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机器人取代了60%造船厂工人:仿人机器人正抢走你制造业工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7:20 1

摘要:2025年9月,一则消息在制造业圈炸了锅:美国船级社(ABS)和Persona AI公司联手,把搭载NASA机器人手技术的仿人机器人送进了造船厂。这些机器人能扛下重活、累活,直接让60%的重复性工种岗位“换了主人”。当外界惊呼“机器人抢饭碗”时,中国造船厂早已

2025年9月,一则消息在制造业圈炸了锅:美国船级社(ABS)和Persona AI公司联手,把搭载NASA机器人手技术的仿人机器人送进了造船厂。这些机器人能扛下重活、累活,直接让60%的重复性工种岗位“换了主人”。当外界惊呼“机器人抢饭碗”时,中国造船厂早已走出了一条“人机协作”的差异化路线——不是让机器人取代人,而是让机器和工人一起把造船效率拉上新高度。

NASA的“太空手”,成了造船厂的“铁帮手”

这次搅造船业的Persona AI机器人,藏着个“航天级”的秘密武器——它的手,脱胎于NASA为太空任务研发的机械臂技术。要知道,太空里的机械臂得在失重环境下精准抓取卫星零件,灵活性和稳定性都是顶尖水平。把这套技术“下放”到造船厂,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万能手”:既能稳稳拎起几十公斤的钢板,又能精细拧动螺栓,连船舱里狭窄角落的焊接辅助活都能搞定。

为什么造船厂这么需要这种“万能手”?看看行业的“老大难”就知道了。造船是出了名的“重体力活集中营”:搬运钢板、打磨船体、重复焊接,这些活儿不仅累,还伴随着噪音、粉尘,长期干对身体损耗极大。美国造船业的人员流失率常年卡在20%-22%,关键工种甚至更高,光是培训新员工就得花3-6个月,可60%的新人熬不过第一年就辞职——不是不想干,是身体扛不住。

Persona AI的机器人就是冲着这些“苦差事”来的。它们能24小时连轴转,不用休息,也不怕粉尘噪音。在休斯顿某造船厂的试点车间里,3台仿人机器人接管了钢板搬运和船体初步打磨的活儿:以前需要5个工人花2小时搬完的钢板,机器人1小时就能搞定;原本工人要弯腰驼背打磨船体焊缝,现在机器人带着打磨工具“贴”着船体移动,精度比人工还高30%。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机器人不只是“埋头干活”。ABS和Persona AI还在联手制定新规则:给机器人装上传感器,让它们在干活时同步收集数据——钢板的厚度、焊接的温度、螺栓的松紧度,这些数据实时传回系统,既能监控施工质量,又能为后续优化流程提供依据。用Persona AI CEO尼克·拉德福德的话说,这是让仿人机器人从“工具”变成“会思考的合作伙伴”,直接改写造船业的生产逻辑。

不是“取代人”,是“解放人”:造船业的“劳动力革命”

听到“机器人取代60%工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饭碗要丢了”。但实际在试点船厂,工人不仅没失业,反而成了“受益者”。

休斯顿那家试点厂的老焊工马克,干这行15年,腰和膝盖早落下了毛病。以前他每天得蹲在船舱里焊8小时,下班连站都费劲。现在机器人接管了“打底焊”(焊接的基础工序,重复且耗体力),马克只需要负责“收尾焊”和质量检查——坐在监控屏前看数据,偶尔动手调整参数,一天下来轻松不少。“机器人干的是‘力气活’,我们干的是‘技术活’,这不叫抢饭碗,这叫把人从苦海里捞出来。”马克的话,道出了不少老工人的心声。

这正是美国船企的算盘:不是用机器人“赶人走”,而是用机器扛下重活,把工人从“体力劳动者”变成“技术操作者”。毕竟,造船不是简单的“拼零件”,船舱布线、设备调试、个性化改装这些活儿,还得靠有经验的工人来。以前工人把精力都耗在重活上,没心思琢磨技术;现在机器解放了体力,工人能专注提升技能,反而能留住更多熟练工——这才是应对“用工荒”的关键。

而且从效率来看,“人机搭配”的效果远超预期。试点数据显示,引入机器人后,造船厂的船体分段建造周期从15天缩短到10天,返工率从8%降到3%。以前因为工人疲劳导致的焊接失误,现在被机器人的精准操作杜绝;原本需要多人协作的“危险活”(比如高空吊装辅助),现在机器人单独就能完成,安全事故率直接降了一半。

