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持续做优做强廉洁文化“濯锦”品牌,“濯锦风”栏目立足成都本土,充分挖掘和展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廉洁基因,力求以文化人、以廉润心,期待与您同行。“濯锦风”第一百一十三期,以“六廉”之“廉敬”为切入点,一同了解经略西南、公忠体国
为持续做优做强廉洁文化“濯锦”品牌,“濯锦风”栏目立足成都本土,充分挖掘和展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廉洁基因,力求以文化人、以廉润心,期待与您同行。“濯锦风”第一百一十三期,以“六廉”之“廉敬”为切入点,一同了解经略西南、公忠体国的韦皋,如何以“公忠”之心,维护一方数十年。
何为“六廉”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六廉”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天官冢宰》,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关于“廉”的系统性论说,是“廉”这一概念由个人道德修养上升为官员从政行为准则、由伦理范畴向政治范畴嬗变的标志。其核心含义是在以“廉”作为为官前提的基础上,又以“善、能、敬、正、法、辨”六项标准评判官吏的治理能力。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其中“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大智慧。
郭汾阳再收长安,任中书令,二十四考,勋业福履,人臣第一。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任太尉,封南康王,亦其次也。
——(唐)李肇《唐国史补》
韦皋像 图源:成都方志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韦皋军功彪炳,戎马倥偬,功烈著于西南,为治唐史者所熟知。时人李肇将他的治蜀经边功绩与有平定安史之乱之功的郭子仪作比,认为韦皋之功,并不逊色于名将郭子仪。贞元二十一年(805),韦皋因病去世,谥号忠武,高度展现了他身为人臣一生忠诚、武勇的优秀品质。
治蜀练兵 收服民心
韦皋在平朱泚之乱中,充分展现了领导者的智勇谋略与忠心不二,赢得了刚刚结束南奔回銮长安的德宗赏识。德宗深知蜀地之重,特擢韦皋镇蜀,对其经营蜀地、建功立业寄予了相当的厚望。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韦皋正式走马上任,作为镇守西南的封疆大吏进入蜀中。此时的西南形势十分不乐观,唐王朝刚刚经历过一场动乱,雄踞西南的强大吐蕃联合南诏频频北上东进,威胁长安。而散居于西南周边的蛮、羌各族,也因畏惧压力而依附于吐蕃。西南、西北的军事安全,是摆在韦皋面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韦皋对西南边疆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之后,最终制定了处理唐与南诏、吐蕃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关系的策略方针,总括起来就是要绥服蛮羌,将摇摆不定的南诏争取过来,孤立并打击吐蕃,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稳定西南的目标。
韦皋接管的蜀地,此时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向中央交纳贡赋,可谓地富兵强。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汲取了前任节度使的为官经验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措施。他在入蜀之初,除去了百姓的租赋,因此受到了蜀人爱戴。在此基础上,他还利用蜀地地险兵强的优势,“简习精卒”,开展大练兵运动。虽然史料对此记载寥寥,但从后续的战争结果来看,此举成效显著,为长期对吐蕃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
绥服蛮羌 争取南诏
蜀地是民族矛盾交汇之地,也是唐、吐蕃、南诏的角逐之地。其间散居的蛮、羌各族,在政治归附上摇摆不定,随三大势力的消长,尤其是唐与吐蕃的强弱或臣或叛。为了最大限度争取他们的支持,韦皋绥服蛮羌的方针与政策,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绥靖东蛮。韦皋在蜀地所要招抚的是东蛮等蛮族和东女国、西山八国羌族,其中东蛮是唐联南诏、阻吐蕃的关键势力。因吐蕃剥削苛重,韦皋借封爵赐印,先招抚东蛮核心的两林、勿邓部落,进而诱使其他部落归唐。
其次,韦皋恩威并济,一方面实行推恩政策,争办实事以维护诸部落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由于诸蛮部落内部复杂,人心不齐,韦皋对忠心归顺者提拔重用,对于摇摆不定者弃用,施之以威,以确保各民族在对吐蕃军事行动中保持一致。
最后是尊重少数民族习惯,顺应风俗。剑南西川为多种少数民族的居住地,韦皋在任二十余年,十分了解诸蛮羌族的社会风俗,比如在奏请赐印的时候特别强调用“金印”,要从“蛮夷所重”。
韦皋在绥服东蛮后,也为争取南诏、对抗吐蕃奠定了基础。当时南诏正在遭受吐蕃的盘剥,南诏王异牟寻得知韦皋治蜀练兵,绥服东蛮后,也在重新考虑南诏的依附问题。韦皋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契机,一方面对吐蕃展开军事行动,同时通过东蛮向吐蕃、南诏双方透露互叛消息,使得吐蕃对南诏产生疑虑,二者离心。另一方面,他多次书劝南诏,分析利害,并两次派使者去南诏进行招抚工作,最终迫使南诏彻底与吐蕃断绝关系,使得吐蕃在西南陷入了孤立。韦皋绥服蛮羌,并争取到了南诏,造成了西南军事力量对比的极大变化。蛮羌各族兵员加入唐军,成为了战胜吐蕃的重要力量。
孤立吐蕃 转守为攻
韦皋在完成绥服蛮羌,尤其是在争取南诏归唐之后,不失时机地与南诏联合起来,对吐蕃发起了多次主动的军事攻势。其中,贞元十年(794),异牟寻率南诏大军大破吐蕃军于神川,毁掉城池十六座,擒吐蕃首领五人,降其众十余万。吐蕃在南边战场频频失利,旋即转战北方,欲有所作为。韦皋调兵遣将约五万人,兵分九路向吐蕃占据的维、保、松、雅等州发动攻击,唐军几乎大获全胜。其中,维州之战是唐与吐蕃之间极其重要的一战,也是吐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经此一战,吐蕃遭到重创,唐王朝的西南边境形势得到彻底扭转。
韦皋荣归天回驿插画 图源:成都方志
韦皋经略西南二十年,为唐朝西南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到贞元元年,无论是唐的西南还是西北边境,吐蕃的侵犯不仅被遏制,而且唐对吐蕃的根本战略从防守转为进攻,此后,吐蕃在河西陇右的政治、军事力量也逐渐被削弱。至大中三年(849),即在韦皋死后四十三年,吐蕃甚至不得不撤出了河西陇右,使西南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专家指出,韦皋经略西南二十年,严重打击和挫败吐蕃,是造成吐蕃政治军事力量衰弱的原因。
韦皋作为一代功臣名将,治蜀和经边策略的成功,为世人所共睹,其功绩彪炳史册,影响深远,深刻体现了廉敬的“忠”“勤”品质,同时蕴含着最朴素的民本思想。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官声斐然,离不开他公忠体国的官德修养、灵活恰当的民族政策以及个人的军事才华。
来源:清廉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