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老虎桥社区以“资源联享、服务联建、公益联动”为机制,打造“高校赋能+商居共益”品牌项目。通过联动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以及辖区商户、居民骨干,推动夜校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课堂”升级为“双向成长平台”,探索出“校社协同、商居共融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老虎桥社区以“资源联享、服务联建、公益联动”为机制,打造“高校赋能+商居共益”品牌项目。通过联动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以及辖区商户、居民骨干,推动夜校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课堂”升级为“双向成长平台”,探索出“校社协同、商居共融”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高校资源下沉:
从“课程赋能”到“双向反哺”
社区创新实施“校社共育”计划,邀请高校学生志愿者担任夜校“技能导师”,开设短视频剪辑、电商直播等课程,已为80余名居民提供数字化技能培训。学子们通过教学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社区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持续优化课程体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此外,社区学员的钩织作品走进高校文创市集,通过“线下展销+线上直播”双渠道推广,既助居民增收,也推动传统手工艺向年轻群体“破圈”。
商户公益接力:
从“商业空间”到“温情阵地”
社区积极构建“公益+”商业生态,联合辖区凤凰机器人等商户在龙华天街商场设立公益售卖点。暑期每周组织20组亲子家庭开展“小小掌柜”爱心义卖,教授孩子们学习销售技巧,将夜校手工艺品转化为“爱心基金”用于社区帮扶。
同时,创新推出“种子公益”计划,商户捐赠100份“种植盲盒”,居民可通过社区服务积分兑换种植薄荷、迷迭香等绿植,让公益理念如种子般在社区生根发芽。
居民自治添彩: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担当”
8名从夜校学员成长起来的“居民导师”已成为社区治理中坚力量。钩织达人王吉雯带领学员创作超百件作品,使钩织课成为明星课程;拉丁舞爱好者蒋婷成立“燃情拉丁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他们不仅承担教学、设备维护等工作,更孵化出“一针益线钩织铺”灵活就业品牌,形成“学习—实践—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更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益银行”,主动捐赠毛线、扭扭棒及现金等物资。经创意加工后转化为义卖品,通过“公益市集”筹集发展基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体。
从高校志愿者“送课进社区”到居民手作“出圈入校”,从商户助力到居民“当家”,老虎桥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多元力量,让夜校成为激活社区共同体的“幸福支点”。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校社合作、拓展“公益+商业”场景,切实将“民生服务清单”转化为居民可见、可感、可享的“幸福生活答卷”。 孙杰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