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的秦岭,层林斑斓,山风微凉,仿佛一幅被秋意浸透的天开画卷。当我们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指尖轻划屏幕,偶然点开《村光大道》中关于金川镇的片段时,那一帧帧熟悉的画面,如一束暖光,悄然照亮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妻的故乡,从未走远。
十月的秦岭,层林斑斓,山风微凉,仿佛一幅被秋意浸透的天开画卷。当我们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指尖轻划屏幕,偶然点开《村光大道》中关于金川镇的片段时,那一帧帧熟悉的画面,如一束暖光,悄然照亮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妻的故乡,从未走远。
屏幕里的光影流转,我三十年前记忆中的土地正焕发新生:暴雨洪水摧毁的满目疮痍不见了踪影,田埂不再是褶皱里沉默的劳作印记,而是舒展成一片金色的波浪,随风起伏;竹匾里晾晒的野山菌泛着油亮的光泽,板栗沉沉地压弯了枝头,黄润如玉的天麻拱出林中土,乡亲们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要温暖。那些曾经只属于农事的玉米与薯芋,此刻却像一封封带着泥土芬芳的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深情。视频中弯腰收割的身影,与妻叙说的孩童放学后奔向山坡的脚印悄然重叠。那一刻,眼眶微热,心底却豁然明亮。
乙巳年,宁陕县的“村光大道”如火如荼,而金川——这片宁陕最偏远的乡镇,没有因群山阻隔而沉寂,反而借着这缕数字时代的“村光”,以《锦色金川》为舟,以赤诚为桨,在流量的浪潮中,划出了一道属于自己的航迹。
挑战如山:振兴之路,步履维艰
金川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宁陕县最偏远的乡镇,它曾深陷多重现实困境的泥沼:
● 地理闭塞,交通不便:群山环抱,道路等级低,物流成本高,优质农特产品“出山难”,外地游客“进村难”,经济发展被天然地理条件严重制约。
● 人才外流,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与儿童,乡村发展缺乏活力与创新力量,许多传统技艺与农耕文化面临断层风险。
● 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品牌意识淡薄,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 数字鸿沟明显:部分村民对新媒体、电商平台不熟悉,内容创作能力有限,传播效果易遇瓶颈,数字红利难以普惠。
● 基础设施滞后:农舍年久失修,残损不堪;网络覆盖不均,部分村落信号不稳定;电力、仓储等配套不足;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
这些挑战,像一道道横亘在振兴之路上的沟壑,曾让金川的发展步履维艰,仿佛被遗忘在时代的边缘。
破局之道:以“村光”为引,闯出新路
面对困境,金川没有退缩,而是以“数字赋能”为突破口,干群同心,探索出一条“小而美、特而精”的振兴路径,让深山里的“金子”终于被看见。
1. 数字破“重山”——用镜头打通“出山路”
● 打造本土IP:推出《村光大道》《锦色金川》等系列短视频,以真实、质朴的乡村生活为内容核心,展现金川的自然之美、物产之丰、人情之暖,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美景与好物“破圈”而出。
● 干部带头“触网”:大批胡理楷式镇村干部化身“家乡推荐官”,深入田间地头拍摄、直播,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自然,带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浓厚氛围。
● 借力平台流量:与主流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精准算法推送,吸引城市消费者与潜在游客,实现“山货出山、游客进村”的双向循环,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与“销量”。
2. 产业强根基——从“土特产”到“金名片”
●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注册“金川山珍”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检,提升野山菌、板栗、天麻、土蜂蜜等特色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溢价能力。
● 推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集约化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与市场议价权,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 发展“体验式农业”:结合短视频热度,开发生态采摘、农事体验、民宿康养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可看、可玩、可住”的沉浸式乡村体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3. 人才回流——筑巢引凤,唤醒内生动力
● 政策引才: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业补贴、低息贷款、免费培训等支持,吸引青年回乡发展电商、民宿、文创等产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 培育“新农人”:开设“数字技能培训班”,教授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平台运营等技能,让村民掌握“新农具”,会用“新农活”,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 建立“乡贤智库”:联络在外工作的金川籍人士,邀请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资源,形成“走出去、带回来”的良性循环。
4. 基建补短板——夯实振兴“硬支撑”
●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5G网络、宽带入户工程,建设村级数据中心,确保内容创作与电商运营“不掉线”,让数字红利真正落地生根。
● 升级交通物流:争取项目资金,改造提升镇村道路等级,建设冷链仓储中心与物流中转站,打通“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让山货“出得去”,游客“进得来”。
● 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增强乡村宜居性与吸引力,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以“锦色”为舟,渡“流量”之河
《锦色金川》不只是一个公众号、一个视频号,它是一封封会动的家书,是金川向世界发出的温馨邀约。这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灶台上升起的缕缕炊烟,山岚中若隐若现的村落,还有老人坐在门前剥玉米皮时那一声声朴实的笑语。这些细碎而温暖的瞬间,像一颗颗种子,乘着算法的风,飘进异乡游子的屏幕,种下思念,也种下向往。
吾妻在邻县的深夜时常点开视频,看老邻居在田园摘取青翠欲滴的蔬菜瓜果,看童年无数次走过的山间小路被晨雾轻拥,看民宿里那锅热腾腾的洋芋糍粑。那一刻,仿佛穿越屏幕,回到了金川的黄昏,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听风穿过翻涌金浪的稻田,吻过列阵垂穗的玉米林,如天籁之音在大地奏响。
渐渐地,类似岳父母的众乡亲们也开始学着看播放量、读评论区。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稔;从试探着拍摄,到主动策划内容。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什么样的画面更能留住目光?流量,不再冰冷,它成了连接故土与村外八方的桥,成了唤醒乡村活力的光。
聚“点赞”之光,燃“乡土”之魂
当金川人学会用数据的眼光去理解传播,流量便不再是虚无的数字,而是化作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那些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与物产,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被看见、被喜爱。
有人为欣赏金川的秋景而驻足,身为游子的为乡音乡情落泪,更有移居城里人留言:“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认同感如星火燎原,点燃了乡亲们心底的自信与希望。
“被看见”,是一种力量。它让年轻人开始思考回乡创业的可能,让客商主动联系采购山货,让旅人循着视频里的路径,真正走进金川。每一份订单,每一次点赞,都是对这片土地的肯定。
乡亲们开始更用心地打理生态菜园,更热情地讲述金川诸多的乡土故事。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分享,都是在为家乡添彩。这份自豪,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金川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温柔而坚韧的乡村振兴样本:不必依赖大项目,不必等待大资本。只要真心拥抱时代,善用现代工具,哪怕是最偏远的小镇,也能在数字的浪潮中,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
它像一首悠扬的山歌,从秦岭深处飘向远方,告诉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乡村:你不必光芒万丈,但可以温暖有光。
金川的探索仍在继续,跌撞中前行,却始终铿锵有力。而这一缕从手机屏幕中透出的“村光”,已足够照亮更多镇村的前路——只要心向明月,纵然身处深谷,亦能映照星河。金川的振兴路越走越宽,金川人幸福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江里渔jz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