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抖音时手滑点进关注列表,突然发现常看的张雪峰账号有点不对劲——头像旁边的“关注”按钮变成了灰色,点一下就弹出“该账号无法关注”的提示。起初以为是手机网络卡了,赶紧切到微博查证,结果更意外,他那百万粉丝的个人账号直接显示“用户不存在”,连过往发的志愿填报干
昨晚刷抖音时手滑点进关注列表,突然发现常看的张雪峰账号有点不对劲——头像旁边的“关注”按钮变成了灰色,点一下就弹出“该账号无法关注”的提示。起初以为是手机网络卡了,赶紧切到微博查证,结果更意外,他那百万粉丝的个人账号直接显示“用户不存在”,连过往发的志愿填报干货都不见了踪影。
公开平台显示他有六千万粉丝,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人口超六千万的中等省份,几乎一半有孩子的家庭,手机里都存过他的志愿填报视频。最早他是帮考研党整理复习资料的,后来转型做高考志愿指导,凭着一口接地气的大白话圈粉无数。那些普通人听着头疼的985、211院校区别,经他一讲就像说段子似的通俗易懂。河南有位家长在他的视频评论区留言,去年孩子考了580分,全家对着厚厚的志愿手册熬了好几个通宵都没头绪,后来看了他三小时直播,直接敲定了三个靠谱的专业,最后成功被录取。更让人意外的是,国内两所二本院校,因为他在视频里客观分析“这个专业市场需求小,毕业就业难度大”,没过两个月就悄悄调整了课程设置,新增了好几个贴合就业市场的实训课程。
账号刚出问题时,有粉丝在粉丝群里询问情况,他还轻描淡写地回复“系统bug,大家别急,很快就好”。可等到第二天,他的团队却发布了一则简短声明,称“因直播中部分言论不当,目前正配合相关要求进行反省”。这话让不少网友觉得疑惑,要是真有严重问题,为何他公司的官方账号还在正常直播卖课?镜头里换了位年轻主播,手里拿着他之前编写的《高考志愿填报避坑指南》,嘴里说着“张老师整理的干货都在这套资料里”,直播间的销量依旧涨得很快。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这是“换个马甲继续运营”,也有人觉得他这半年来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之前直言某些文科专业就业面窄,让不少高校的相关专业招生受影响;又点破部分热门专业存在“虚假繁荣”,断了一些培训机构的财路。
就在大家众说纷纭时,官媒针对此事发表了评论,没有纠结账号是否被封,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就业优先”的志愿指导理念上,认为这种过度强调就业的倾向,可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要说他讲的内容不对吗?其实很贴合现实。现在哪个家长帮孩子报志愿,不是先打开招聘网站查薪资、看行业前景?去年安徽有个学生,本身特别喜欢文学创作,一心想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他爸妈拿着张雪峰的视频跟他据理力争:“你看张老师分析的,文科毕业要么挤破头考公,要么去当老师,竞争多激烈?报计算机专业,毕业起薪就能到一万五,这才是稳妥的选择!”最后孩子拗不过家长,硬着头皮读了两年计算机,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掉眼泪,上个月跟家里提出想转专业,爸妈又急了:“转专业要耽误一年时间,等毕业就业机会不就少了?
这件事最让中年人感同身受。他们大多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每个月的房贷、车贷、生活费压得喘不过气,对“稳定”和“保障”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渴望。他们看张雪峰的视频,不是为了看热闹,更像是在找一份“安心”。之前有位四十多岁的爸爸在他直播间连麦咨询,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想让孩子别像我一样辛苦,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不用为生计发愁就行。”当时张雪峰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耐心地帮他分析:“避开这几个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选个有发展前景的,帮孩子避开弯路,毕业能有份踏实工作。”这些话虽然朴实,却说到了家长的心坎里。可官媒提出“偏离教育本质”后,不少家长又开始迷茫:难道希望孩子有份好工作,真的错了吗?
如今张雪峰的个人账号依旧处于无法关注的状态,既没有解封的消息,也没有更详细的说明。有人说他这是“被提醒后暂时避风头”,也有人猜测是“团队在调整运营策略”。不管真相如何,这件事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激起的全是家长们的焦虑。小区的妈妈群里,最近讨论最多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各校的专业排名和就业数据。有位妈妈还在群里发了张截图,是她给即将高考的孩子列的“志愿优先级清单”,第一条是“毕业薪资稳定过万”,第二条是“行业发展前景好、加班少”,第三条才是“孩子稍微有点兴趣”。
今早送孩子上学时,在小区门口碰到了邻居王姐,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叠打印纸,仔细一看全是张雪峰往期视频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重点。她一边翻看一边念叨:“这要是张老师一直不更新,明年我家孩子报志愿可咋办啊?”看着她鬓角新增的白发,我突然想起官媒提到的“教育本质”。其实家长们心里都清楚,教育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现实摆在眼前:要是让孩子凭着兴趣选专业,万一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难道真的能不担心吗?
张雪峰的账号何时解封还是未知数,短期内恐怕很难有明确结果。但这件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教育就像一杆秤,一头连着现实的就业压力,一头载着孩子的兴趣与梦想,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比单纯纠结报哪个专业难得多。就像那个安徽的学生,如今还在计算机系硬扛着,他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写着:“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当初能选汉语言文学,现在说不定已经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了。
开头那六千万粉丝的焦虑,直到现在也没有消散。大家依旧会在各种群里分享张雪峰以往的视频片段,对着志愿手册反复琢磨。只是再也没人敢拍着胸脯说“听张老师的准没错”,毕竟教育从来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每个家庭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来源:沙漠勇敢穿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