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行业月度十大新闻(2025年8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1:08 1

摘要:自然资源部8月1日发布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得到持续发挥。海洋渔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推进,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应用于浙江温州海域

1、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

自然资源部8月1日发布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得到持续发挥。海洋渔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推进,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应用于浙江温州海域,智能化深远海海参养殖网箱“金仓一号”在山东烟台出坞。

点评:以科技驱动海洋经济奔腾向前

深耕蔚蓝,科技是劈波斩浪的主引擎。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水养殖产量提升5.6%,这组数据背后是“蓝色粮仓”建设的扎实推进。在浙江温州海域,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高效养殖;山东烟台出坞的“金仓一号”网箱,则让深远海海参养殖迈入数智化时代。这些创新不仅保障了14亿人餐桌的蛋白质供应,更通过降低养殖成本、稳定市场价格,让普通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海洋经济的“保供温度”。当16.7万公顷新增用海用岛面积支撑起超5000亿元投资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更是民生消费根基的持续夯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践证明,深耕“蓝色粮仓”成为践行大食物观的最好路径。面向未来,唯有持续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向海图强。从蔚蓝驶向未来,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航程。惟有以创新为帆,才能让“蓝色牧场”的歌声更加嘹亮。

2、3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8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等3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的30项标准覆盖食品安全链条关键环节,具体包括通用标准1项,污染物标准2项,食品产品标准2项,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标准5项,食品添加剂标准16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2项以及生产经营卫生规范标准2项。

点评: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

食品安全标准,不是一项项冰冷的技术规范,而是保障人民健康、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相关企业合规生产的有力工具,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动产业升级、提振消费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8月份公开征求意见的3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诸多亮点,例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与之前的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明确了大众食物强化食品类别中优先强化的营养素种类及使用量,修改了大众食物强化食品类别,即将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高温杀菌乳调整为营养强化乳,并明确其定义为“以生乳为原料,仅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的调制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早在2019年即列入修订计划、2021年完成首次行业征求意见的标准,此次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框架进行了结构性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制乳》则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规定本标准适用于调制乳产品,同时特别指出以生乳为原料仅添加乳糖酶制成的液体产品不属于本标准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新标准公布后的配套工作,加强执行与监督,进一步完善抽检、溯源等机制,谨防“有标准无执行”,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新标准的知晓度,从而形成更广泛的监督阵线,形成共治共赢的良性循环。

3、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灾确保秋粮丰收

在8月5日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安全知识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8月,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全面进入主汛期。为应对不利影响,各地各部门要抓实抓细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灾,确保秋粮丰收。

点评:全力以赴打好秋粮保卫战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以上,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压舱石”。保障秋粮安全不仅关乎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更是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波动、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的战略之举。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大头,秋粮大面积收获在即,必须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灾,力争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夺取秋粮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应急响应和政策支持是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做好防灾减灾的同时,各地也要密切关注、及时了解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等受灾情况,用好监测帮扶“绿色通道”,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4、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两项新规剑指网络与直播电商食安

为落实直播电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直播电商食品经营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就两项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是《直播电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建立健全平台协议规则,加强对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服务机构、直播营销人员的身份认证和资质审核;建立食品安全合规管理体系,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二是《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从管理人员配备、管理机制运行、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多维度强化平台企业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网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点评:电商经营食品须绷紧“安全”这根弦

随着网络平台发达,这些年,消费者特别是不少年轻人的餐食采购方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手机一键下单,美味外卖半小时上桌;平台赠券、联动满减,各种“花活儿”玩到飞起……然而,大家在享受新业态便利的同时,也时常为新问题所困扰。相较传统食品安全,网络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更加复杂。由于经营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等,违法违规行为更易隐蔽,监管难度更大。

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监督管理必须从严从紧。其中,平台尤其需要明确自身责任。就眼下而言,无论直播带货、私域电商还是社区团购,网络食品交易大多依托于各类平台。作为运营者,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入驻商家的资质是否合规、有无“套牌”,在第一道关口就当精准识别。再如,日常交易时有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也应引入技术支持进行常态化巡查。特别对于那些“惯犯”,决不能因其“流量大”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必须严惩重罚以儆效尤。只有环境清朗了,大家信任了,才谈得上长远发展。总而言之,电商经营食品还须时时绷紧“安全”这根弦。

5、上半年规上轻工企业实现营收超11万亿元

8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援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权威信息,报道轻工经济运行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6496.5亿元,同比增长0.7%。

上半年,国内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市场活力逐步增强,轻工11类商品零售额43199亿元,同比增长11.6%。轻工商品零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8.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个百分点。

点评:轻工稳中有进 食业创新突围

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出,轻工业在稳中有进的基础上展现出较强韧性。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细分领域中率先突围的食品企业。面对消费升级、健康需求和绿色转型的多重压力,食品企业并未止步于传统产能竞争,而是以研发投入和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在新兴赛道上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从“营养+功能”的产品创新到“数智化+绿色化”的生产实践,食品行业的创新成果可谓层出不穷。部分企业依托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龙头企业则加快在预制菜、发酵蛋白等新领域布局,为产业链注入了新的动能。

