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秋分 02:19 交节!早秋 + 夜秋遇上 1 不洗 2 不穿,老规矩这么护身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9:58 1

摘要:“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转眼间就到了 2025 年的秋分时节。今年的秋分格外特别,公历时间是 9 月 23 日,农历八月初二,而具体的交节时刻精准到北京时间 02 时 19 分 04 秒。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既是“早秋分”—— 因为它出现在农历八月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转眼间就到了 2025 年的秋分时节。今年的秋分格外特别,公历时间是 9 月 23 日,农历八月初二,而具体的交节时刻精准到北京时间 02 时 19 分 04 秒。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既是 “早秋分”—— 因为它出现在农历八月中旬之前,也是 “夜晚秋分”—— 交节时间落在了夜里,这样的时间节点,也藏着不少节气里的讲究。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它就像秋天的 “分水岭”,标志着秋天已经过去一半。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的时长几乎一模一样,古人说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一旦过了秋分,变化就明显了:北半球的白天会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气温也会一天比一天低。农谚里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都是老祖宗对秋分后天气变化的经验总结,听着简单,却准得很。

从养生角度看,秋分更是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候。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慢慢收敛,阴气则逐渐上升,咱们的生活习惯也得跟着 “顺天时”,这正是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理念的体现。别觉得这些是老规矩没必要,顺应节气调整,身体才能更舒服地从秋过渡到冬。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阴阳交替,老辈人留下了不少 “禁忌”,不是迷信,而是护身体的实在经验,咱们一一说清楚。

夜晚不洗衣:秋分后可不能像夏天那样,晚上想洗衣服就洗。老话说 “秋分夜不洗衣,阳气收敛防寒湿”,晚上阴气最重,室外温度低、湿气又大,衣服洗了晾在外头,不仅难晒干,还容易沾染上寒气。等穿的时候,衣服又潮又凉,时间长了容易让身体不舒服。小时候家里老人总说,衣服得 “晒晒太阳”,白天洗、白天晒,阳气足,穿在身上也暖和干爽,还不容易发霉。早上不洗头出门:头部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秋分早上本就凉意浓,要是洗完头没等干透就出门,风一吹,阳气容易受损,头部也容易受凉。身边就有朋友试过,秋分早上洗完头就去上班,结果到了公司就头疼,还感冒了好几天,这就是没注意节气特点的缘故。

秋分后穿衣,讲究 “不露”。老话说 “白露身不露,秋分脚不露”,脚踝和肚脐这两个地方,皮下脂肪薄,最容易被寒气盯上。

不露脚踝“寒从脚生” 可不是空话,脚一凉,寒气就会顺着腿脚往上窜,时间长了关节、肠胃都可能出问题。不露肚脐:肚脐连着肠胃,一旦受凉,很容易拉肚子、肚子疼。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穿九分裤、露脐装,秋分后可得收一收,别为了时髦忽略健康。另外,秋分早晚温差大,中午太阳晒着可能觉得热,但早晚一定要加件外套,护住脖子和肩膀。虽说 “二八月,乱穿衣”,但也不能真 “乱穿”,太单薄硬扛会着凉,一下子穿太厚又不利于身体适应,这才是 “春捂秋冻” 的真正意思。不熬夜晚睡:秋分是调节阴阳的关键期,这时候得跟着自然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才对。要是还像夏天那样熬夜,黑白颠倒,老辈人叫 “阴阳颠倒”,特别伤身体。晚上阳气收敛,本该养精神,熬夜会让阳气耗损,第二天没精神不说,时间长了免疫力也会下降。不运动到大汗淋漓:秋分后适当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但千万别追求 “大汗淋漓” 的效果。此时人体阳气已经开始内藏,运动到出汗太多,毛孔会一直张开,津液和阳气都会跟着流失,还容易让寒邪趁机钻进身体,引发感冒、关节疼。建议选快走、八段锦、太极拳这类舒缓的运动,只要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就够了。运动前记得热身,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换干爽衣服,别受凉。不频繁染发烫发:古人说 “发为血之余”,头发的好坏和肝血、肾精有关。秋分后燥气重,人体阴液本来就容易耗损,频繁染烫会让头发更受伤 —— 染发剂里的碱性物质会破坏头发角质层,高温烫发会让毛发蛋白质变性,头发容易干枯分叉、脱落。而且染烫时,头皮长时间接触化学药剂、受高温刺激,会消耗大量气血,容易让人头晕、乏力、失眠。要是实在想染烫,建议选天然植物染剂,两次烫发至少间隔 3 个月,染烫后用含角蛋白、氨基酸的护发产品好好护理。不长时间开窗户:开窗通风能让室内空气新鲜,但秋分后可不能长时间开着窗。此时风邪容易趁虚而入,而且室内外湿度差异大,久开窗会让室内空气变干,加速津液流失,还会让灰尘飘进屋里,对呼吸道不好。建议每天上午 9-11 点,阳气最盛的时候开窗换气,每次不超过 30 分钟;晚上睡觉要把卧室窗户关好,或者只留一条小缝;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可用窗帘挡一挡冷风,或者用空气净化器代替开窗。