中国船厂不跟风“取代”,走了条“人机协作”的巧路子

当美国忙着让机器人“接岗”时,中国造船厂早就在“人机配合”上玩出了新花样。咱们的思路很明确:造船场景比美国更复杂,既有大型货轮,也有特种船舶,光靠标准化机器人不够,得让机器“适配人”,而不是人“迁就机器”。

江南造船厂的“智能焊接车间”就是个典型。这里没有清一色的仿人机器人,而是“机器人+专用机械臂+工人”的组合:船体大部件的焊接交给轨道式机械臂,它能沿着预设轨道精准焊接,效率是人工的2倍;船舱内部的复杂焊缝,用带柔性关节的“迷你机械臂”,工人拿着遥控器就能操作,不用再钻进狭窄空间;最后收尾的精细调整,还是由老焊工来——机器保证效率,人保证精度,各司其职。

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比单纯用仿人机器人更灵活。去年江南造船厂造某型液化天然气船时,船体有一段不规则的曲面焊缝,传统机器人没法精准贴合。厂里的工程师给机械臂加了个“视觉传感器”,让它能跟着工人的手势调整角度,最后工人和机器配合,把这段焊缝的合格率做到了99.8%,比全人工焊接快了40%。

大连造船厂则盯上了“数字孪生+机器人”。他们先在电脑上建一个和真实船厂1:1的“数字模型”,工人在模型里模拟操作机器人干活,提前规划好路径,再把指令传给现场的机器人。比如安装船舱里的管道,以前工人得拿着图纸一点点比对位置,现在机器人照着数字模型的路径走,误差不超过2毫米,还能同步把安装数据传回模型,方便后续检修。这种模式下,管道安装效率提升了50%,工人也不用再对着图纸“猜位置”,省心多了。

更接地气的是,中国船厂还在“改造”机器人,让它们更懂“中国工人的习惯”。比如沪东中华造船厂和高校合作,给焊接机器人加了个“语音控制”功能——工人不用按按钮,说一句“往左挪2厘米”,机器人就会调整位置,操作逻辑和工人平时交流一样,老工人不用学复杂的编程,上手就能用。现在厂里50岁以上的老焊工,都能熟练指挥机器人干活,既保住了“手艺”,又学会了新技能。

造船业的未来:不是“机器赢人”,是“人机共赢”

不管是美国的“机器人取代重复性岗位”,还是中国的“人机协作提效”,本质上都是造船业应对“用工难”和“效率瓶颈”的解法。但有一点很明确:机器人不会彻底取代造船工人,因为造船是个“技术+经验”的活,机器能复制动作,却复制不了老工人几十年积累的“手感”和“预判力”。

就像美国试点船厂的经验显示,机器人接管重活后,厂里反而新增了“机器人运维”“数据监控”等岗位——以前的搬运工,经过培训成了机器人操作员;懂技术的工人,转型做了数据分析师。岗位变了,但人没被淘汰,反而从“卖力气”变成了“靠技术吃饭”,收入还涨了15%-20%。

中国船厂的“人机协作”更是证明,机器和人可以是“战友”。江南造船厂的老焊工王师傅,现在带着两个“机器人徒弟”干活:他负责调试参数、检查质量,机器人负责执行焊接,一天的工作量比以前多了一倍,还不用干重活。“以前觉得机器人会抢饭碗,现在发现,它是帮我把活干得更好的帮手。”王师傅的话,说出了很多工人的心态转变。

从行业趋势看,未来的造船厂会是“数字化+人机协作”的天下:机器人干重活、重复性活,工人干技术活、创造性活,数据在中间穿针引线,把效率和质量都提上去。美国靠“航天技术下放”抢占了机器人应用的先机,中国则靠“场景适配”走出了更灵活的路线——没有谁对谁错,都是为了让造船这个“老行业”焕发新活力。

毕竟,造船业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用机器替代人”,而是造出更安全、更高效的船。当机器人和工人从“对立”变成“配合”,这个目标才能更快实现。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美国的仿人机器人和中国的协作机械臂,在同一条货轮的建造线上“并肩作战”——那时候,就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整个造船业的“共同进步”。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