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的“苏超”范式:从全民奔赴到球城共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4:49 1

摘要:然而在“苏超”,“第12人”的定义被一次次打破,拓展为每一个被足球吸引的人,每一个愿意为赛事驻足、付出的人。

video

灯光闪亮,欢声雷动。

一场标准的足球比赛,每支球队会有11名球员上场,球迷也被称为“第12人”。

然而在“苏超”,“第12人”的定义被一次次打破,拓展为每一个被足球吸引的人,每一个愿意为赛事驻足、付出的人。

从替补席上的凝神,到看台之上的声浪;从赛事保障团队的精准协作,到啦啦队热情的表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苏超”注入独特的生命力,让足球,从“赛场内的竞技”,演进成“城市里的共生”,最终凝聚成独特的文化现象——“苏超”12+!

背向球场的“球迷”

把城市精神“燃”进绿荫

一票难求的“苏超”看台上,绝大多数人都紧盯着球场,张帆却大部分时间都背对着球场。

8月30日,盐城队主场对阵无锡队。

离比赛开始还有三个半小时,盐城奥体中心内,N4A球迷会已经集结,战斗组、旗组、鼓组等十几个小组各司其职。

27岁的银行客户经理、球迷会领喊人张帆手握扩音器,带领大家开嗓,他振臂一挥,六百多人的手掌拍击声与鼓点交叠在一起,形成震耳欲聋的声浪。

张帆所在的球迷会,传承着盐城的城市之魂,N4A,正是新四军的英文缩写。

球迷会成立于2011年,“苏超”开赛以来,从三百多人爆涨至三千多人,覆盖教师、个体户、挖机师傅、大闸蟹养殖户等各行各业。

球迷会坚持每周训练雷打不动,就是要用整齐划一的动作、震彻全场的气势,展现“铁军”球迷的硬核实力与作风。

比赛开始了,平日里低调内敛的张帆仿佛变了身,他用激昂的歌声,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引领着助威的节奏。

进攻时,让排山倒海的助威声涌向赛场;防守时,用沉稳的呐喊稳定军心。

鼓手邵金林用力敲鼓,十轮比赛,9名鼓手敲坏了17个鼓面22个鼓槌,手上的血泡从未消退,只为胸口的“盐城”二字。

开场十分半钟,无锡队先入一球,无锡球迷一片欢腾。

“双手举起来!还早呢!”张帆声嘶力竭地招呼战友们跟上,五首助威曲循环唱响,七种口号交替更迭,“铁军精神永相随,面对艰难不后退”的呼喊声响彻赛场。

张帆脸上、头上滚着豆大的汗珠,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却毫不在意。

终场哨响,盐城队0:2不敌无锡队,球员们红了眼眶。大部分看台已空, N4A球迷会的成员们依旧列队整齐,用歌声和“继续战斗”的呐喊为球队加油打气。

胜也爱你,败也陪你,足球的魅力不止于胜利,更在于无论顺逆,都有一群人始终在你身边。

球迷与球员并肩为家乡荣耀而战,城市之魂早已融入血脉。

烧烤店老板

往返两万公里 等待一次上场

五小时,是绳晟从苏州到宿迁的车程。五月份以来,他每周往返一次,后备厢装着球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跻身“苏超”宿迁队上场名单,为家乡而战。

绳晟是苏州三家烧烤店的合伙人,可一换上训练服,他仿佛又成了追梦的“少年”。

大学时,他从田径转向足球专业,毕业后踢过中冠联赛、足协杯,膝盖曾受重伤,手术后的疼痛、康复时的艰难,都没能浇灭他心中的火焰。

今年年初,“苏超”开始招募球员,在他乡与故乡间,他选择回故乡。

宿迁队有36名球员,平均年龄21.6 岁,35岁的绳晟是队里年龄第二大的球员,每一场比赛,他都要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人竞争23个大名单名额。

绳晟坦然接受年龄带来的体能差距,好在,经验弥补了不足。

联赛首轮,宿迁队客场挑战苏州队,绳晟如愿入选大名单,坐上了替补席,可直到终场哨响,也没能等来上场的机会。虽然内心难免失落,可绳晟明白,球队有他的安排。

四个多月,绳晟往返两地近二十次,行程累计近两万公里,然而比赛一场比一场激烈,他再也没入选过球队的比赛大名单。

朋友们说他“花钱花时间图个啥”,但在绳晟看来,人得有个梦想,比起最终的结果,追梦的过程更重要,等将来老了回望这段时光,也是很难忘的回忆。

在“苏超”球员的草根江湖里,绳晟并不孤独,平时上班、业余训练、周末比赛的不在少数,他们带着纯粹的热爱而来,或许未曾上场,也没能被镜头聚焦,但他们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早已成为比比分更珍贵的勋章。

人生的赛场上,即便年岁加身,生活处处羁绊,依然可以为了心中热爱,拼尽全力。

“苏超”唯一女队医

我最不想上场

扬州队的替补席上,总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她每场必到,时刻准备着,却说自己是“最不想上场的人”,因为每一次她的出场,都预示着有运动员受伤。

46岁的赵丽君是“苏超”13支球队中唯一的女队医,也是扬州市体育康复医院的负责人。

从业22年,赵丽君曾多次服务和保障中长跑、竞走项目的省队运动员,手握中医师、骨伤科医师、全科医生、药师、运动处方师和康复技师等多个资格证书。

“苏超”516名球员中,业余球员占比达65%,扬州队业余球员比例还要更高。

队医的工作,远不止场上救治那么简单。日常,赵丽君会挤出时间为大家做康复治疗:队长邵杨天崴了脚,她通过针灸、理疗按摩等帮助恢复;球员谈金笛脚趾被踩伤,她反复叮嘱他去拍片排除骨折。

