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其实是邻里间的美食“温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8:20 1

摘要: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贸易额年年创新高。可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商超便利店里,来自这个“最大邻居”的食品却难得一见。中俄经贸合作升温,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却遇冷,这种“政治热、市场冷”的反差令人玩味。

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贸易额年年创新高。可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商超便利店里,来自这个“最大邻居”的食品却难得一见。中俄经贸合作升温,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却遇冷,这种“政治热、市场冷”的反差令人玩味。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超过2400亿美元,创下新纪录。可若你走进北京、广州乃至哈尔滨的超市,货架上日韩零食占山为王,欧美品牌琳琅满目,俄罗斯食品却常常“隐身”。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文化适配、市场策略、物流链条等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地理上的“近”,掩盖不了市场上的“远”。

当俄罗斯美食试图从西伯利亚走进中国厨房,它面临的可不仅是关税和标签,更是口味、包装、运输、理念的一整套“入境考试”。俄罗斯食品想要在中国市场“破圈”,必须重新审题,念好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经”。

俄罗斯人爱吃的,不一定是中国人爱买的,这不是偏见,是现实。高糖、高脂、高盐,是俄罗斯传统饮食的三板斧,也是中国消费者目前避之不及的“健康红灯”。

俄罗斯巧克力甜得发齁,腌菜咸得上头,连奶糖都带着一股“动物油”味。这些在莫斯科街头是童年记忆,在中国南方却可能被当成“黑暗料理”。随着中国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意配料表、热量和添加剂,吃得清淡、选得精细,俄罗斯传统食品明显“跑偏”了赛道。

例如,在黑龙江市场曾引进过几款俄罗斯奶油冰淇淋,虽然打着“原装进口”的标签,但由于奶香偏重、脂肪含量高,销量并不理想。这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水土不服”。中国消费者想吃“解馋不腻”的小零食,俄罗斯却端来“顶饱抗冻”的主食逻辑,显然不对路。

有趣的是,国际食品巨头们早就摸透了这门学问。雀巢的咖啡根据南北口味调整甜度,奥利奥推出“绿茶味”“咸蛋黄味”,连日本的抹茶KitKat都特供中国市场。俄罗斯食品若想在中国扎根,也得从“改口味”入手,别怕丢了传统,迎合市场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就算口味调得对,没有好包装和靠谱物流,也还是卖不动。俄罗斯食品“沉默寡言”的包装风格和“跑路上太慢”的供应链,是它在中国市场的另两个“短板”。

很多俄罗斯食品包装上信息不全,小字乱标中文,甚至看不出食品属性。这在中国这个追求“颜值经济”和“配料透明”的消费环境下,简直就是“自废武功”。在货架上,包装是第一印象,标签是信任保证。俄罗斯品牌若还停留在“出口就是胜利”的思维里,那只能眼睁睁看着日韩品牌唱独角戏。

再说物流。中俄虽然陆地接壤,但运输可没想象中“秒达”。轨距不同、气候恶劣、冷链短板等问题,让一罐酸奶从莫斯科到北京变成了一场“马拉松”。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资料,中俄铁路运货需要在边境换装,运输时间和成本都比中日韩差一截,尤其对冷冻类和乳制品来说,这就是“硬伤”。

那有没有破局的可能?当然有。俄罗斯帝王蟹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之所以在中国打响名号,不是因为“舌尖上的俄罗斯”,而是因为它学会了“入乡随俗”:小包装、熟冻处理、物流直达、专供中餐厅。

这说明,只要找对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形态,俄罗斯食品同样能在中国找到自家餐桌上的“身份证”。关键是要主动适配,而不是等着被发现。

此外,品牌认知也是一大问题。很多中国消费者压根不知道俄罗斯有哪些好东西,信息不透明、宣传没跟上,是导致市场冷淡的主要原因。

反观欧美品牌早已布局社交媒体、直播带货、KOL种草,俄罗斯品牌却还在等着“自然口碑”。要想站稳脚跟,俄罗斯食品企业要学会讲故事,不是讲历史,而是讲“你为什么值得吃”。

俄罗斯食品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还没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正确钥匙。毕竟,中国市场从不缺消费者,缺的是“打动人心”的方式。

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开放、最包容的消费市场,欢迎世界各国优质商品进入。问题不是市场不给机会,而是你有没有准备好接住这个机会。

俄罗斯食品要想卖得好,就得从“俄罗斯制造”变成“中国记忆”。这不意味着放弃传统,而是要学会“翻译”传统、包装文化、优化流程。可以考虑在中国边境设立分装中心、建立本地配送网络、引进中方营销团队,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政策层面,中俄之间已经有了诸如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跨境电商合作等多重支持框架,这为俄罗斯食品企业提供了极好的制度保障。关键是企业要有“走出去”的勇气,也要有“留下来”的准备。

最终的问题不是“俄罗斯食品能否卖进中国”,而是“能否成为中国人愿意主动买单的选择”。俄罗斯食品走进中国市场,就像一个邻居想成为“家人”,得先搞懂中国人怎么吃、怎么选、怎么聊。不是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问题,而是心与胃之间的契合程度。

中国市场的门始终是开的,但要真正走进去,就得带着诚意、智慧和本地化的策略。当俄罗斯食品学会了“用中国方式讲俄罗斯故事”,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吃得惯,才卖得动;卖得动,合作才有后劲。中俄之间的这碗饭,不急于一时,但得走对方向。

欢迎留言:你吃过哪些俄罗斯食品?哪些让你惊艳?哪些让你“劝退”?你觉得俄罗斯食品最该怎么改,才能在中国火起来?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懂点历史赵富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