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痛苦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少见,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充满痛苦的冒险过程,只是能够让我们进步的高质量反思,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01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痛苦+反思=进步” (Pain + Reflection = Progress)
他说自己最有价值的习惯,就是利用痛苦来激发高质量的反思。
当然,痛苦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少见,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充满痛苦的冒险过程,只是能够让我们进步的高质量反思,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就像复盘,听起来很简单,就是把过去的经验,无论是成是败,都系统性地转化为未来的能力。
但知易行难,从理解复盘到精通,再到融入组织文化,是一条充满挑战的修炼之路。
像单仁牛商我们自己作为教育培训和咨询机构,从自我复盘,到团队有意识地定期复盘,再到给学员去复盘,实际上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整才在实践中有效落地。
所以,今天的单仁行,我把我们对有效复盘的系统性理解和实践分享给大家。
02
首先,一个成功的复盘需要结构化的框架来引导讨论。
特别是在不同场景下,复盘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我们曾经一度用统一的方法来做复盘,结果就发现其中的差距很大。
比如说创始人个人的复盘,领导者对战略的复盘,这里能够参与进来的人比较少,我们就需要极致的简约,直指问题核心。
就像雷军三问法,复盘就是回答三个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
这就是属于领导者的战略复盘,因为它剔除了所有复杂的流程,我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不需要去考虑细微末节,去想“我们是不是在正确地做事”。
但是,在团队层面的项目复盘中,这套方法就不够了。
因为团队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盯着的都是自己做的事,如果用这种开放式提问就很可能导致复盘成了泛泛而谈,然后在“做错了什么”的环节开始互相甩锅。
那么,有哪些适用于团队的复盘呢?
03
如果是配合比较久的成熟团队,有一个被认可,有权威的团队领导,那就可以用GRAI模型。
它的复盘过程就是四个字母的顺叙,通过四个环节,引导团队进行一次从目标回顾到行动洞察的思考闭环。
G就是Goal,对目标进行回顾,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今天回过头去看,团队成员对目标的理解有没有达成共识?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很多项目的失败,根源就在于对起始目标的不明确,缺乏共识。
R就是Result,对结果做评估,对照最初的目标,我们实际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客观地陈述事实,列出数据,哪些方面超出了预期?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
A就是Analysis,对原因做分析,为什么目标与结果之间会存在差距?这是整个复盘的核心环节,需要深入探究导致成功或者失败的根本原因,要考虑到团队决策、个人能力的主观因素,也要考虑到市场变化、资源限制这些客观因素。
I就是Insight,归纳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学到了什么?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可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规律?然后,基于这些洞见,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比如说我们开始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停止做什么。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套复盘模型的价值在于它有很强的逻辑结构,它是强制团队去建立一个评判的标准,然后把结果和目标做对比,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未来的行动。
这样的流程就能规避掉情绪上的输出,避免复盘变成吐槽大会,让每一次讨论都能产出新的价值。
但是,对于成立不久,团队有很多是刚来的年轻员工,或者是团队成员已经在项目中出现了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复盘就得换一套方法了。
因为GRAI模型是一个不带感情,很硬的复盘方法,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必须考虑人的感受,处理好“软”问题,往往是解决许多“硬”问题的关键。
这时候就可以用4F模型,它就在传统的复盘框架中引入了“情感”这个独特因素。
第一个F是Fact (事实),项目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对项目进行回顾,参与者共同陈述关键事件、转折点和结果,只讲事实,不加评判。
第二个F就是Feeling (感受),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感受如何?哪些时刻让你感到兴奋,充满成就感?哪些时刻让你感到沮丧、不满?
这个环节就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团队成员可以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让我们看到在项目背后更深层次的团队协作问题。
第三个F就是Finding (发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基于事实和感受,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展?
第四个F就是Future (未来),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做出哪些不同的选择?有没有更好的调整,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方案。
这就是把事实和情感融合,进行深度学习的复盘,它更讲究人情味和个人的感受,容易触及到在纯理性分析中被忽略的问题,比如说团队的信任度、沟通的顺畅度。
当然,如果是日常工作中的复盘,比如说每周、半个月固定的团队例会,就不需要太复杂的复盘,不能让开会和讨论占据我们工作太多时间。
这里就可以直接用KISS模型,也就是Keep保持, Improve改进, Start开始, Stop停止,非常简单,而且导向性很强。
这就是根据上一个周期的数据进行讨论,明确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改进什么,开始什么,停止什么,迅速生成一份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这四个复盘模型,我列了一个表,具体大家可以看看。
04
当然,尽管复盘有体系化的工具和方法,但在现实操作中,许多复盘会议最终都流于形式,像我们很多学员都在说,他们自己复盘十次比不上单仁牛商的团队来协助他们做一次复盘。
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很多企业在推行过程中,很难去处理一些人性与文化的雷区。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今天强调绩效、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员工天然地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担心影响自己的绩效评估和饭碗安全。
所以,在复盘中,他们就会倾向于避重就轻,粉饰太平,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这种复盘就失去了意义。
还有的员工很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因为岗位和职能,他的贡献可能领导者看不到。
像我们作为外部的专业培训机构,我们既理解项目,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理解领导者的诉求,我们就能把领导者或者是团队成员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然后制定计划。
相当于我们建立了一层心理安全区,让团队成员相信他们可以在团队中提出不同意见、承认错误而不会受到惩罚,让他们逐渐习惯坦诚交流,建立信任。
这是有效复盘的绝对前提,因为复盘不是去论功行赏,也不是开批评大会,复盘的唯一目的是什么?
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把过去的经验,无论是成是败,都系统性地转化为未来的能力,让所有人集体学习和共同进步。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复盘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自己也出过类似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
就是团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讨论,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大家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但是会议结束,一切照旧,讨论中形成的结果没有转化为任何实际的改变,最终在工作中被遗忘。
所以,我们对复盘的最后一公里有三个强制要求。
1、以行动计划作为结束,任何复盘都不能止步于达成共识,而是要把讨论的成果转化为一份具体的行动计划。
2、明确计划的三要素,具体做什么、谁来负责、什么时候完成,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和截止日期,就等于没有行动。
3、对复盘的行动计划进行追踪,在下一次复盘开始,先去做上次复盘行动的回顾。
这种闭环管理是确保复盘成果能够真正落地、推动组织持续改进的关键。
05
当然,我认为复盘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而是成为组织成员自发、自觉的行为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需要领导者做的更多,因为组织文化,本质上就是领导者行为的投影。
我们想要让团队进行有效复盘,我们自己就要成为复盘的实践者,当我们能够坦诚地复盘自己的成功和失误,去总结学到的东西,这其实也在向整个组织传递了一个信号:
在这里,承认错误是安全的,从失败中学习是受到鼓励和尊重的。相反,如果领导只要求下属复盘,自己从不反思,那么复盘只会沦为一种管控工具。
今天,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市场变化复杂莫测,学习力就成为一家企业能走多远、能攀多高的决定性力量。
而企业的复盘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直接体现。
希望我们每个企业都能成为不断学习和自我调节的复盘者,在创业这条永无止境的回溯与前行中,实现持续的进化。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