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学不仅强调着“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与疾病防治观,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从思维的角度审视中医药,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传承的意义,更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在现代语境下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更好走
中医药学不仅强调着“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与疾病防治观,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从思维的角度审视中医药,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传承的意义,更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在现代语境下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更好走进未来、走向世界。
《大辞海:哲学卷》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与技术发展、实践活动、制度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独特性。中医药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动态平衡,这种原创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还贯穿于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对生命、疾病、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知方式,以独有的象数逻辑、阴阳五行、辩证思维等,构建起一套自洽的知识系统,是指导中医实践的根本思想。
中医药文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不仅涵盖中医药科技水平、制度完善程度,也包括中医药发展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是中医药文化成果的高度凝练与升华。中医药思维与中医药文化联系紧密,但各有侧重。相较于中医药文化注重语言、礼俗、伦理、艺术等外显层面的“文”,中医药思维聚焦于深层的哲学结构与认知逻辑,是“文”内在的“道”,两者共同构成中医药文明赖以生成和延续的核心支撑。
中医药思维是中医药文明的内核,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之中,塑造了中医药文明的整体面貌。中医药思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于医疗实践,是在历史传承演进中由文明内部自生而成的新形态认知结构。这一思维不仅关乎医学,更反映中华文明独特世界观与生命观,是中医药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根本所在。
中医药思维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借鉴。现代医学以还原论为基础,将生命分解为单一研究部分,侧重于对“零件”的修复。但面对多系统慢性病、复杂疑难病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显露出优势。中医认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呈现多维度治疗模式。例如,西医重视病灶的精准定位,而中医则侧重对“证”整体辨治,多靶点、多途径干预。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病本身,更注重环境、饮食、情志等多因素影响,整体把握病情变化,为现代医学治疗多元复杂病症提供重要参考。此外,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与现代医疗治疗形成互补。
中医药思维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独特的价值内核。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中医药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医药思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智慧,是中医药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密码。其中凝聚着道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还融合了儒家“调和为贵”的伦理智慧。如国医大师王琦所言,这是一种凝结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中医原创思维”,这不止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更是关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共生的智慧法则。这种源自中华文化的原创思维,让中医药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中医药思维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中医药思维为临床诊疗贡献了丰富的实践智慧。中医药的诊疗方法不拘泥于单一技术路径,而是基于整体把握与动态调和,强调机体内各系统间的协调统一。“辨证论治”正是这一思维的集中体现。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多维观察与判断,把握病情变化的整体趋势,实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治疗。在治疗方法上讲求灵活精准,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健康的需求。面对部分病种,中医治疗具有更低成本、更高疗效和更好体验的特点,成为群众可及性较高的治疗选择,同时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思维观念,强调“生活即诊疗、日常即养生”的健康理念,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为现代高技术医疗模式提供了有益补充。
一是挖掘阐释原创性的中医药思维知识体系。中医药深植于华夏大地,是本土原发性知识体系的典范。在医学模式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坚守辨证论治核心的基础上,挖掘中医知识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推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现代表达,不断增强内在解释力和对外沟通力,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共识”。通过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将中医药知识进行可视化、结构化整理;对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核心概念进行结构化诠释;尝试将抽象哲思转化为可验证的生命模型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还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构建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的重要基础。
二是构建契合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思维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现代构建,是突破以西方为中心主义话语叙事,展现中华文明独特价值的重要路径,是关乎文化认同、知识传承与价值重塑的系统性工程。长期以来,中医药在国际传播中常因表达方式缺乏统一性被边缘化,部分核心概念无法有效进入国际知识体系,陷入言不达意的局面。构建自主话语体系,不能简单地将中医语言转译成西医术语,而应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理解中医的理念,认识中华文明在健康生命领域的智慧贡献,真正实现从“他者叙述”到“自我表达”的跨越。这不仅是文化话语权的回归,更是构建中国式学术体系、培育中国式知识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三是打造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医药思维传播体系。当前中医药传播仍面临“圈内自说自话”“圈外理解困难”的双重挑战,专家讲得深,公众听不懂,媒体传播快却易失真等问题。打造中医药传播的现代体系,应注重“面向社会”的知识普及逻辑。比如,打造通俗化、可视化、互动化的知识传播产品,用健康故事、真实病例、文化场景去承载理论内容,让中医药“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在国际传播上,避免简单地“中译英”或照搬西方传播话语,而是建构基于中华生命观、健康观的叙事逻辑,以中医药理念为支点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叙事,为人类文明对话贡献中国智慧,让中医药成为一种被理解的文化力量、一种被信赖的知识形态、一种可持续的话语资源。(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9月26日3版,王延隆 浙江中医药大学 余佳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