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守护成长、预防违法犯罪的关键防线。此前,红河县三村司法所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方式单一固化、反馈机制缺失三大痛点,传统“大水漫灌”式普法效果不佳。为破解难题,三村司法所联合多方力量创新推出“法治晚自习+小信箱”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守护成长、预防违法犯罪的关键防线。此前,红河县三村司法所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方式单一固化、反馈机制缺失三大痛点,传统“大水漫灌”式普法效果不佳。为破解难题,三村司法所联合多方力量创新推出“法治晚自习+小信箱”互动模式,以精准化教学、保密化沟通、协同化守护为核心,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贴合青少年需求的“成长伙伴”,构建起兼具严肃性与温度的法治教育新生态。
精准教学破“脱节”:沉浸式小课堂让法律“活起来”
针对“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法治副校长摒弃传统单向灌输,聚焦青少年高频违法类型与真实生活场景,打造“沉浸式法治小课堂”。
内容上贴需求:梳理打架斗殴、网络诈骗、校园欺凌等典型案例,强化“以案释法”,避免普法内容空洞化;同时引入青春期心理疏导相关法律常识,贴合学生成长需求。
形式上求多元:实行60人以内小班化教学,通过播放校园欺凌真实案例视频、组织“校园冲突处理”角色扮演、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小组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法律知识更易理解与吸收。
时间上巧安排:依托学校固定晚自习时段,每周开展1次、每次40分钟的法治教学,既不与主课冲突,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意愿。
模式实施后,三村乡中小学生法律认知贴合度显著提升,能准确识别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比例从32%升至89%,课堂参与度较传统大班讲解模式提升3倍,普法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保密沟通解“壁垒”:“法治悄悄话”信箱让诉求“有回应”
修正
青少年因年龄特点,面对校园欺凌、家庭矛盾、心理困惑等问题时往往存在表达顾虑,“沟通反馈机制缺失”导致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为此,搭建“法治悄悄话”小信箱平台,构建高效、保密的反馈与解决机制。
信箱设置重细节:按“显眼易到达、安全保密、标识清晰”原则,在教学楼大厅、操场角落等学生常活动区域设置配备密码锁的信箱,由司法所专人保管,每周一、三、五定期开箱,对信件进行编号登记,确保学生匿名诉求能安全、准确传递。
问题处置分等级:建立“三级响应机制”,对信件反映的问题分类处置:一般问题(如法律知识咨询),经过梳理后,认真备好法治课,在下一期授课中,按学生需求认真授课讲解;关注问题(如轻微校园矛盾、家庭沟通不畅等)7日内联合班主任、心理教师上门或在校跟进;紧急问题(如收到校园欺凌等)1小时内启动多部门干预,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化解。
截至目前,“法治悄悄话”信箱累计收到有效信件107封,问题回复率、解决率均达100%;学生主动求助问题的比例提升80%,打通了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米”。
多方协同固“长效”:“司法-学校-家庭”联动织密守护网
单一主体发力难以保障法治教育长效性,三村乡构建“司法-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形成教育闭环,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守护共同体。
职责分工清晰化:司法所负责提供专业支撑,包括编写《青少年法治教育手册》、培训法治课教师、驻校解答法律咨询;学校负责落地实施,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场地保障、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家庭通过参与家长法治课堂、书写“法治家书”,将法治教育延伸至家庭场景,引导家长用法律思维解决家庭问题。
优化机制常态化:建立月度学情分析会制度,由司法所、学校、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研判教学效果、信箱反馈热点、校园法治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处置流程。目前已发放“法治家书”3期,覆盖全乡800余户学生家庭,家长反馈满意度达92%,形成“家校社”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三村乡“法治晚自习+小信箱”模式,通过创新时间利用、沟通机制、协同网络与内容融合,精准破解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大痛点,既保留了法治教育的严肃性,又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温度,让法律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成长伙伴”。该模式无需额外增加教学负担、操作流程清晰可复制,为基层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样本,红河县委政法委总结提炼出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运用,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平安法治乡村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红河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