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0年代的上海外滩,灯火阑珊,人潮涌动。一艘客轮缓缓驶入黄埔江畔的码头,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在此交织——这是热播剧《灼灼韶华》中极具份量的时代画卷。
稳定的项目供给和与优酷算法团队的紧密合作,拍摄一线的真实反馈驱动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实践-反馈-优化」闭环。
作者 | 陆娜(北京)
1920年代的上海外滩,灯火阑珊,人潮涌动。一艘客轮缓缓驶入黄埔江畔的码头,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在此交织——这是热播剧《灼灼韶华》中极具份量的时代画卷。
若在以往,要还原这般宏大的历史场景,剧组需耗费数周时间实地搭景,或投入巨额后期成本进行数字重建,过程繁复且充满不确定性。
然而,在虎鲸文娱的虚拟拍摄数字影棚中,一个数字孪生的上海滩已然在巨大的LED屏幕上拔地而起。导演一声令下,虚拟摄影机可在瞬间被「运镜」至场景的任何角落;背景恢弘的万国建筑群,客运码头的熙攘人流,就来自虎鲸文娱数字化制作团队为该剧定制写实还原的虚拟场景。
虎鲸文娱数字化制作团队写实还原的1920年代上海滩虚拟场景
虚拍仅是虎鲸文娱在推动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冰山一角。从前期创意、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虎鲸文娱正在将虚拟拍摄、AI大模型与影视车等技术深度融合,全链路赋能影视行业。
虎鲸文娱所处的生态体系为这种创新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稳定的项目供给和与优酷算法团队的紧密合作,拍摄一线的真实反馈驱动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实践-反馈-优化」闭环。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系统化的努力,虎鲸文娱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影视工业化基础设施。这些技术工具让创意可视化不再是模糊的想象,而成为了可供全体主创精准讨论和执行的标准路线。
其背后体现的,是虎鲸文娱始终坚持的技术创新信念:以技术为桨,以创新为帆,真正为影视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革命性的提升。
1.在片场实现「所见即所得」
对于《灼灼韶华》这样的年代剧,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质感是创作的一大难点。1920年代的上海外滩早已沧海桑田,若采用传统实拍要么因现代建筑无法取景,要么需数月搭建实景,后期CG补全又要额外消耗3-4个月。
然而,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流程。项目虚拍负责人冲亚与团队反复比对历史资料,从万国建筑群的砖缝纹理,到黄浦江面的波光动态,甚至码头边货船的木质纹路,都一一考据建模;连江面上的帆船、远景的工厂轮廓,都贴合1920年代的城市风貌,避免出现错位的时代元素。
虚拟拍摄还原的上海滩货运码头场景
拍摄时,演员站在600平米大的LED屏内,屏中实时呈现上海滩场景。余丁导演直言,「背景现成且同步,拍时就能看到完整画面,不用后期二次贴背景」。
而当剧中货车直接开上虚拟码头,热依扎饰演的韶华身着婚纱跑过街头时,身后万国建筑群的光影随「清晨鱼肚白」的氛围同步变化。在现实拍摄中这场戏需要「抢天光」,一天最多拍一两条,但在虚拟棚里,这一完美的气氛可以持续一整天,为艺术创作留足了空间。
正因为有了具象的环境和氛围,演员情绪酝酿也更加顺利,拍摄效率极高。长达8.4页剧本、相当于25分钟成片量的宏大场景,置景时间压缩至6天,仅在2.5天内便全部拍摄完成,还能让观众一眼信服「这就是百年前的上海码头」。
虚拍团队还从中衍生出货运码头、客运码头和街道三个场景,实现了「一景多用」,为剧组节省了大量成本。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创作体验,并非止步于拍摄环节,更顺着制作链路延伸至后期。虎鲸文娱推出的豹款影视制作车,正是实现「拍、剪、审同步推进」这一高效工作流的关键载体。
作为移动制片厂,这辆影视车集成了QTAKE系统、现场粗剪与DIT调色等功能,将传统中割裂的拍摄与后期环节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了「边拍边剪、即时审看」的全流程协作模式。
《暗夜之光》导演杨冬深切体会到影视车为跨组协作带来的变革。「A组拍摄时,我在车内能实时监看B组的画面,」他表示,「一旦发现镜头衔接或细节呈现出现偏差,可以立即沟通调整,避免了成片后才发现问题却无法补拍的被动局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即时剪辑能力所带来的效率突破。「拍摄完成后,剪辑师可现场完成粗剪,主创团队能同步审视镜头衔接与叙事节奏,」杨冬补充道,「剪辑指导提出的优化建议,现场就能落实补拍,这种即时反馈与修改的闭环,是传统制作流程无法比拟的。」
豹款影视制作车在电影《抓特务》片场
今年初,豹款影视制作车为电影《抓特务》提供一站式制作解决方案,冯小刚也作为首次应用影视车的电影导演对此给出高评价。「在外景拍摄时,不用受制于监视器棚的搭建限制,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接收准确的图像信号,这对多机拍摄的协作太重要了。」
2.AI大模型提供智慧内核
上述令人惊叹的数字场景和高效流程,其源头活水来自于虎鲸文娱算法中台--摩酷实验室。在AI浪潮下,其研发的大模型在创意源头也种下了「精准」与「效率」的基因。
在今年云栖大会上,虎鲸文娱摩酷实验室负责人镜一在演讲中分享了图生3D技术攻克空间准确性这一影视级难题。通过该技术,一张平面概念图即可生成准确的3D空间。
镜一向新声Pro强调,「我们不轻易进3D,但我们只要进了3D,就会要求非常准确的空间关系。我们目前在精准控制或者说高标准指令遵循方面还是做得比较扎实。」
