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与沈北小龙虾的“金色传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04:58 1

摘要:金秋九月,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青年农场的500亩田地上,压弯枝头的稻穗泛着金黄,小龙虾肥满塘。玉蘭农业发展(沈阳)有限公司打造的“虾稻共生”模式,正迎来丰收与休闲体验交织的热闹季节。

转自:沈阳日报

金秋九月,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青年农场的500亩田地上,压弯枝头的稻穗泛着金黄,小龙虾肥满塘。玉蘭农业发展(沈阳)有限公司打造的“虾稻共生”模式,正迎来丰收与休闲体验交织的热闹季节。

攻克技术难关

成功繁育北方耐寒小龙虾

小龙虾作为国民消费的“新宠”,市场规模近万亿,仅沈阳日均消费量就达3万斤左右。然而几年前,东北养殖户都需从南方引进虾苗,成活率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地处北纬42°黄金水产带的沈阳,拥有辽阔的水域资源和独特的昼夜温差条件,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看准东北小龙虾养殖的空白,2018年,玉蘭农业负责人吴琼决心培育耐寒小龙虾品种。

没有技术,就积极借助“外脑”。吴琼相继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院共建淡水渔业研究联合实验室,与多所院校开展长期科研合作,自行组建了博士研发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突破苗种繁育核心技术,成功繁育出越冬耐寒种苗,成活率从南方种苗的10%提升至95%,种虾越冬存活率超80%。

“我们繁育的小龙虾比南方的要多脱三次壳左右,肉质Q弹,营养更丰富,个头更大、品质更高。”吴琼自豪地说。

如今,吴琼已建成5000亩核心示范基地和1.5万平方米的智能繁育温室。他的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批13项水产养殖专利,制定2项企业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

稻虾共作模式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我们最初尝试稻田养虾时,听到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我们坚信,事在人为。”吴琼回顾创业历程时感慨道。通过多年实践,团队成功摸索出一套适合东北气候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从苗种繁育、饵料投喂、水质管理到越冬保护,每个环节都证明了在东北小龙虾不仅能养,还能养得好、养得肥。

稻虾共作模式最大的魅力在于生态循环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小龙虾为稻田除草、增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吴琼与沈北小龙虾的“金色传奇”)提升稻米品质和价格;稻田为小龙虾提供天然栖息场所和生物饵料。“一田双收、生态共赢”,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史书强评价说,“沈北小龙虾育苗的成功,对全省推广稻虾共作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和辽河水灌溉,吴琼团队探索“水稻+N”种养模式,采用稻田养虾、养螺、养鱼等生态种植方式。在规模化试验田里,构建起多层级立体农业体系:水面培育空心菜、水芹菜,水中养殖小龙虾与家鱼,稻田埂种植向日葵,形成“水上-水中-田埂”全空间利用的种养格局。

该无公害模式成效显著:水稻亩产达1300斤,池埂向日葵每亩增收100元,小龙虾亩产200斤,且空心菜等可直接作为家鱼饲料降低成本,最终实现每亩综合效益增加1500多元,走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农业发展路径。

目前,玉蘭农业已被列为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企业。

农文旅融合

构建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随着生态改善,辽河水质不断提升,辽河水养殖的小龙虾品质也会再上新台阶。”吴琼表示,企业正在打造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事体验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沈阳小龙虾产业已形成以沈北新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构建“科研-繁育-养殖-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闭环,小龙虾苗人工半干预繁殖,已满足1万到2万亩稻虾种养的苗种供应。依托辽河优质水源,“稻虾综合种养”生态模式加速普及,本地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20%。“苏玉蘭小龙虾”和“苏玉蘭虾田米”品牌已上市,其中“苏玉蘭小龙虾”获辽宁省知名品牌称号,已与20家餐饮企业、3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

“共赢才是真的赢。”吴琼坚信,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共同打造辽字号品牌,才能不负自己的技术突破,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户寻求与他合作,求取致富经。去年已将40亩地流转给玉蘭农业搞稻虾综合种养,并在公司打工的刘家堡村农民田宝松告诉记者,“土地流转每亩收入900元,上班月收入还有4000元。学会了技术,自己也可以搞稻虾生态种养。”这位新型农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攻克“种业自主”难题到推动产业“全链振兴”,吴琼凭借持续探索,让东北小龙虾成功实现“越冬不难、盈利可观、生态可控”的良性发展态势。如今,这位创新者在沈北的土地上,正书写着北方小龙虾产业的全新传奇,也让“虾肥稻美”的丰收新图景在东北大地持续铺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