外的是,直播当天最高在线人数达到七八百人,大家为此十分兴奋。直播间打赏反哺线下创作,剧团累计投入15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剧团“5G智慧演播厅”,告别了初期因设备简陋导致的画面模糊、声音嘈杂的窘境。在网络直播中,剧团紧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基因,以孔雀东南飞传说发源地、石牌戏曲文化圈、独秀山等本土IP为核心素材,创新推出“戏曲+短视频”文旅融合传播渠道。同时,坚持专业优质的内容输出,通过提炼《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唱段和黄梅戏传统小戏——花腔小调的“戏曲高光时刻”,结合幕后纪实、非遗教学等轻量化内容,在抖音平台打造“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话题矩阵。演员们在直播间,化妆、造型、服饰按照舞台演出的要求,拿出舞台表演的状态,从一根针、一根线的构思做起,一点一滴都抠得很严。这种对自身的严谨要求,对艺术品质的执着追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
——裂变:艺术焕新的路径。“黄梅戏+互联网”的数字化实验带来惊人裂变:县黄梅戏剧团抖音账号已收获粉丝136.5万,作品点赞764万次,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2亿人次,直播巅峰时段累计获赞3.6亿次,形成了“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良性循环,位列全国县级剧团榜首,全团已有18名演员加入直播行列。黄梅戏的魅力通过小小屏幕,抵达天南海北,吸引了大量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年轻人。县黄梅戏剧团的成功做法,纷纷被安庆本市及周边的剧团效仿,大家积极投身数字浪潮,在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直播账号,众多黄梅戏演员化身“云端主播”,以戏服为霓裳、以直播间为戏台,共同构建起庞大的线上黄梅戏传播矩阵。更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这个新舞台上的戏曲观众,不仅出现了量的增长,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至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青年观众渐成主力,二是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三是互动交流频繁高效。(钱续坤)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