传统来说,提到空间关系准确,绕不开3D资产,这就意味着高价格、长周期、专业制作人员的投入,无论是制作还是修改都大费周章。而通过图生3D技术,场景内的空间情况、不同视角的透视关系,都能快速展现,真正释放了生产力。
镜一谈到,虎鲸文娱之所以对AI影视工业化的落地充满信心,是基于对影视制作流程的深度理解、与专业从业者的深入合作,并且看到了通义万相等开源大模型的潜力。「站在大模型的肩膀上,结合领域知识做自研」,让摩酷实验室有底气做出领先、可落地、有前景的影视AI大模型。
在表演层面,AI同样大显身手。虎鲸文娱推出了无穿戴面捕+AI精雕创新方案,系统化解决影视级表情动画的制作瓶颈。尽管无穿戴动捕技术已不罕见,但其普遍难以捕捉细腻微表情,传统流程仍严重依赖动画师手动逐帧修饰(手K),耗时数周且修改困难。
虎鲸文娱摩酷实验室负责人镜一在2025云栖大会上分享的无穿戴面捕+AI精雕创新方案
针对这一痛点,虎鲸文娱自主研发的表情生成模型实现了突破。该模型能够基于动捕视频素材,自动补全微表情细节。这一创新将以往需要动画师花费数周手工调整的工作,压缩至分钟级。
这一技术方案自今年上半年成熟以来,已在多个影视项目中得到应用,补足了面捕硬件技术的缺陷,让表演更细微、亮眼。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优质模型的涌现,行业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社区中常见的实验性探索不同,虎鲸文娱凭借对影视制作流程的深度理解,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技术应用的关键节点。从创意生成到制作执行,再到后期完善,AI大模型正在全面渗透影视生产全流程。
过去看似遥远的「端到端」全流程制作愿景,如今开始显现出实现的可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预计将有更多创作者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推动影视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协同生态构建工业化闭环
虎鲸文娱的技术优势不仅源于单一的技术突破,更在于其构建了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持续迭代的协同生态。
这一生态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需求直接源自创作一线,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精准对接行业痛点,自研效果也可以直接在创作中得以验证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研发图生3D技术,就是因为算法团队在与导演、摄影指导等主创人员的前期沟通中,意识到他们有应用意向,但当前通用大模型的能力无法满足主创的画面准确性、控制性、一致性等要求。在模型研发过程中,主创团队会提供专业建议与指导,极大帮助了模型效果的提升。
这种业务驱动研发的机制能够高效运转,得益于算法中台为各业务线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确保AI分镜、虚拟拍摄预演等不同应用场景共享底层能力。
同时,拥有资深影视背景的专业人才与技术团队形成紧密协作。他们既承担具体项目制作,又作为新技术的第一使用者,能够快速反馈实战中的问题,推动技术持续优化。
这种协同机制也已经带来了显著成果,主创团队对新技术的持续复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冲亚提到,一些主创在运用过虎鲸文娱的虚拍以后,都会主动寻求再次合作。《七根心简》的导演与制片团队、即将开机的《夜幕下的烟火》,也都希望再次使用这一技术。
数字资产的沉淀与复用同样在虎鲸体系内成为效率提升的倍增器。例如《灼灼韶华》中创建的1920年代上海外滩资产,经过迭代后便可复用于之后拍摄1949年或现代的外滩戏份,能够显著降低后续项目成本、提升制作效率。
此外,新技术更拓宽了影像创作的边界,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实现想象力的空间,创意所达之处有了更大的落地可能。
优酷古装仙侠剧《师兄太稳健》就以「全剧40%内容采用虚拟拍摄」创下突破,其使用了19个数字场景,在虚拟棚拍摄了50多天,是国内目前难以超越的应用比例。
3.剧集《师兄太稳健》的虚拍场景
总制片人王平曾向新声Pro透露,该项目在构思第二季的时候已经提前将虚拟拍摄纳入创作考量中,不仅可以直接复用第一季已有的数字资产,主创们也敢于重新构想曾经因技术限制而「自我阉割」的场景。
与此同时,影视车也不是孤立的硬件,而是能够将片场拍摄的实时画面、现场DIT调色与粗剪功能全部集于一身的移动制片中枢。《抓特务》摄影指导赵小丁更是评价其为「全流程现场制作解决方案」,标志着技术应用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整合。
纵观电影发展史,从黑白到彩色、从默片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技术始终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力量。如今,虎鲸文娱通过搭建影视工业化基础设施,构建业务与技术深度协同的生态体系,让创作者不必再受限于「能否实现」,只需专注于「如何表达」。
这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创作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当前项目的制作水准,更在为行业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型生产力,推动中国影视制作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来源:新声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