她的小本子上记着每位队员的伤情,既方便制订治疗方案,也可以作为队员能否上场的依据。

比赛日的忙碌,从检查“专属武器库”开始。肌内效贴、白贴、冷喷、AED等专业医疗物资装满五大包,放到球员休息室里备用,赵丽君进场,通常只带一个十斤左右的随身医药包和AED,方便快速行动。

赛前40分钟,球员进入休息室,赵丽君抓紧时间给他们做防护,并递上电解质补剂,事无巨细。

比赛开始后,赵丽君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随球跑动的队员们。

31分08秒,贺亚峰膝盖受伤,她冲上去冷敷;59分53秒,张洪亮被压倒,她抓起急救包就跑,确认没事后才松了一口气;64分钟,陈家乐被踢中脚腕,疼得站不起来,赵丽君立刻挥手叫担架。

就在陈家乐被抬上救护车时,看台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扬州队进球了!

终场哨响,扬州队1:0战胜淮安队,获得了主场的第一个胜利,这一刻,再苦再累都值得。队医和球员,早已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每一场赛事背后,都是数千人的精密协作。从草皮养护到球门检查,从赛事组织到比赛直播,从细致服务到交通安保,他们岗位不同,职责各异,却同样以无声的付出与专业的坚守,托起绿茵盛宴的精彩。

下了班的“八戒”

舞上“苏超”足球场

淮安市体育中心,三十多度的高温下,“00后”朱伍撒穿着厚重的猪八戒表演服,大肚皮里浸满汗水,却仍把扭腰动作放得比平时更大,一心只想把快乐带给大家。

朱伍撒是淮安西游乐园的演员,2021年乐园建成时,他可没想到,自己扮演的八戒有一天能站上足球场。

今年6月,西游乐园毛遂自荐,想把淮安“顶流”西游IP搬进“苏超”赛场,没想到首秀就引爆全场。

朱伍撒即兴的憨态舞步,被球迷拍下发到网上,成了“苏超”名场面。

7月6日淮安队对阵常州队,朱伍撒第二次登上“苏超”赛场,他被安排在巡游头车上。音乐响起,他踩着鼓点左右摇摆,偶尔故意趔趄一下,模仿八戒笨拙的模样,引得看台上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西游IP的破圈,成为“苏超”与文旅的纽带。比赛日,西游乐园开通了球迷通道,面向常州的一万个免门票名额早早约满。那个周末,乐园还迎来了一批来自福建泉州的“州兄弟”,他们组团打“飞的”来追赛,“苏超”赛场是他们淮安之旅的最后一站。“苏超”期间,乐园入园人次同比增长近30%。

足球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比赛日经济”,指的是比赛当天,会有数以万计的球迷涌入球场,他们会产生交通、住宿、餐饮的消费,顺带还要观光、购物,南京体育学院二级教授袁野表示,城市文旅IP与“苏超”赛事深度绑定,能够盘活旅游市场,带动地方经济,这种只有在职业联赛才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在“苏超”这样的业余联赛也出现了,堪称是一个奇迹。

“苏超”小微赞助商

城市靠每一个普通人去建设

8月16日晚,常州队主场打入首粒进球,迎来渴望已久的胜利。常州城陷入狂欢。

在“苏超最小牌赞助商”东哈·东北街边烧烤,不时地有人赶到,带着扬眉吐气的畅快,坐不下的客人,被引导到了一公里外新开的分店。

在食客们看来,到东哈烧烤庆祝常州队进球意义非凡;而对东哈烧烤的老板娘张敬宇来说,能赞助“苏超”,是她大胆尝试收获的意外之喜。

9月13日晚,常州队1:2不敌宿迁队,结束了本赛季所有主场的比赛。球员与球迷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张敬宇也泪洒当场,她哽咽着表示,“苏超”是普通人的“苏超”,东哈也是大家的东哈,感谢常州给普通人机会。

和张敬宇一样,想回报常州这座城市的还有何小雷卤菜店店主,6月21日雨夜,他的广告牌与东哈·东北街边烧烤一起,出现在了常州奥体中心。

何小雷,宿迁人,大学毕业后进入房地产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他当过北漂,在上海、河北等地辗转多年。

在所有服务过的客户中,有两家常州客户让他印象深刻,每到付款节点,他们都会主动打电话来付钱。

2022年,40岁的何小雷选择来到常州创业安家,三年时间开了三家卤菜店。

看到“苏超”常州赛区在招募赞助商,何小雷抖着手拨通了电话,在他看来,城市是大家的,要靠每一个普通人去建设。

赞助“苏超”后,何小雷的卤菜销量翻了倍,经常凌晨一两点就开始忙碌,但再忙也要卤出不变的味道,不能砸了赞助商的牌子。

何小雷相信,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新常州人,对于常州的认同和爱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没有被唤醒,但是通过“苏超”,发现自己是常州人。

“苏超”是一次体制上的试验,组织运营过程由政府主导,但是也有市场因素在里面,比如很多企业的赞助,袁野教授认为,“苏超”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角,除了球迷,还有许多关注足球、特别是热心于城市足球的人变成了“12+”,这是一个新的启发,只有这样全民动员起来,全民都来推动足球,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人群汇聚,灯光璀璨,新一轮“苏超”比赛即将拉开帷幕。

当足球不再只是“11人的游戏”,“苏超”的魅力也早已超越赛事本身,它悄悄沉淀下“信任、认同、归属感”这些温润的人文资本,成为驱动城市经济长效发展的坚实动力。

这是江苏城市竞合、文化碰撞、经济流动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也是“苏超”出圈背后,人文经济学落地生根的鲜活范例。

来源:上揽雀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