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文艺经典中的抗战原型系列报道⑥】嘀嗒、嘀嗒……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8:46 1

摘要:1986年,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给正在写回忆录的韩慧如连写了两封信,信的全文被记录在《真正的共产党人——我的回忆》一书中。信中说:“最好把秦鸿钧烈士的一生经历在此书中有个交代,以便为继续写烈士壮烈的一生做个准备。您不写也可让孩子们写,总之后代需要这样的

张羽潘志凡王本科

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电台复制品

上海市瑞金二路秦鸿钧秘密电台旧址

1986年,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给正在写回忆录的韩慧如连写了两封信,信的全文被记录在《真正的共产党人——我的回忆》一书中。信中说:“最好把秦鸿钧烈士的一生经历在此书中有个交代,以便为继续写烈士壮烈的一生做个准备。您不写也可让孩子们写,总之后代需要这样的精神遗产,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

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2025年的秋天,我们重温了以秦鸿钧烈士为原型的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沿着烈士的故乡山东沂南和主要工作地上海一路寻访,在一个个故事中感受先辈“壮烈的一生”。

世和庄里的槐抱松

在村东头龙王庙前,有一棵被当地村民称为“槐抱松”的百年古树。那是1928年春天,两位烈士共同在一棵枯朽的槐树洞里种下的。

——整理自贺可勤《记我党隐蔽战线双烈士秦鸿钧、贺伯珍》

正值秋分,绵绵细雨,应着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节气,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世和庄村东头路口的一棵树的枝头,挂着成熟的石榴。

路口往右拐有一条小路,因下雨而有些泥泞,走上十几米便能看见一棵“奇怪的树”——一棵枯朽的槐树洞里,长出了一棵松树。松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被村民们称为“槐抱松”。“这树快100岁了,树后面原来是座龙王庙,后来拆了,秦鸿钧小时候就随父母住在庙里。”世和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浩然回忆着,在树下给我们讲起了世和庄村的历史。

世和庄村始建于北宋年间,位于沂水河畔一片广袤的沙质冲积平原上。据村史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世和庄村有46人奔赴前线,先后有12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秦鸿钧(原名秦相猷)和贺伯珍(原名贺法琦)是世和庄村烈士中隐蔽战线的“双子星”。前者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原型之一,后者是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人物原型之一。

秦鸿钧1911年出生,那一年辛亥革命正风起云涌,进步思想日渐传播。他幼时家贫,在伯父的资助下才读了几年私塾,也因此接触到一些进步书籍,从而种下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种子。

沿着村东头路口往里走几步再左拐,第一家便是秦鸿钧烈士的故居。他的后人秦晓东为我们打开了故居的黄铜锁,推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长方形的院落因为许久不住人,略显荒凉,但几棵树依然长得很好。房子外墙上挂着一块“秦鸿钧烈士故居”的铜牌。

与我们一起寻访至此的沂南县检察院检察官朱献贵说:“我们在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检察公益诉讼护航红色资源专项行动时,发现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名录的秦鸿钧烈士故居年久失修。今年3月,我院与有关部门就故居修缮进行了会商交流,并制发了检察建议。目前,故居修缮方案已经通过评审,后续待专项资金到位后将及时开展修缮工作。”

在周浩然家中,我们坐着马扎,聊起了青少年时期的秦鸿钧。

在村民们的口口相传中,秦鸿钧是一个侠肝义胆、来去如风的少年。他是个“武家子”,会“蝎子倒爬墙”,能“鸽子倒翻身”,曾一次打跑了三个邻村过来闹事的小混混。秦鸿钧还有一辆视若珍宝的德国造“大飞轮”自行车,是他从日伪军那里夺来的战利品。因为秦鸿钧车技很好,这辆自行车成为他革命活动的有力助手。

1927年,秦鸿钧在比他大10岁的贺伯珍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天,他们两人组织领导的世和庄村农协成立,并一起亲手栽种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棵“槐抱松”。

这棵“槐抱松”不仅见证了少年秦鸿钧的凌云壮志,见证了一个村庄的革命史,也如同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向死而生,从此走上复兴之路。

向北,向南

你干革命弄得倾家荡产,父亲去世,自己也险些丧命,怎么还要干呢?

——摘自《沂南党史资料》(第一辑)

轰轰烈烈的农会运动开展没多久,就遭遇了挫折。大革命失败后,秦鸿钧的工作转入地下。

1929年,因叛徒出卖,秦鸿钧、贺伯珍先后被捕入狱,虽然被家人倾家荡产“捞”了出来,但秦鸿钧的父亲却连吓带气地在1930年病故。据党史资料记载,当时秦鸿钧遭受了家人的质问:“你干革命弄得倾家荡产,父亲去世,自己也险些丧命,怎么还要干呢?”

