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配分享多层PCB尺寸计算:层间协同与空间整合逻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22:18 1

摘要:多层PCB(通常指4层及以上)通过“上下层功能分区”(如顶层信号、中间电源、底层接地)实现高密度布局,其尺寸计算不再是“单层元件的平面叠加”,而是需考虑“层间元件的位置关联”“过孔/埋孔的空间占用”“层间信号干扰的间距约束”——例如,顶层的元件可能因底层过孔的

多层PCB(通常指4层及以上)通过“上下层功能分区”(如顶层信号、中间电源、底层接地)实现高密度布局,其尺寸计算不再是“单层元件的平面叠加”,而是需考虑“层间元件的位置关联”“过孔/埋孔的空间占用”“层间信号干扰的间距约束”——例如,顶层的元件可能因底层过孔的位置限制无法紧凑布局,中间电源层的尺寸需覆盖所有功率元件区域。若按单层逻辑计算,易出现“层间干涉”(如过孔与元件重叠)或“功能失效”(如电源层未覆盖导致供电不足)。本文将拆解多层PCB尺寸计算的核心逻辑,从层功能分配、层间约束、整合计算三个维度,提供系统化的计算方法。

一、多层 PCB 的尺寸计算核心差异

相比单层 PCB,多层 PCB 的尺寸计算存在三个关键差异,也是主要难点:

以 4 层 PCB(顶层:信号 1,中层 1:电源,中层 2:接地,底层:信号 2)为例,其尺寸计算需额外考虑:① 顶层的 MCU(QFP-32)与底层的射频芯片(BGA-16)需通过过孔连接,过孔位置需避开两层的焊盘;② 电源层需覆盖顶层的 LDO、底层的功率电阻,尺寸需大于这两个元件的外围边界;③ 接地层需与电源层保持 2mm 间距(防串扰),因此接地层尺寸需与电源层错开 2mm,间接影响 PCB 整体尺寸。

二、多层 PCB 尺寸计算的四步核心流程

(一)第一步:层功能分配与约束划定

在计算尺寸前,需先明确 “每层的功能定位”,并制定对应的层间约束规则,这是后续计算的基础。以 4 层物联网 PCB 为例,层功能与约束如下:

约束规则需量化为具体尺寸参数,例如:“过孔位置与元件焊盘的距离≥0.3mm”“电源层边缘超出元件边缘≥0.5mm”“接地层与电源层的层间间距(垂直 Z 轴)转化为平面错开距离≥2mm”。

(二)第二步:单层元件尺寸与布局计算

按 “单层 PCB 计算逻辑”(参考第一篇基础篇),分别计算每层的 “初步尺寸”,重点统计:

元件外围边界:每层最左侧 / 右侧 / 上方 / 下方元件的边缘坐标(如 L1 层最左侧元件 X=1mm,最右侧 X=25mm;L4 层最左侧 X=3mm,最右侧 X=28mm);

特殊区域尺寸:如 L4 层的天线区域(6mm×2mm,X=22mm 到 X=28mm,Y=5mm 到 Y=7mm)、L2 层的电源铜皮区域(X=5mm 到 X=20mm,Y=8mm 到 Y=15mm);

过孔 / 埋孔位置:统计每层过孔的中心坐标(如 L1 到 L4 的贯通孔,X=10mm,Y=10mm;L2 到 L3 的埋孔,X=15mm,Y=12mm)。

以 L1 层 MCU(QFP-32,5mm×5mm,X=12mm 到 X=17mm,Y=7mm 到 Y=12mm)为例,其周围 0.5mm 内布局 0402 电容(X=11.5mm 到 X=12mm,Y=9mm 到 Y=9.5mm),因此 L1 层该区域的横向尺寸为 17mm-11.5mm=5.5mm,纵向尺寸为 12mm-7mm=5mm,符合紧凑布局要求。

(三)第三步:层间协同验证与尺寸调整

这是多层 PCB 计算的核心步骤,需通过 “层间叠加分析”,解决 “单层合理但层间冲突” 的问题,主要验证三类冲突:

1. 层间元件垂直重叠冲突

使用 CAD 软件的 “层叠加视图”,检查上层元件是否在下层过孔、焊盘、铜皮的正上方(垂直 Z 轴):

若 L1 层的 0402 电容(X=11.5mm 到 X=12mm,Y=9mm 到 Y=9.5mm)正下方,是 L2 层的埋孔(X=11.8mm,Y=9.2mm),则电容与埋孔垂直重叠,可能导致短路,需将 L1 层电容右移 0.3mm(X=11.8mm 到 X=12.3mm),此时 L1 层横向尺寸增加 0.3mm(最右侧 X 从 25mm 变为 25.3mm);

