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农业强省建设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8:00 1

摘要:中原沃野,大河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原,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历史节点,再次亲临河南考察,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置于首位,为河南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坐标。作为工业与农业大省,河

中原沃野,大河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原,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历史节点,再次亲临河南考察,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置于首位,为河南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坐标。作为工业与农业大省,河南正处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路口。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培育亟待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任重道远。这一重要指示,既精准契合河南发展实际,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既定,使命在肩。唯有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与未来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能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中原大地的精彩答卷,让中原更加出彩。

一、强化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升级与农业强省新动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创新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农业强省的核心战略,多维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根基。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河南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攻关力度、科研投入强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强化地方与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贯通合作,打造协同高效开放的科技研发与应用体系,争取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二是推动产业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加紧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推进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推进产业集群“强基”行动,打造产业发展良性生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加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专注于产业升级和农业发展细分领域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保障。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含量、创新质量、贡献体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长期服务于基层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优化人才发展机制,统筹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育留用”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完善高端科技人才服务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创新金融支持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未来农业等领域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推进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协同与农文旅互促新生态

当前,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河南应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构建产业协同与农文旅互促的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一是强化产业协同,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在产业发展领域,以“7+28+N”产业链群为骨架,持续优化专班化责任推进、清单化动态管理、常态化督导考核、精准化企业服务的协同推进机制。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产能配套、市场开拓等环节深度协作,形成“链主企业引领、配套企业跟进、服务机构支撑”的产业生态。在食品工业领域,依托双汇、牧原等龙头企业,打造“种养—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推动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同时,抓实用好“双长制”工作机制,精准识别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提升整体协同效能,实现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生”的深度协同。

二是促进数实融合,构建数字化协同生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上云,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构建“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的多元算力体系,为产业协同提供底层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协同,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农业物联网覆盖率,加快建立包括土壤、气象、市场数据在内的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构建从生产端、流通段、加工段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贯通。

三是推动工农文旅融合,实现制造业与农业、服务业深度耦合。在工业方面,依托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旅游”模式,开发工业旅游景点,在制造业工厂内设置展示区、体验区,利用工业遗址打造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街区等,赋予工业遗迹新活力。在农业方面,利用田园风光、农事活动等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将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体验内容。积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民间传说等,提升农文旅产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方面,创新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如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等,展示工农文化与乡村文化魅力。举办农产品丰收节、工业主题展览等各类文化节事活动,促进农业企业、工业企业、文旅企业以及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融合性产品与服务,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在旅游方面,整合农业、工业、文化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旅游线路,串联乡村旅游点、工业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等。

三、开放合作赋能,打造内外联动与要素集聚新高地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当下,开放合作已经成为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路径。河南应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谋发展,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速汇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构建国际立体化开放通道,推动“四条丝路”协同发展。依托铁海联运、内河航运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推进通江达海、河海联动的发展战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港口体系,重点推进周口港和信阳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临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依托中欧班列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高位推动郑州国际陆港扩容升级,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高标准建成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打造高效率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依托郑州—卢森堡航线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加快海外货站建设,加密国际航线,加强临空产业规划,持续增加郑卢货运规模,深入推进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依托跨境电商打造“网上丝绸之路”,聚焦“买全球,卖全球”的发展目标创新跨境电商监管及服务模式,持续提升通关服务水平,不断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

二是深化区域间交流合作机制,携手共谋产业协作。在区域合作上,积极参与并推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产业对接机制,深化豫鲁合作,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搭建跨区域产业联盟、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构建“区域联动、要素互通、优势互补、配置高效”的发展生态,探索“研发在沿海、生产在河南”“孵化在沿海、产业化在河南”的协同发展模式,着力提升产业链配置能力。

三是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吸引优质要素集聚。一方面,不断加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立足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特色优势,聚焦体制机制障碍、产业发展瓶颈和经营主体诉求,加大对制度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行动。统筹各开发区错位发展,突出主业特色发展,推动各开发区融入省内产业链群体系,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构建多层次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学研协同效率。加强用地保障,推动零散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聚。

四、推进绿色转型,绘就低碳发展与生态赋能新图景

推进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河南应从产业、能源与生态保护等维度着手,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迈向新高度。

一是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产业链实施绿色化改造,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前沿储能等领域,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形成“绿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矩阵。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强化数据赋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二是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河南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10%。因此,推进煤炭集约高效利用,削减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鼓励煤炭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升煤炭洗选比例,降低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选址建设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能源利用从“黑色”向“绿色”、从“煤炭为主”向“多元清洁”的转变。

三是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方面,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生态观光”复合生态系统,并加强对沿淮流域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保护治理,提升重点区域的生态韧性。另一方面,构建“生态屏障—特色产业—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在生态敏感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产业扶持”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底线。此外,还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建立农药和化肥的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销售制度,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五、政策护航筑基,夯实机制保障与服务升级新支撑

政策护航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河南要强化政策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支撑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政策服务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一是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撑机制,保驾护航产业升级。一方面,要构建“顶层设计—专项支持—要素保障”的政策体系,以系统性制度设计夯实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根基。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7+28+N”产业链群培育机制,创新配套“链长+盟长+链主企业”协同推进模式,持续完善“四图谱六清单”动态管理体系,精准识别产业链断点、堵点,为补链、延链、强链提供靶向指引。另一方面,要优化专项支持政策,提升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加快建立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增加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和数字化改造补贴比例,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此外,还要强化要素保障政策,建立制造业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保障机制,通过“专精特新贷”“科技贷”等强化金融供给。

二是完善农业强省政策保障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资金保障上,提升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规模,探索建立设施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乡村富民产业链建设。同时,健全涉农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破解农业投入不足瓶颈。在科技保障上,依托中原农谷、国家农高区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激发科研主体创新活力。在耕地保障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村沟渠连通整治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与排涝能力。在人才保障上,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工程”,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

三是强化政策服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精准直达,营造宽松、便捷、高效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开展“万人助万企”升级行动,通过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等方式及时、精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难题,建设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此外,还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项目落地河南,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农业强省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