这股创新潮流并非偶然,而是企业主动应变、谋求突围的选择,更是轻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食品企业正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在竞争加剧与市场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成果不断落地,食品行业将在轻工业版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引领作用。

6、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8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上半年全国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总体不合格率为2.61%,较上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与上年同期相比,生干坚果与籽类食品、水产品、餐饮食品等22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降低,水果、鲜蛋、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16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上升。抽检样品不合格主要为农药残留超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点评: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永无止境

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再次释放出“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信号。细看各类重点食品,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及制品、乳制品等与百姓日常餐桌紧密相关的品类不合格率均处于低位。这不仅体现了产业链质量控制的成熟度,也反映出监管体系对民生必需品的精准守护。值得关注的是,不同食品类别间的质量波动——22类食品不合格率下降,显示治理成效;但水果、鲜蛋、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16类食品不合格率上升,凸显新风险点。尤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问题,说明在源头管控、冷链环节以及生产工艺上仍有短板。如何在防范传统风险的同时,强化对新兴消费品和特殊群体食品的精准监管,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

总体来看,数据既是成绩单,也是警示牌。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通过强化日常抽检、依法公开信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风险可以被有效防控。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正是抽检数据背后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7、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首次出口中东市场

8月15日,一架满载“广明2号”白羽肉鸡种鸡的专机平稳降落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质白羽肉鸡种源开启中东市场新篇章,为中沙农业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广明2号”白羽肉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与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育,集成了“京芯一号”育种芯片基因组选择、智能表型测定等核心技术,遗传进展速度提升1倍以上,异质肉发生率比国际品种低35.2%。

点评: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长久以来,白羽肉鸡产业在全球肉类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白羽肉鸡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优质且价格亲民的蛋白质来源。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白羽肉鸡种源市场被国外企业牢牢把控,这一局面严重威胁着我国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底,包括“广明2号”在内的首批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我国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打破了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局。

“广明2号”为世界提供了新的种源选择,有助于稳定全球白羽肉鸡种源供应,增强市场竞争活力,促使全球农业产业链朝着更加公平、多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全球粮食安全体系来看,充足、稳定的蛋白质供应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广明2号”的出现还丰富了肉类供应结构,增强了各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韧性,为构建稳固、可持续的全球粮食安全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8、2025年度轻工行业质量管理创新提升活动成果交流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8月13—15日,2025年度轻工行业质量管理创新提升活动成果交流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轻工质量活动成效,展示了质量管理先进成果,推动轻工业以更高标准、更优质量、更强品牌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点评:以质量为核心推动轻工业升级

质量是轻工业的生命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持续推动质量管理创新,既有制度层面的完善,也有一线企业的生动实践。蒙牛、伊利、安琪酵母等龙头企业,把质量标准视为生命线,从工艺改进到全链条管控,不断推动食品轻工产品提质升级。伊利乳业公司生产甲班通过每日核查201个关键参数,实现了“零缺陷、零事故”;安琪、中盐等企业则通过QC小组活动,提升了产品检测与包装环节的精准度,让消费者更安心。

实践表明,轻工业的质量提升,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结果。无论是茅台的新型母曲筛选机、重庆合川盐化公司的扫码改进,还是古井贡的绿色配比试验,都彰显了质量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

“十五五”新征程上,轻工业唯有坚持行业自律、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标准体系、厚植品质品牌、培育技能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生活更美好。

9、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国务院8月26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点评:深化“人工智能+食品产业”的融合创新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可在农残检测、追溯体系建设、舆情监测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譬如,借助AI算法与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构建可视化、可追溯、可预警的食品安全防控网络。特别是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人工智能能够快速整合多源信息,辅助政府和企业进行科学研判和高效响应,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意见》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这对食品产业而言,是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重要契机。通过部署智能生产线、数字化工厂和智能供应链,食品企业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AI也有望推动食品产业的产品创新与消费升级。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可以研发个性化营养配方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新兴品类,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健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10、第十六届世界水果加工大会暨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8月28日,第十六届世界水果加工大会暨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指出,30年来,中国罐头工业发展壮大,成绩斐然。近年来,我国罐头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是30年前的6倍。产品品种超过千种,规模居世界前列,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评:罐头产业三十年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

中国罐头工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不仅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国家食品工业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全球罐头产业格局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特殊:一方面,产量持续增长,稳稳占据全球四分之一份额,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市场相对低迷,人均年消费量不足6公斤。面对这一“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产业亟需以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优质产品、独特风味和良好口碑,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应当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承担保障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同时,企业要在传承中创新,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趋势的优质产品。展望未来,中国罐头产业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加强技术、制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多方创新,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凝聚各方力量,中国罐头产业有望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