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现场,AI 展区里大模型实时生成的数字人互动、智能运维系统模拟演示固然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但几步之遥的卫星互联网相关展区,热度丝毫不逊。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走进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现场,AI 展区里大模型实时生成的数字人互动、智能运维系统模拟演示固然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但几步之遥的卫星互联网相关展区,热度丝毫不逊。
不同于AI展区的“炫酷吸睛”,卫星互联网展区的热度更源于“看得见的落地”——从星上载荷到地面终端,从测试设备到组网方案,每一款展品都带着明确的技术参数与应用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个曾“遥不可及”的领域,正加速走进产业实践。
星地融合成核心,技术演进方向明确
“卫星互联网作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正迎来全球性的发展热潮,更是国家战略竞争和高新产业培育的焦点。”在PT展同期举办的“星地融合・星耀未来——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晓慧的表态,精准概括了卫星通信在当前产业格局中的定位。
谈及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业界已形成多维度共识,这些共识在PT展同期论坛的嘉宾分享中得到集中体现。从技术演进来看,低轨化、宽带化、星地深度融合等趋势已成为行业普遍判断。
当前,卫星互联网技术正朝着六大方向快速演进:一是轨道低轨化与星座巨型化,低地球轨道卫星因传输时延小、网络损耗低、发射灵活成为主流,各国积极部署巨型星座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轨道与频率资源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二是技术宽带化与高性能化,通过采用Ka/Ku频段、频率复用等技术,卫星通信容量和速率大幅提升,目标是实现与地面网络相当的高速宽带体验;三是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3GPP已将非地面网络(NTN)纳入5G标准体系(R17)并向R18、R19及6G演进,未来将实现统一空中接口与天地网络无缝切换;四是应用场景多元化与大众化,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成熟推动消费级市场拓展,同时在物联网、低空经济、智慧农业等领域催生巨大潜力;五是成本控制与产业化,通过标准化设计、火箭回收等技术降低卫星制造与发射成本,标准统一成为规模化发展基础;六是国际标准协同推进,ITU已明确3GPP NTN为5G卫星唯一国际标准,并确定6G卫星技术研究时间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则进一步指出,AI将成为破解卫星互联网核心挑战的关键。他提到,卫星通信面临高时延、高误码、多普勒频移、卫星频繁切换等问题,而AI可通过智能预测切换时机、动态调整TCP参数、精准波束管理等方式优化性能。例如,星上实时波束调整可将卫星频效提升30%-50%,接近地面5G大规模mMIMO 90%的性能。
从产业规模来看,“预计到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这一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
全产业链突破,应用场景逐步落地
经过多年布局,国内企业在卫星通信全产业链已实现多项突破,从标准制定到产品研发,均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实力。在本届PT展上,中国卫通、中信网络等卫星领域企业以及四大运营商等,重点展示卫星互联网的最新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通)全面践行“天地一体卫星融合网”策略,以“地面实时响应+高轨卫星广域覆盖+低轨星座灵活机动”协同架构为支撑,为全域数智生态筑牢智联基础。针对无人机和无人机机场在偏远山区环境下,运营商信号发生中断或无法覆盖情况,导致无人机无法与远端调度平台实现通信难题,搭配卫星链路优化与视频压缩技术,实现无人机视频、数据的稳定回传,解决低空经济“最后一公里”通信瓶颈。
作为深耕卫星通信领域近 40年的行业先行者,中信卫星集中展现了卫星通信技术在多场景下的卓越应用。从低空领域的“智联赋能”,到海上船舶的“信息护航”,再到无网区域的“连接突破”,中信卫星的三大应用实践,正是卫星通信产业从“高精尖技术”走向“场景化落地”的生动缩影。
中国电信“天宫1号”高轨卫星已开展手机直连规模用户运营,2025年7月单月卫星电话拨打时长超100万分钟,在汛期应急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中国电信推动卫星网络与地面核心网打通,实现用户“不换卡、不换号”直连卫星。
中国移动则发射两颗试验星,验证地面芯片在低轨星座的应用,并探索“天地一体、多轨协同”模式,计划将地面50亿终端用户导入卫星服务,补充偏远地区及海洋、航空场景覆盖。
中国联通合作发射的联通星系01星-04星四颗低轨卫星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入轨,同时,中国联通也已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以面向全国用户正式开通手机直连业务,提供“永远在线、永不失联”的服务体验。 在PT展上,中国联通展出5G 700MHz一体化应急基站,该设备在“三断”场景下可实现5-11公里范围覆盖。
中国广电展出5G卫星电视和5G NR广播,5G卫星电视通过整合超高清卫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多屏互动及家庭宽带等多元化服务,构建“视听娱乐+智能网络”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中信科移动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6G络深度融合,率先探索“空—天—地”多网协同的全场景通信模式。该模式既能满足城市热点区域的高容量与高可靠需求,又有效弥补偏远、特殊和应急场景的连接短板,形成“广覆盖、强韧性、可持续演进”的全方位服务能力,推动行业物联、海洋与航空等关键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遨游通讯展台上,多款凝聚了创新科技与实战经验的智能终端整齐列阵。其中,AORO P1100天地一体应急指挥调度中枢无疑是全场瞩目的明星产品。这款产品旨在解决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通信保障难题,融合双卫星系统与地面网络,实现了全域覆盖的应急指挥能力。一位参与过多次大型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官员表示:“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通信畅通是决策和救援的基石。遨游通讯的这款天地一体调度中枢,其多模融合和抗毁韧性的设计,精准切中了我们一线指挥的核心痛点。”
跨领域合作深化,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生态协同,PT展同期论坛上发布的合作计划与白皮书,标志着跨领域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应用场景也从“概念”向“落地”迈进。
在标准制定层面,中国企业已成为星地融合标准建设的核心力量。中信科移动持续推动星地融合标准体系构建:在3GPP NTN标准框架下实现我国首次立项突破,并多次牵头立项推动NTN议题标准化研究;在ITU框架下牵头多项标准立项,在国内CCSA牵头推动多个标准,成为星地融合标准建设核心力量。
在产品与技术研发层面,企业已打通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形成自主可控能力。中信科移动已打通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形成全栈自主可控能力与完备的产品序列,涵盖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系统以及测试仪表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则聚焦高轨卫星,研发“东方红X”系列平台,包括支持一箭多星发射的Smart小型平台及大容量平台,可实现卫星覆盖、频率、功率的全灵活调整,适配手机直连、宽带通信等场景。
在生态构建方面,中信科移动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九万里计划2.0”暨“卫星互联网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在2023年“九万里计划1.0”的基础上,联合卫星总体、载荷总体、天基承载网、卫星通信芯片、测试验证、终端应用、运营商等企业,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同时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此外,中信科移动联合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论坛发布《低空智联网场景和关键技术白皮书》,系统梳理低空智联网典型场景(低空智联交通、农林植保、物流运输、监管安防、应急救援)及技术需求,提出“空—天—地多层次立体协同覆盖”的系统架构,明确低空智联网将成为支撑低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
从标准立项的突破到全产业链产品的落地,从跨领域生态的构建到应急、手机直连等场景的实践,PT展上的卫星通信以“务实推进”的姿态,为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AI、6G技术与卫星通信的融合加速,未来卫星互联网将逐步从“补充覆盖”走向“原生融合”,成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组成,为2030年万亿产业规模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通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