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场正经历一场无声的革命,其核心变革尤其体现在火力投送方式上。导弹、火箭弹与火炮——这些传统陆战“长 arm”(长程武器),正日益摆脱对人员操作的依赖。向自主火力支援系统转型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在现代冲突的残酷现实推动与快速技术进步支撑下不断加速的趋势。
战场正经历一场无声革命——自主火炮重塑现代火力
战场正经历一场无声的革命,其核心变革尤其体现在火力投送方式上。导弹、火箭弹与火炮——这些传统陆战“长 arm”(长程武器),正日益摆脱对人员操作的依赖。向自主火力支援系统转型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在现代冲突的残酷现实推动与快速技术进步支撑下不断加速的趋势。
从防务展上展示的未来概念,到实战部署中彰显的战略影响力,一个清晰的图景逐渐浮现:无人系统已开始承担部分任务,若其效能得到验证,或将重塑多域作战的未来形态。本文将探讨全球范围内这些实践所揭示的关键趋势,重点分析自主性如何成为装备生存能力、作战效能及军事理论演进的核心要素。
自主性的必然选择——生存能力
自主火力革命的首要推动力,是在透明度与杀伤力日益提升的战场上对“生存能力”的迫切需求。从乌克兰等冲突中吸取的教训清晰表明,传统有人操作火炮及其补给线无论处于静止部署还是机动状态,都极易被无处不在的无人机与巡飞弹锁定并遭受反击。这一现实催生了“将人员撤离火线”的紧急需求。通过自动化完成射击与装填流程,可直接减少人员暴露风险,从而提升装备生存能力。无人系统能够快速实施“打了就跑”(shoot-and-scoot)机动,无需为保障人员安全而停顿,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直接解决方案。
不断演进的军事理论
无人与自主火炮系统可适用于各类作战场景,包括非对称冲突、准对等冲突及对等冲突。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O)、美国陆军的“多域作战”(MDO)等不断演进的军事理论,要求部队具备分散部署、高机动性、强抗毁性,并能在敌方控制的争议区域开展行动。自主平台是实现这些作战理念的关键支撑——通过最大限度降低人员风险,使在分散、高风险前沿区域部署强大火力成为可能。
2025年“肩并肩”联合演习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菲律宾吕宋海峡部署了NMESIS(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无人反舰系统,其战略影响力由此得到生动体现。NMESIS系统创新性地将具备多用途能力的奥什科什ROGUE-Fires无人地面车辆(UGV)与远程“海军打击导弹”(NSM)结合,构建起陆基反舰能力,这对EABO理论中的“制海拒止”任务至关重要。此次部署不仅展示了从远征陆上基地投射关键“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可行性,直接契合EABO作战原则,还释放了明确的战略信号——而该系统的无人属性,无疑让这一战略威慑更易被接受。美国海军陆战队还部署了新型机动防空(MADIS)反无人机车辆,以保护这些战略资产免遭巡飞弹袭击。
2024年4月,自主多域发射器(AML)在尤马试验场进行发射测试。图片来源:美国陆军
技术支撑体系
重大技术突破为这些作战需求提供了实现基础。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AI)、安全通信系统及成熟的线控驾驶车辆架构,共同构成了自主火炮的技术基石。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自主海马斯”(AML)测试等研发与试验项目中可观察到一个关键趋势:重点应用光电传感器套件实现导航与环境感知。AML项目旨在将“海马斯”已验证的火力性能集成到无人底盘上,其独特优势在于通过隐蔽的被动传感器实现自主操作,从而提升生存能力。AML的试验进展表明,自主系统在导航、车队协同及执行火力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正不断成熟,且通常在“有人-无人协同”(MUM-T)框架下开展相关行动。
自主火炮的发展路径
全面自主化的实现往往遵循渐进式演进路径:瑞典车载式“弓箭手”自行火炮(SPH)率先采用自主炮塔;以色列国防军(IDF)也列装了由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研发的新型10×10车载自行火炮“Roem”,同样配备自主炮塔;韩华集团的K9A2“雷霆”自行榴弹炮集成自动化炮塔,将乘员从5人减至3人,同时提升了射速;KNDS集团的RCH155自行火炮则将一套全自动化155毫米无人火炮模块集成到高机动性“拳师犬”8×8装甲车底盘上,其独特设计仅需2名乘员(安全部署在驾驶模块内),甚至可实现“行进间射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近期推出的SH-16自行火炮,更是支持有人操作与自主操作两种模式切换。
需注意的是,在某些场景下,自动化流程的速度可能不及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的人工操作团队。因此,对自动化流程的预期应聚焦于整体性能提升——如增强生存能力、维持持续射速、达成对目标的预期毁伤效果——而非单纯将自主火炮的操作周期与人工系统进行对比。这些自动化系统为完全无人化的后续型号奠定了基础,例如概念中的K9A3“雷霆”自行火炮,其目标是实现全面自主化与射程提升;而RCH155的未来自主型号,则有望真正实现实用化的“行进间射击”能力。
2022年美国陆军协会(AUSA)展会上,韩华集团展示了K10弹药自动装填车与K9A1自行榴弹炮的组合。图片来源:Defense-Update
“雷霆”自行榴弹炮家族的未来可选有人驾驶型号——K9A3
“春武”K239火箭炮系统的自主发射车
后勤、协同及未来拓展
防务展为观察这一演进过程提供了窗口:我们能看到向全面自主化迈进的概念(如K9A3)、具备多任务适配能力的平台(如可执行多种任务的ROGUE-Fires),甚至还能看到将传统装备集成到机器人平台的尝试。KNDS集团在其概念中强调的一个前瞻性趋势,是推动整个后勤链的自动化——具体而言,通过分布式部署机器人火炮运载车与自主补给车,最大限度减少暴露风险。这一概念认识到,要维持高强度火力投送,仅实现火炮装填自动化远远不够,还需对支援环节进行自动化改造。此外,在AML等系统的演习中测试的“有人-无人协同”(MUM-T)等概念,正探索如何通过自主性实现“战力倍增”,使小规模乘员团队能够操控更多装备。
未来展望
向自主导弹、火箭弹与火炮转型,是现代陆战的标志性趋势,这一点在全球防务实践中已清晰可见。在“提升高威胁战场生存能力”的迫切需求,以及EABO、MDO等新型作战理论的推动下,加之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快速进步提供支撑,这场变革正不断深化。其中关键趋势包括:从“减少乘员”的自动化,明确向“完全无人化平台”演进;通过被动感知技术强化隐蔽性;研发灵活多用途的无人地面车辆(UGV);以及启动后勤自动化探索(尤其是弹药补给领域)。实战部署与演习正不断验证这些系统的作战可行性与战略影响力。尽管在后勤保障、指挥控制、网络安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发展方向已十分明确:在多域战场上,自主系统正成为“高效、安全投送决定性火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来源:老陈的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