或许,有的人之所以伟大,便在于终生不改其志。1932年,秦鸿钧再度与沂南地区党组织正式接上关系,然而到了1933年,由于当时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宋鸣时的叛变,当地党组织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当年7月,沂南县委的领导一起到秦鸿钧婚后不久的新房里商议,决定化整为零,离开家乡干革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些人、有些地方,挥一挥衣袖,便是天人永隔,再难相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最受农村地区电影播放队欢迎的电影之一,周围的村子都轮流放过好多遍,唯独世和庄村从来不放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里有主人公遭受酷刑的情节,大家害怕秦鸿钧烈士的原配夫人李洪兰(已逝)触景伤情。

秦鸿钧被迫远走他乡时,两人只有一个年幼的女儿秦维秀。1945年,因为长久的音信隔绝,李洪兰收养了秦晓东的父亲秦维安。在村民们看来,这是“给相猷留个后”。“奶奶一直生活在故居里,直至上世纪80年代去世。那时奶奶和姑姑也相继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贡献了力量。”秦晓东说。

事实上,秦鸿钧离开的路也非常艰难。他先是在山东青岛、辽宁大连、上海等地往返寻找党组织,吃了许多苦仍无果,直到他偶遇老乡李墨林,得知贺伯珍在黑龙江哈尔滨,于是毅然选择北上,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1936年,秦鸿钧被组织委派去苏联学习电台通讯技术。他一路风餐露宿,设法穿越了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地区,靠着双腿抵达了苏联。考虑到国内当时不可能获得良好器材,他还专门拿着破旧机器拆装,这样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学成归国。

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很快来了。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战火硝烟弥漫了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此时,因党组织需要在上海建立一座秘密电台,与第三国际远东局接上电讯联系,秦鸿钧便奉命南下。

金神父路148号里的秘密电台

要利用我们住的这间屋子架设秘密电台,鸿钧必须亲自制造收发报机。机器需要零件,可是不能到店里去买新零件。

——韩慧如著《真正的共产党人——我的回忆》

2025年春天,沂南县检察院检察长王洪松带领办理秦鸿钧烈士故居保护案的检察官来到上海,在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的带领下,在交流红色文化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经验的同时,参观了上海市瑞金二路144号秦鸿钧秘密电台史料展陈室和148号民国花园洋房的三层小阁楼,后者就是秦鸿钧秘密电台旧址所在。瑞金二路曾经有另外一个地名“金神父路”,所以旧址也被称为“秦鸿钧金神父路秘密电台旧址”。

1937年秦鸿钧来到上海后,上级党组织周密地考虑了他的处境。为使电台安全工作,党组织介绍小学教员韩慧如同秦鸿钧认识,并指示他们尽快组成家庭以应付恶劣环境,由韩慧如协助他工作。

两人结婚后住进了这栋花园洋房三楼的一间房,并在附近设法开了一家“永益糖果公司”作为掩护。这栋房子据说住的都是不太富裕的人家,有外国舞女,也有抽鸦片的老夫妻。秦鸿钧让韩慧如装成有钱人家的家庭妇女的样子,同时要与这些邻居搞好关系等。这些掩护电台的工作细节,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都有所体现。

韩慧如在《真正的共产党人——我的回忆》中,详细描述了当年组建电台的艰辛过程。

因为害怕到店里买制造发报机的零件被告密,“鸿钧只能到地摊上去买旧货。他就这样从一个个小摊上把需要的零件买来,再把它们修好。有些零件很难买到,他就自己制作。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终于装配成了收发报机”。

秦鸿钧开展工作总是在深夜。“鸿钧接好天线、地线,插上听筒,就开始工作了。这种时候,也往往是敌人出动进行搜捕的时候。他要我在窗口仔细听着敌人的警车是否朝着我们的方向开来。”“每当他工作结束,我帮他把机器收藏起来,才松了一口气。”

与韩慧如心目中的革命者形象有所不同,在秦鸿钧长孙秦岭口中,秦鸿钧更多的是“一个有血有肉、风趣幽默的普通人”。

接受记者采访时,秦岭回忆道:“爷爷牺牲的时候,我姑姑还不到7岁,我父亲才4岁多,他们记忆里更多的是爷爷对家庭的温情,就像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次,秦鸿钧主动要求给儿子表演个魔术,他把帽檐往后一转,往墙上一靠,开始吹气,就把帽子顶起来了,儿子就哈哈大笑。

居住在附近的秦岭其实经常会路过金神父路148号。因为房子被分配给牙病防治所使用,虽然挂了一块电台遗址的牌子,但他此前从来没有进去过,只是觉得墙面逐渐风化有些斑驳。“我心里面还在想,这个牌子能不能换一换?”

