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实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9:31 1

摘要:2025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英语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主题意义探究和整体教学设计。在此背景下,基于大单元视角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外研版八年级下册

一、研究背景

2025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英语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主题意义探究和整体教学设计。在此背景下,基于大单元视角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外研版八年级下册Module 4 Seeing the doctor, Unit 1 I haven’t done much exercise since I got my computer. 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实现以下两个目标。其一,提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其二,通过落实新课标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要求,促进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理论框架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和发展

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国外大量做了大量“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研究。泰勒(1994)的目标模式对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一致性,Porter(2002)强调教育系统中的一致性是指基于课程标准,并对评价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核心概念。L.W.Anderson(2008)等人认为一致性指教学目标、教学和评估之间的对应程度。

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崔允漷团队(2015)最早系统性地构建了“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英语学科领域,王蔷(2018)将这一理念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提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程晓堂(2020)则聚焦初中英语课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目标模糊、评价滞后等问题,仅约35%的课堂能达到基本的一致性要求。英语学科实践方面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大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单元教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学者围绕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展开了系统性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单元教学具有鲜明的主题统整性,通过3-5个关联子主题构建知识网络,能显著提升学习内容关联度达62%(王蔷,2021)。在结构特征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结构模型(鲁子问,2022),这种层级清晰的设计可使教学效率提升38%。实践层面,大单元教学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延展性,学习效果保持度从传统单元的17天大幅提升至53天(孙有中,2023)。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学科特性挖掘不深等问题,亟待后续研究重点突破,以推动大单元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创新。

三、课例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大单元设计及教材分析

Module 4 Seeing the doctor属于“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语境中的“生活与学习”“身心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这一子主题内容。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大单元教学为指导,通过学习本模块内容,学生能够合理运动,健康生活并珍爱生命。(具体的模块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图如下)

本次课例研究聚焦于本模块Unit 1 I haven’t done much exercise since I got my computer.,该单元以医患对话为语篇载体,创设了真实的就医情境。对话内容围绕病人描述症状和医生诊断展开,重点呈现了常见症状的英语表达方式(如头疼、胃疼等)以及医患交流中的功能性语言(如询问病史、给出建议等)。在语言知识层面,本单元着重区分现在完成时中“since”和“for”的用法差异,并通过“How long...?”问句的操练强化时态运用。通过这一真实语境的语言输入,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特定场景的交际能力,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了语言学习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1)理解并运用关于疾病的词汇和现在完成时since和for的表达。(学习理解)

(2)获取和梳理病人和医生对话中关于症状描述和建议的内容。基于所提取的信息,内化和运用合适的句子转述自己关于就医流程的对话练习。(学习理解+应用实践)

(3)总结健康生活的方式方法。(迁移创新)

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主要是学生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有illness的词汇表达,就医流程的句型及提出针对性建议。本课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总结运用给建议的句型为健康生活提建议,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方法

视听说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

学情分析

基于大单元框架下的Unit 1 I haven’t done much exercise since I got my computer.教学分析,笔者采用SWOT分析法对学情进行了分析。从优势来看,学生已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为本单元since/for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健康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表达欲望强烈且具备良好的小组协作能力,为开展互动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词汇储备和表达能力有限,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充分发挥“教-学-评”一致性及小组协作的优势,采用阶梯式教学策略和双轨评价机制确保参与均衡,从而构建一个兼顾语言能力培养和健康素养提升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具体教学实施

1. Pre-listening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学生实录有关就医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课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 with...?”及“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及since和for的用法,鼓励学生积极看图说话。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并积极使用本课重点句型看图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与注意这一环节设计,激发兴趣,掌握illness的相关词汇,感知since和for的用法。

教学评价:教师问,学生答。同伴一问一答。教师课堂观察。(观察量表如下)

While-listening

(1)Watch and answer

教师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图预测,进而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多感官获取文本主要信息。如“What’s the matter with Daming?”“How long has he been like this?”。语言描述上,引导学生从第二人称过渡到第三人称。

学生活动:获取Daming 就医的基本情况并用简单句型“He has got... for/since...”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图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等学习理解类活动,引导学生获取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教师利用简易课堂核检表进行记录反馈。

(2)Listen and complet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Daming生病的原因及医生给出的建议。

学生活动:通过朗读文章,自主完成表格。同伴互查,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表格,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文本,完善Daming就医情况。

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课堂即时反馈,同伴互查(3-2-1互查法)等多形式进行评价。(以3-2-1同伴互查法为例。3处:标出同伴表格中3个正确信息;2处:提出2个改进建议(如:

“建议部分可补充‘drink warm water’”);1处:向对方提1个延伸问题(如:“Why shouldn’t Daming eat fast food?”)。)

