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四)(小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7:21 1

摘要: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李逸然已在“拔尖计划”里度过了近两年时光。当初那个带着一身孤勇和满脑子“非标准”想法的少年,如今已是校园里一道并不算太突兀的风景。他依然清瘦,但眉宇间褪去了不少青涩,多了份沉静与专注。个头窜高了一些,走在去往实验室或教室的路上,偶尔也会有不

偏科的天才,破格的录取(四)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李逸然已在“拔尖计划”里度过了近两年时光。当初那个带着一身孤勇和满脑子“非标准”想法的少年,如今已是校园里一道并不算太突兀的风景。他依然清瘦,但眉宇间褪去了不少青涩,多了份沉静与专注。个头窜高了一些,走在去往实验室或教室的路上,偶尔也会有不明就里的本科生把他当作略显面嫩的学弟。

大二的尾声临近,整个大学校园都弥漫着一种季节更替特有的躁动与选择的气息。对于李逸然和他所在的这个特殊计划而言,这个阶段意味着一次重要的分流评估,将决定他们接下来的主攻方向和资源倾斜程度。

李逸然面前,摆着几个选项。陈教授希望他能在凝聚态实验物理方面深入下去,那里有系里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强大的支持团队;负责理论课程的王博士则看好他在理论建模方面的潜力,觉得他那种化繁为简、直击核心的思维模式,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宝贵天赋;而他自己,经过一年多的广泛涉猎和几个小型项目的磨练,内心深处却对那个大一下学期短暂接触过的“低重力环境下流体界面行为”项目念念不忘。那个领域交织着经典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材料表面科学的复杂魅力,以及其潜在的空间应用前景,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

就在他有些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以一种颇具挑战性的方式,撞到了他的面前。

学校将承办一次小规模、高水平的国际青年物理学者研讨会。说是“青年”,与会者多是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博士生或即将毕业的硕士生。陈教授作为组织委员会成员,为“拔尖计划”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名额——不是作为听众,而是需要提交一篇独立或主导完成的研究摘要,并有可能获得简短的口头报告机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试炼场,”陈教授把会议通知递给李逸然,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去看看同龄的、走在最前面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也让他们看看你的东西。不用有压力,重在参与和交流。”

话虽如此,李逸然清楚,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参与”。这几乎是计划对他两年培养成果的一次公开检验,也是他个人能力在国际化平台上的首次亮相。压力如同实质般落在肩上。

他决定迎难而上。选题,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那个让他着迷的低重力流体方向。他结合之前的基础,将焦点锁定在一个非常具体且有趣的现象上: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通过落塔或抛物线飞行实现),复杂液体(如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在特殊结构毛细通道内的自发输运与 pattern formation(图案形成)行为。这是一个交叉性强、既有基础研究价值又有潜在应用前景(如空间站流体管理、微流控芯片设计)的课题。

接下来的两个月,成了李逸然进入大学后最忙碌、也最充实的阶段。他几乎以实验室为家。设计简易的地面模拟实验装置(利用磁悬浮原理部分抵消重力影响),编写数据采集和分析程序,反复调试参数……困难层出不穷。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理论建模,描述这种多物理场耦合的非平衡态系统,需要用到艰深的偏微分方程组,其求解和稳定性分析远超他目前的数学功底。

有好几次,他卡在某个数学难点上,连续几天毫无进展,焦躁得在深夜空旷的实验室里来回踱步。他想起了初中时那个只需凭借灵光一现就能解决难题的自己,但此刻他明白,真正的科研,光有灵光一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挖掘和严谨的论证。

他没有退缩。白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处理数据,晚上就啃相关的数学物理方法专著和前沿论文,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请教理论组的王博士,或者通过邮件向国外这个领域的专家求助。他的英语在这高强度的应用中突飞猛进,从一开始写邮件需要反复斟酌查词典,到后来已经能比较流畅地进行学术交流。

就在摘要提交截止日的前一周,转机出现了。一天凌晨,他对着电脑屏幕上混乱的实验数据曲线和失败的初步模拟结果,疲惫地揉着太阳穴。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小时候玩水时的一个场景:一滴墨水滴入水中,形成的优美扩散花纹。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执着于复杂的方程,而忽略了系统内在的某种对称性和标度律(scaling law)。他尝试抛开一部分细节,从能量最小化和时间尺度的角度,构建了一个高度简化的唯象模型(phenomenological model)。

这个模型虽然粗糙,却意外地抓住了实验观测到的几个关键特征,并且预言了一种尚未被注意到的、在不同参数下的模式转变可能性。他兴奋地重新设计了几个实验进行验证,结果与模型预言高度吻合!

他连夜用英文撰写了摘要,重点突出了这一基于物理直觉的简化模型及其新颖预言。在“作者”一栏,他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Yiran Li。后面没有跟着指导老师的名字,这是陈教授的要求,也是“拔尖计划”的惯例——鼓励独立探索。

摘要提交后,便是忐忑的等待。几周后,结果公布:他的摘要不仅被录用,还因其选题的新颖性和交叉性,被遴选为仅有的几个本科生(名义上)短报告之一。

报告那天,站在小型报告厅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众多比自己年长、经验丰富得多的听众,李逸然深吸了一口气。他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陈教授,目光平静,带着鼓励。他也看到了几位来自国外知名机构的学者,脸上带着审视的表情。

他打开PPT,第一页是他自己手绘的一张示意图:一边是复杂抽象的数学公式,另一边是水滴在表面形成的美丽花纹,中间用一个巨大的问号连接。他用略带口音但足够清晰的英语开场:“Ladies and gentlemen,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language’ between complex equations and simple beauty...” (女士们先生们,我想谈谈复杂方程与简单之美之间的‘语言’……)

十五分钟的报告,他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动机、简化模型的核心思想、实验验证以及那个大胆的预言。他没有试图展示所有的数学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物理图像的构建和逻辑推导上。讲完后,现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后是热烈的掌声。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欧洲某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提出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涉及模型某个边界条件的处理是否过于理想化。李逸然的心脏怦怦直跳,但他迅速镇定下来,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承认了模型的局限性,但同时解释了在这种理想化下所能揭示的物理本质,并提出了下一步考虑实际复杂因素的思路。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显示了对自己工作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开放的学术态度。

报告结束后,好几位与会者主动上前与他交流,交换联系方式。陈教授走到他身边,没有过多的赞扬,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做得不错。这条路,你开始自己走了。”

站在熙熙攘攘的会场外,李逸然望着远处湛蓝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两年前那个在录取榜前黯然神伤的自己,想起了那个锁在房间里对着物理图纸发呆的下午。此刻,他手中握着的,不再是一纸分数,而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来自国际同行的初步认可。那扇曾经为他破例打开的窗,窗外已然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而他,这艘一度偏离了标准航道的小船,终于凭借自己的独特罗盘,驶入了更广阔的洋流。

来源:荷叶村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