若 L4 层的传感器(3mm×3mm,X=8mm 到 X=11mm,Y=18mm 到 Y=21mm)正上方,是 L3 层的接地铜皮(无冲突),无需调整。

2. 电源 / 接地层覆盖冲突

验证电源层(L2)是否覆盖所有功率元件,接地层(L3)是否覆盖敏感元件,若未覆盖需扩大层尺寸:

L2 层电源铜皮(X=5mm 到 X=20mm)未覆盖 L4 层的功率电阻(X=22mm,Y=10mm),需将电源铜皮右移 2mm(X=5mm 到 X=22mm),此时 L2 层横向尺寸从 20mm-5mm=15mm 变为 22mm-5mm=17mm;

L3 层接地铜皮(X=7mm 到 X=19mm)需与 L2 层电源铜皮(X=5mm 到 X=22mm)保持 2mm 间距,因此接地铜皮需左移 2mm(X=3mm 到 X=17mm),横向尺寸仍为 14mm,无冲突。

3. 过孔与层间连接冲突

检查过孔是否能连接所有目标层,且不与其他层元件冲突:

L1 到 L4 的贯通孔(X=10mm,Y=10mm)需穿过 L2(电源层)和 L3(接地层),因此 L2 层该位置需开设 “避让孔”(直径 0.5mm),且避让孔与电源铜皮的距离≥0.3mm(X=10mm 到电源铜皮 X=5mm 的距离 5mm≥0.3mm,达标);

L2 到 L3 的埋孔(X=15mm,Y=12mm)需避开 L1 和 L4 的元件,L1 层 X=15mm 处无元件,L4 层 X=15mm 处为电阻(X=14.5mm 到 X=15mm),埋孔中心 X=15mm 与电阻边缘重合,需将埋孔左移 0.2mm(X=14.8mm),达标。

(四)第四步:整合确定最终尺寸

多层 PCB 的最终尺寸由 “所有层的最大边界 + 边缘留白” 决定,具体步骤:

统计各层的最大坐标

横向(X 轴):L1 层最大 X=25.3mm,L2 层最大 X=22mm,L3 层最大 X=17mm,L4 层最大 X=28mm → 横向最大坐标 28mm;

纵向(Y 轴):L1 层最大 Y=20mm,L2 层最大 Y=15mm,L3 层最大 Y=18mm,L4 层最大 Y=21mm → 纵向最大坐标 21mm;

加入边缘留白:所有层的边缘需预留 1mm 留白(生产工艺要求),因此横向尺寸 = 28mm+1mm(右侧留白)=29mm,纵向尺寸 = 21mm+1mm(下方留白)=22mm;

验证层间约束:电源层(X=5mm 到 X=22mm)在 29mm 的横向尺寸内,接地层(X=3mm 到 X=17mm)与电源层间距 2mm,天线区域(X=22mm 到 X=28mm)无过孔,所有约束均满足。

最终确定 4 层 PCB 尺寸为 29mm×22mm。

工具与注意事项

1. 核心工具

Altium Designer 层叠管理:可视化设置层间距、铜皮覆盖范围,自动检查层间冲突;

Cadence Allegro 3D 层间视图:3D 模式下查看层间元件的垂直位置关系,直观发现重叠;

Excel 层间坐标统计表:录入各层元件、过孔、铜皮的坐标,用公式计算层间间距是否达标(如 “=ABS (L2_X - L3_X)≥2mm”)。

2. 关键注意事项

优先确定层叠结构:层叠顺序(如信号 - 电源 - 接地 - 信号)会影响层间约束,需在计算前确定,避免后期调整;

过孔尺寸预留:贯通孔、埋孔、盲孔的直径不同(如贯通孔 0.4mm,埋孔 0.3mm),计算时需按最大直径预留避让空间;

生产工艺限制:多层 PCB 的最小层间间距(Z 轴)通常≥0.1mm,转化为平面约束时需结合制造商工艺,避免无法加工;

测试点布局:每层需预留测试点(尺寸 0.8mm×0.8mm),位置需避开层间过孔,计算时需纳入整体尺寸。

多层 PCB 的尺寸计算是 “分层细化” 与 “层间协同” 的结合,需通过明确的层功能约束、细致的单层计算、严格的层间验证,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层功能的兼容,同时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为高密度、高性能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的 PCB 尺寸方案。

来源:爱你到无法自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