电波就这样被埋没在岁月长河中了吗?2021年,黄浦区检察院在对辖区内英烈纪念设施的管理、开放参观、标识维护等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时,发现秦鸿钧秘密电台旧址一直以来由原址所在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存在展示空间狭小陈旧、展陈区域和工作区域混同、珍贵史料的汇总整理不全面等问题,于是积极开展检察公益诉讼,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形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秦岭第一次走进爷爷工作过的阁楼是在2022年。相关保护单位加强对秦鸿钧秘密电台旧址的管理与维护,升级改造了阁楼的参观通道并图片布展。2024年,主管部门又推动开辟了现在这个独立展陈室,展出了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电台复制品(原物现存放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及秦岭捐赠的烈士用过的手电筒、电烙铁等。

就义地盛开曼珠沙华

在李白、秦鸿钧等12位烈士就义纪念地,烈士铜像前草地里盛开着一朵红色的曼珠沙华(也称彼岸花),细长的花丝如泣如诉,仿若在叙述英雄遗愿。

——记者2025年9月24日见闻

1939年夏天,按组织指示,秦鸿钧撤销电台,带着怀孕三个月的韩慧如前往哈尔滨。在那里,他再度与贺伯珍重逢,与老战友一起完成了苏联远东情报局交给的一项艰巨任务——成功破获了东宁要塞军事防御体系构造图纸。几年后,苏联红军以极小的人员伤亡拿下了日本人苦心经营11年的东宁要塞,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战。秦鸿钧对此战役的胜利可谓功不可没。

1940年,秦鸿钧再度回到上海,住进了法租界的新新里,奉命建立秘密电台。这个二度建立起来的电台维持了整整9年,秦鸿钧以失业者身份负责报务,韩慧如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担任地下交通联络员。其间,秦鸿钧三次往返于上海和苏北解放区。他化装成过猪贩子、鱼贩子,遭遇过海盗,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

据韩慧如回忆:“由于房子的建筑条件较差,为了避免灯光露出去,晚上工作时天窗就紧紧地关起来,阁楼木墙缝也都用纸条糊上。这样一糊一堵。”或许是因为工作环境相对稳定,韩慧如以及他们的儿女对这段生活的回忆是紧张的情报工作之外的一些温馨细节,比如秦洪钧给孩子们买点心、给妻子送口琴、调解邻里纠纷等等。

黎明前的黑暗来了。1949年3月17日深夜,秦鸿钧正在阁楼上紧张地发送电报时,敌人突然砸门,韩慧如在床上按约定敲击阁楼的地板,秦鸿钧立刻向对方发了事先联系好的暗号,接着以最快的速度拆毁了机器,毁掉了文件。随后,夫妻俩被捕了。

敌人疯狂地进行刑讯逼供。他们把韩慧如带到秦鸿钧受刑的地方,眼看着他被紧紧地绑在老虎凳上,一块块砖头加在脚下,又往鼻子里灌辣椒水,还拿着棍子打他。但秦鸿钧不仅没有讲任何东西,还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那场景,奶奶每次提到,都忍不住掉眼泪。”秦岭说。

1949年5月7日,距离上海解放还有20天,秦鸿钧等12位烈士在戚家庙被敌人杀害。

2025年9月24日,我们来到寻访的最后一地——位于上海世纪公园内的李白、秦鸿钧等12烈士就义纪念地。烈士铜像前草地里盛开着一朵红色的曼珠沙华(也称彼岸花),细长的花丝如泣如诉,仿若在叙述英雄遗愿。不远处是公园内的儿童游乐设施,仿若让地下长眠的英烈看看他们用鲜血为后人换来的幸福、和平、安宁。

秦晓东向记者提供了一张1949年8月28日的《新闻日报》复印件,刊载了张困斋、秦鸿钧、李白三烈士追悼特辑,当时中共上海市委的挽联是这样的:“你们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从山东到上海,记者关于“秦鸿钧烈士等地下电台究竟提供了哪些具体的情报”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事实上,由于保密工作需要以及出于“知道得越少就越安全”的考虑,当年韩慧如也不知道丈夫传递情报的具体内容。今天的党史研究者也只能从无数当事人的口述和解密后的部分档案中,大概拼凑起他们的联系对象包括延安党中央、华中局、第三国际等,发送情报包括蒋日勾结情况、日汪密约、日特机构、美日谈判等内容,接待过突围的新四军人员,接收新华社新闻向国统区宣传中共抗日主张等等。

“爷爷他们这样的隐蔽战线工作者,肯定有着非常强烈的孤独感,所以才特别重视亲情。”秦岭感叹。

上海市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干部俞凡认为:“上海地下电台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重要情报机构,其核心意义在于打破信息封锁,传递重要情报,宣传党的主张,凝聚抗战士气。”

来源:沿江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