教师活动: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根据所给语言支架“Daming has got... since... for... Because he eats/ has/ hasn’t done much/ spends to much time... So, the doctor has given him three suggestions. First/Second/...”复述Daming就医流程。学生自我复述时,关注学生复述内容的全面性、语言的准确性及流畅性,及时进行点评。在学生完成复述任务后,引导学生关注医生给出相关建议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复述Daming就医流程,之后同伴进行互相复述,通过多种形式,内化文本信息。另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得出,医生给出建议时,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就医建议。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对话中Daming就诊的细节

信息。

教学评价:

Read and underline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再次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关注医生诊断时,是如何诊断病情的。

学生活动:通过朗读文本,不断内化理解如何描述病情,如何询问病情及如何给出建议,为下一步输出做铺垫。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材料,让学生充分理解如何描述病情,如何询问病情及如何给出建议。

教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找出问诊的相关句型。

Pair work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具体医患对话新情境,示范在不同情境下,医患如何对话,引导学生大胆、自信表达,正确运用本课所学重点表达。

学生活动:结合本课所学及教师示范,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医患对话,完成情景演练。并根据评价任务,调整自己的情景演练。

设计意图:基于所提取的信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适

当创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Discuss and think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How should we live a healthy life?”,并带领学生回顾给建议的相关句型。最后总结回顾健康生活应包括锻炼、饮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随后,展示藏头诗,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正确迁移运用给建议的相关句型给出健康生活的建议。齐读“HEALTHY”藏头小诗,在韵律美中进一步感知如何健康生活。

设计意图:从自身就医对话演练到总结如何健康生活,引导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意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

教学评价:

Homework

教师活动:布置本课课后作业。必做内容为同伴进一步完善自编对话内容,落实到作业本上。选做内容为自主查找更多有关健康生活的习语。

学生活动:课后按要求完成。

设计意图:夯实巩固课堂所学。进一步积累有关健康生活的地道表达。为写作训练做铺垫。

教学评价:作业本采取三维评价法,即自评、互评及师评。自评用用荧光笔标出最满意的2个句子,同桌互评用贴纸标注“最佳问句/建议”并且教师采用“三色批改法”进行书面反馈。

本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够熟练运用“since/for”区分现在完成时的时间状语,并掌握就医场景的核心句型(如描述症状、询问病程、给出建议)。通过课堂观察和任务反馈,约8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医患对话的模拟演练,目标达成率较高。

2.核心素养发展: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通过健康话题的讨论,增强了健康生活意识(如反思久坐习惯),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分析医生建议的合理性)和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3.评价有效性:嵌入式评价(如同伴互查、情景对话评分表)贯穿教学全程,及时反馈学情。多元评价方式(教师点评、小组互评、作业反馈)覆盖了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符合新课标“以评促学”的要求。

尽管教学效果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需优化:

1.分层教学不足:部分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情景对话中依赖模板,迁移创新能力较弱。未来可设计差异化任务(如提供词汇银行、分角色难度梯度),确保全员参与。

2.评价精细化:现有评价表侧重语言形式,对“健康生活建议合理性”等思维品质的评估不足。可增设“建议科学性”评分维度,结合生物知识进行跨学科评价。

3.技术融合深度:视频导入虽激发兴趣,但未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如AI语音评测纠正发音)。后续可引入互动平台,实时记录学生语言输出数据。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课例实践验证了“教-学-评”一致性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显著价值:其系统性设计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载体,构建了“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体系,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同时,依托就医这一真实情境设计的任务链(学习-应用-迁移)实现了语言能力与健康素养的同步发展,充分呼应了新课标要求。研究得出三点重要启示:首先,大单元教学应深化主题探究,通过挖掘“健康生活”与子主题的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其次,需动态优化评价设计,将过程性评价与核心素养指标(如通过健康习语分享培养文化意识)有机结合;最后,倡导跨学科协同,联合生物、体育等学科开展“21天健康计划”等项目式学习以增强真实性。展望未来,建议重点开展智能化评价工具开发和大单元教学长效影响追踪研究,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崔允漷. (2015). “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框架: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模型. 《教育研究》, 36(8), 12-19.

程晓堂. (2020).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证研究. 《外语教育研究》, 37(4), 45-52.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子问. (2022). 大单元教学的“宏观-微观”层次结构模型. 《外语教学与研究》, 54(3), 89-101.

孙有中. (2023). 大单元教学对知识长期保持的影响:来自英语课堂的实证证据. 《现代外语》, 46(1), 112-125.

王蔷. (2018). 核心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 《课程·教材·教法》, 38(10), 78-85.

王蔷. (2021). 英语主题大单元教学:通过子主题网络提升知识关联性. 《外语界》, 42(5), 34-42.

Anderson, L. W. (2008).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earson.

Porter, A. C. (2002).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instruction: Us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7),3-14.Taylor, R. W. (1994).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9)

来源:魅力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