秋分天干气燥,吃对东西比吃补品管用,老祖宗早就帮咱们选好了应季食材,每一样都润燥又养人。

秋梨:秋天最怕 “燥”,嘴巴干、嗓子疼是常事,秋梨就是 “润燥能手”。它水分足、味道甜,农谚里说 “秋梨润肺化痰,雪梨止咳润喉”,一点不假。要是觉得生吃梨太凉,煮一碗冰糖雪梨汤,喝下去从喉咙到肠胃都舒坦,全家都能喝。芋头:秋分吃芋头是不少地方的老习俗,老话讲 “秋分吃芋头,遇事不犯愁”“芋” “遇” 谐音,图个吉利。而且芋头软糯香甜,容易消化,能健脾养胃,秋天吃正合适。蒸着吃、煮着吃,或者和肉一起炖,都特别香,家人围坐一起吃,还能添几分热闹。莲藕:秋分前后的莲藕最脆甜,老话说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能养胃补血,不管是凉拌、清炒,还是炖汤,都好吃又有营养。而且 “藕”“连理枝” 的寓意,象征家人团圆、情谊不断,秋分吃藕,既有口福又有好彩头。鸡蛋:秋分当天阴阳均衡,民间有竖鸡蛋、吃鸡蛋的习俗。而且秋分后天气转凉,身体需要补充蛋白质来抵御寒气,鸡蛋就是实惠又营养的选择。推荐试试 “蛋包肉”:先把鸡蛋煮熟剥壳,将二肥八瘦的猪肉剁成馅,加葱姜末、料酒、盐、胡椒粉和水淀粉拌匀摔打上劲,再把蛋黄从熟鸡蛋里取出,把肉馅酿进蛋白里,封口处抹匀;锅中倒油,油温四成热时,给蛋包肉裹上一层淀粉糊,小火炸至金黄浮起,捞出后等油温升高再复炸一遍,外酥里嫩,特别好吃。秋菜:秋分吃秋菜,既是习俗也能润燥,还带着丰收的好寓意。推荐一道 “荷塘月色”:把莲藕洗净刮皮切成薄片,木耳泡发去根撕小朵,秋葵去根洗净切菱形块,彩椒切成薄片;锅中烧水,加少许盐和几滴食用油,水开后下莲藕和秋葵焯烫,等秋葵变翠绿就捞出过凉;另起锅倒油,下花椒粒小火炸香,捞出花椒粒后放蒜末爆香,再倒入沥干水分的秋葵、莲藕和木耳翻炒,加料酒、蚝油炒匀,放少许盐和胡椒粉调味,最后撒上彩椒片,淋水淀粉勾薄芡,滴几滴花椒油,清爽可口,还带着食材本身的鲜味。螃蟹“秋风起,蟹脚痒”,秋分正是螃蟹膏满黄肥的时候,吃蟹、送蟹是民间的老传统,寓意感恩答谢。推荐 “梭子蟹烧白菜”:把白菜帮掰下来洗净,菜帮斜刀片薄,菜叶切块;梭子蟹揭开外壳,去除蟹鳃刷洗干净,剁成小块;锅中倒油,把蟹块的刀口处沾上干淀粉,放入锅中煎至定型后盛出;用煎蟹的油爆香葱姜蒜和一瓣八角,先下白菜帮煸炒均匀,再放白菜叶翻炒,加料酒、蚝油后倒入煎好的蟹块,一起炒匀;等白菜变软后添少许汤,大火烧开转小火,炖到白菜软烂、汤汁浓稠,加适量盐和胡椒粉调味,开大火收浓汤汁就能出锅,蟹的鲜和白菜的甜融在一起,特别下饭。

秋分时节的野菜,历经盛夏生长,到这会儿最鲜嫩,岭南地区把秋分采摘的野苋菜叫做 “秋碧蒿”,叶片细嫩,像巴掌那么大。它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和铁等矿物质,能补充秋燥耗损的津液和营养,还能增强抵抗力,老话说 “秋分吃菜,赛过补药”,说的就是它。最简单的吃法是做鱼片秋碧蒿汤:先把秋碧蒿洗净切段,鱼片用盐、料酒腌制 10 分钟;锅中加水煮沸,先下鱼片煮到变色,再加入秋碧蒿段煮 1 分钟;最后加盐、白胡椒粉调味,淋少许香油,清淡鲜美,还不油腻。

秋分不光有饮食和禁忌的讲究,还有不少传统活动和该做的事,既顺应节气,又能添几分生活趣味。

老话说 “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参与进来,一家人围在一起试着重立鸡蛋,成功了就特别开心。有人说,能把蛋竖起来,来年运气会好,其实这更是对天地阴阳平衡的美好祝愿,趁这个机会和家人互动,还能感受节气的乐趣。

古代就有 “春祭日,秋祭月” 的习俗,虽然现在大多把祭月放在中秋节,但秋分这天抬头看看月亮,心里多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不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赏月,告诉他们月亮圆象征着家人团圆,让孩子从小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也给生活添几分仪式感。

秋分这天,乡下人家喜欢去田埂上采秋菜,回家煮一锅 “秋汤”。有句顺口溜这么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其实就是借着这锅汤祈福,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不管是采来的野秋菜,还是市场买的应季蔬菜,煮成汤喝,既能润燥,又能感受节气里的烟火气。

秋分后阳气收敛,身体也该 “收” 着点养。晚上别再熬夜,尽量早点睡,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早上也别赖床,早起后可以适当活动活动,比如散散步、打打太极,养足精神。白天可以做些轻松的事,别让自己太劳累,给身体储备能量,为过冬做准备。

秋分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南方的单季晚稻到了成熟期,棉花进入吐絮盛期,农民要忙着收割、采摘;北方则到了小麦播种的关键期,油菜也开始播种,白菜、萝卜、菠菜这些露地蔬菜长得旺盛,需要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老话说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连平时不怎么下田的女性,这时候也要帮忙秋收。看着满仓的粮食、鲜嫩的蔬菜,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也对来年有了更多期盼。

秋分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气,而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这些关于 “忌” “宜” 的讲究,不是要咱们墨守成规,而是提醒咱们跟着自然变化调整生活,爱惜自己、爱惜家人。天气慢慢转凉,愿你能懂秋分、顺天时,把日子过得安稳又舒心,也能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

来源:肥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