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去年火遍全网的贵州“村超”吗?数万球迷挤在露天球场呐喊着,球员踩着泥泞奔跑着,那份纯粹的足球热情,曾让无数人追问:中国足球的活力,难道只能在民间野蛮生长吗?
还记得去年火遍全网的贵州“村超”吗?数万球迷挤在露天球场呐喊着,球员踩着泥泞奔跑着,那份纯粹的足球热情,曾让无数人追问:中国足球的活力,难道只能在民间野蛮生长吗?
看另一边的江苏的“苏超”业余足球联赛,从城市联赛到县域杯赛,无数足球爱好者每周末奔忙在球场,却常因赛事审批流程、资源调配的限制,难让这份热情进一步的燃烧。
如今,国务院一纸文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足协今后只聚焦国家队与顶级赛事,地方足球赛交由地方政府主管,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职责划分,其实是在给中国足球松绑、为“村超”“苏超”们的热情铺路的关键情一步。
中国的足球长久以来,“管办不分”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限制了足球的发展。足协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要操心国家队的集训,又要插手地方赛事的审批,甚至连一场社区足球赛的赛程的调整、一次业余联赛的赞助对接都要层层报备。
这种“大包大揽”的模式,不仅让足协陷入琐碎的事务难以抽身,更让地方赛事失去了灵活调整的空间。
就像江苏的“苏超”,过去想新增县域分区赛,单是赛事方案报备、资质审核就要等待近一个月,等流程走完,原本计划的“暑期青少年专场”也就错过了最佳赛事时间。
另外,有些城市的业余球队想跨省和邻市球队打友谊赛,也得反复沟通审批繁琐细节,等批下来了,可热情没了。
而此次职责的划分,直接斩断了这种“越界管理”的链条,地方政府更懂自己的需求。比如江苏能结合省内经济活跃、县域足球基础好的特点,给“苏超”增设企业组、校园组,让赛事覆盖更多人群。
也能灵活联动文旅部门,把赛事和旅游结合在一起,让足球觉得是比赛,更是地方特色活动展现。
以后像“村超”那样的烟火气,未来在“苏超”乃至更多地方赛事里,会少些审批流程,多些本地的创新。
再者对足协而言,这次“瘦身”并不是权力缩水,而是回归本职的清醒。
过去球迷常吐槽“国家队成绩上不去,联赛乱象却不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足协,既要管中超联赛的商业开发,又要抓青少年培训,还要应对“苏超”这类地方赛事的资质审核、规则统一诉求,最终精力分散,哪件事都没做到更好。
就像此前“苏超”想参考职业联赛的青训选拔机制,却因足协同时推进多项工作、响应不及时,导致衔接滞后。
如今职责明确后,足协可以集中资源攻克核心难题:比如优化国家队的选拔机制,不再让球员因联赛赛程冲突而分心。
更重要的是,这次调整为足球产业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地方赛事交由地方主管后,各地能结合自身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贵州有“村超”的乡土热情,江苏就有“苏超”的多元融合,既能在苏州工业园区办“外企足球赛”,吸引外籍球员参与;也能在盐城乡村办“稻田边的足球赛”,让赛事接地气又有传播点。
这些差异化的赛事,不仅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还能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体育用品消费,形成“赛事+产业”的良性循环。
就像“村超”带动了贵州榕江的旅游热度,“苏超”如今也开始尝试和周庄、同里等古镇合作,让球迷看完比赛还能逛古镇,赛事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进一步体现激活。
从“村超”的爆火到“苏超”的探索,再到国务院的职责划界,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足球的发展逻辑正在转变: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强行推动,而是“自下而上”的活力激发。
您对以上内容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来源:篮篮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