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逻辑,拆解餐饮品牌起名的两大黄金法则——精准定位与品牌调性,助你轻松打造“一听就馋、一看就进”的黄金店名!
开一家餐厅,最怕什么?
菜做得好,却没人知道;店开在闹市,却冷冷清清。
究其根源,名字没起好可能是第一道致命伤!
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逻辑,拆解餐饮品牌起名的两大黄金法则——精准定位与品牌调性,助你轻松打造“一听就馋、一看就进”的黄金店名!
法则一:精准定位——3秒让顾客知道“你卖什么、卖给谁”
1. 品类暗示:名字里藏不住的“卖货密码”
直击核心:用名字直接传递产品类型,比如“饺子王”“牛杂煲专门店”,顾客扫一眼就知道能吃到什么。
避坑提示:别玩抽象概念!“时光小馆”“云端厨房”听起来很美,但顾客完全不知道你卖什么,传播效率直接归零。
2. 客群指向:锁定目标人群的“暗号”
精准锁定:名字里嵌入客群标签,比如“宝宝餐小厨”“白领轻食社”,让特定人群瞬间产生归属感。
反面教材:一家主打高端粤菜的餐厅取名“老街坊”,结果吸引来的全是街坊邻居,客单价硬生生被拉低30%。
3. 场景唤醒:用名字制造“饥饿感”
场景化命名:比如“深夜豆浆铺”“加班能量站”,直接戳中用户需求痛点,让人忍不住想进去消费。
案例参考:茶饮品牌“茶颜悦色”通过“颜”字暗示颜值经济,吸引年轻女性客群,成功抢占细分市场。
法则二:品牌调性——让名字自带“情感价值”与“传播基因”
1. 文化共鸣:名字里的“记忆钩子”
地域文化:用方言、地标或历史典故增强辨识度,比如“川天椒炒鸡”“沪上阿姨”,让人一听就知道地域特色。
情感符号:比如“外婆家”“爸爸糖”,通过家庭情感绑定,让顾客觉得“这里的食物有家的味道”。
2. 情感共鸣:名字里的“情绪价值”
正向情绪:比如“开心吃典”“治愈小面”,用名字传递快乐、温暖的感觉,让顾客吃出好心情。
反差萌:比如“胖哥俩肉蟹煲”“土土土土菜馆”,用自嘲式命名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反而更易传播。
3. 延展空间:别把名字“焊死”在单一品类上
预留赛道:名字要能覆盖未来业务扩展,比如“喜茶”从奶茶延伸到冰淇淋、烘焙,名字始终不设限。
反面案例:一家只卖重庆小面的店取名“老重庆小面坊”,想增加酸辣粉品类时,顾客反而觉得“不正宗”。
起名避坑指南:90%的老板都踩过的致命雷区
1. 生僻字陷阱
“犇羴鱻”“麤粮店”……这些名字看似有创意,实则让顾客连读都读不利索,传播效率暴跌70%!
2. 过度抽象化
“云熵科技”“星穹计划”……名字听着高大上,但顾客完全不知道你卖什么,转化率趋近于零。
3. 盲目跟风英文名
“TeaVerse”“NOME家居”……除非你是国际大牌,否则90%的顾客会因为发音困难直接放弃记忆。
4. 忽视法律风险
未查询商标注册情况,结果辛辛苦苦打响知名度,却被投诉侵权被迫改名,损失惨重!
结语:好名字是品牌的“第一生产力”
记住这两个黄金法则:
① 精准到极致——让顾客一眼看懂“卖什么、卖给谁”;
② 调性定生死——用名字传递情感价值,让顾客主动传播。
如果还在为起名发愁,不妨用这3步自检:
扫一眼测试:陌生人能否3秒猜出你的主营品类?
口耳相传测试:电话里说一次,对方能准确写出来吗?
未来感测试:如果增加新品类,名字是否依然适用?
最后提醒:名字是品牌的第一张名片,也是最便宜的广告位。与其花大价钱做营销,不如先花心思起个好名字!
来源:转门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