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储能行业正迎来一波出海“爆单潮”,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中国企业新获253个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达180GWh,同比激增183%。
近日,储能行业正迎来一波出海“爆单潮”,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中国企业新获253个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达180GWh,同比激增183%。
作为国内头部储能企业,海辰储能的海外表现尤为突出,今年以来已多次斩获大额订单:7月,其与英国太阳能及储能基础设施头部开发商ElementsGreen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在英国部署总规模72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该项目亦是英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同年8月,海辰储能进一步拿下中东市场的标杆级大额订单。
几乎同一时期,海辰储能的港股IPO进程出现新动态。当前,该公司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请材料(即招股书)已处于“失效”状态。不过需注意的是,“失效”状态在港股市场属于常规程序,并非代表上市失败,而是为企业预留了更新财务数据、重新激活IPO进程的空间。
一边是海外市场高歌猛进、技术合作获国际认可,另一边则是资本市场进程中出现阶段性技术状态更新。这两条看似矛盾的信息线,恰恰勾勒出这家储能新贵在行业高景气周期中“双线作战”的真实图景:业务前端势如破竹,资本后端阶段性整固。在储能赛道长坡厚雪的确定性趋势下,招股书的暂时失效,更像是疾行军中的一次短暂喘息,而非发展路径的转向。
根据香港联交所规定,递表后6个月内未完成聆讯流程,招股书会显示为“失效”。此次海辰储能招股书失效,属于上市进程中的正常技术性节点,并非监管否决或公司主动撤回。失效后,企业只需更新财务数据等资料,即可重新激活申请流程,此前已有众多成功案例。
有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港股IPO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中,招股书更新在即。此次“失效”更可能源于近期市场环境的波动,公司选择审慎更新数据,以期在更合适的窗口期完成上市。对于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海辰而言,精准把握发行时机,比盲目追求速度更具战略意义。
这一短暂的“静默期”,反而给了市场一个冷静观察的窗口:剥离资本市场的喧嚣,海辰储能的业务基本面和行业竞争力究竟成色几何?
答案在其业务前线,特别是国际市场上得到响亮的回应。近日,海辰储能宣布与领先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开发商FRV(FotowatioRenewableVentures,简称FRV)达成战略合作,将为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部署总规模达500MWh的储能系统。目前,海辰储能在澳大利亚正在交付中的储能项目规模已超2.5GWh。
在今年的RE+2025展会上,海辰储能更是与纽约知名能源企业MicrogridNetworksLLC(MGN)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纽约市部署10个储能项目,总规模达55MW/290MWh。这一合作标志着海辰储能首次进军纽约市场,进一步拓展其在北美的本地化布局,同时为城市储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在北欧市场,海辰储能宣布与可再生能源领军企业BOSPower(BertelO.SteenPowerSolutions,简称BOSPower)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于2027年前在丹麦、瑞典、芬兰及挪威部署总规模达3GWh的储能系统项目……一系列重磅订单的落地,既是海辰储能在技术创新突破、国际标准接轨、本土化深度布局及差异化服务等维度前瞻布局的必然结果,更体现其作为国内储能头部企业集中兑现长期能力的典型特质。
支撑海外市场突破的,是海辰储能在国内夯实的产能与研发根基。
在储能行业内,海辰储能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备受关注。成立至今,公司已搭建起多元产品矩阵,核心业务聚焦于储能电池与储能系统两大板块,应用场景亦实现全面覆盖,可精准匹配源网侧、数据中心、工商业及居民家庭等不同领域的储能诉求。值得关注的是,据权威咨询机构灼识咨询统计,在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突破GWh级别的企业中,海辰储能是唯一一家专注于储能领域的企业。
进入今年上半年,海辰储能的产能释放节奏进一步加快,各生产基地均处于满产状态。其中,位于重庆铜梁的西南智能制造中心颇具代表性——作为重庆市首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锂电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该中心总投资达130亿元,规划建设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生产线、22GWh储能模组生产线及配套研发中心。自今年3月起,厦门、重庆等多地工厂便持续满负荷运转,当前订单排期已延伸至9-10月,凭借这一产能规模,海辰储能正稳步跻身全球储能电池产能第一梯队。
在储能行业的竞争中,产能规模是立足的基础,而技术先进性则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海辰储能始终重视研发投入,长期保持高强度的技术研发节奏。以其当前的技术核心——长时储能领域为例,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其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导致近年来弃风弃光现象及电量消纳难题日益突出。敏锐洞察到这一技术需求缺口后,海辰储能早在2022年便预判长时储能将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随即提前布局,专注研发更低成本、更长寿命、更高安全性的长时储能专用电池。
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坚,今年6月,海辰储能的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1175Ah正式实现量产下线。这一产品的推出恰逢市场需求节点,不仅为公司在欧美、中东等海外市场精准拿下大额订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让这款“明星产品”成为海辰储能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不难看出,产能带来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层面的迭代创新,共同构成了海辰储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双轮驱动”动力;在当前激烈的行业洗牌进程中,这一核心优势也帮助海辰储能持续构筑并不断加深自身的竞争护城河。
视角拉回至整个行业。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快速提升,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其刚性需求毋庸置疑。市场研究机构普遍预测,全球储能市场在未来十年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一个拥有“长坡厚雪”特征的黄金赛道。
在此背景下,中国储能产业链凭借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快速迭代的技术创新,已然具备全球竞争优势。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海辰储能面临的不是市场天花板的问题,而是如何抓住历史性机遇,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挑战。
因此,当前招股书的阶段性状态,在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它更像是海辰储能高速发展乐章中的一个休止符,是为下一段更强劲旋律积蓄力量的片刻。综合来看,海辰储能正上演着一场“业务前线高歌猛进”与“资本后端节奏调整”的并行叙事。招股书的暂时失效,是资本市场程序性的插曲,而海外技术大单的斩获、产能技术的扎实推进,才是定义这家公司未来价值的主旋律。
在确定性极强的储能黄金赛道上,海辰储能的进击,或许才刚刚开始。眼前的任何小挑战,都只是其蓄势待发过程中的一朵小浪花。
来源:金融大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