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香港高院那纸驳回宗馥莉上诉的判决,让吵了大半年的娃哈哈遗产案又一次炸了热搜。有人替宗馥莉喊冤,说“私生子女凭什么分遗产”;也有人觉得法院判得对,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看似“人情与法律”的较量,其实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关键藏在杭州的账本里,连王晶早阵子说
9月26日香港高院那纸驳回宗馥莉上诉的判决,让吵了大半年的娃哈哈遗产案又一次炸了热搜。有人替宗馥莉喊冤,说“私生子女凭什么分遗产”;也有人觉得法院判得对,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看似“人情与法律”的较量,其实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关键藏在杭州的账本里,连王晶早阵子说的那些话,现在回头看竟全踩在了点子上。
事情得从2024年说起,宗庆后三个没公开过的子女,突然拿着父亲临终前让下属办信托的“密令”,在香港和杭州同时起诉宗馥莉,目标直指汇丰银行里的那笔钱。8月香港首判宗馥莉败诉时,全网都在替她抱不平,觉得她守着父亲的企业,却要被“外人”分走资产。直到她申请上诉,大家还盼着能翻盘,可两个月过去,驳回的结果一出来,又把争议推到了新高度。
其实很多人没看懂香港这场官司的门道。它压根不是判“谁该分多少钱”,而是定“这笔钱到底是什么性质”。那三个子女说这是信托资产,有宗庆后的亲笔指令;宗馥莉这边说这是娃哈哈的海外筹备金,要用来撑企业运营。香港法院认了“信托”的说法,所以宗馥莉暂时动不了这笔钱,但这绝不等于遗产案就定了局——就像宗馥莉的律师私下说的,“别盯着香港,要看杭州”,懂行的信托律师也跟着补了句,“香港只是开胃菜,杭州才是主战场”。
这话不是没道理。娃哈哈的根在杭州,上城区财政局还持股46%,是实打实的第一大股东。现在香港把钱定为信托资产,可这笔钱到底有多少?里面有没有该归国家的部分?宗家那些体外公司370亿的资产,利润是国资参股主体的254倍,却多年没给国资分过像样的红,这些账都得等着杭州中院来算。说白了,香港判的是“钱的身份”,杭州要判的是“钱的归属”,包括哪些该进私人口袋,哪些该交回国家。
这时候再想王晶之前的话,就觉得他是真懂豪门里的规矩。当时他拿李嘉欣举例,说许家420亿遗产设了信托,李嘉欣夫妇每个月能领200万,“香港豪门都这么玩,只要立信托的人留了白纸黑字,就按文件来”。他还说自己父亲分遗产时,兄妹五个一人一份,“自己能赚钱,犯不着争这点东西”,当时不少人骂他多管闲事,可现在看,这不就是香港法院判案的逻辑?
有人觉得宗馥莉冤,可很少有人提她这些年在娃哈哈的动作。她接棒后把AD钙奶玩出了跨界花样,还砸了3.57亿建智能工厂,让企业营收涨了53%,早就不是靠遗产生存的人。就连纠纷期间推出的新品牌“娃小宗”,有经销商透露,其实是她留的后手——万一娃哈哈主品牌卷进股权纷争,“娃小宗”能保住市场份额,不至于让父亲一辈子的心血受牵连。
可争议还是绕不开“婚生”和“非婚生”的话题。有人说香港法院没人情味,不该让非婚生子女分遗产,可在香港的法律里,只要有明确的信托文件,子女的身份并不影响受益权,就像早年香港某航运世家,父亲把资产通过信托平分给所有孩子,哪怕当时争议再大,法院最后还是认了文件。这不是没人情,是规矩本来就这样。
更该被关注的,其实是那些没人提的国资问题。很多人以为娃哈哈是宗家私产,可国资占了近一半股份。宗家体外公司370亿的资产,按国企混改的要求,本该经过严格的监管流程,可现在看来,这些资产的利润没给国资带来多少回报,反而可能有部分要通过“信托”流到私人手里,甚至海外。比起谁分得多谁分得少,这些钱有没有流失,才是更该追问的事。
现在香港的官司结了,杭州中院的调查才刚起步。宗馥莉要证明的不只是那笔钱的性质,还有娃哈哈资产的边界;而司法机关要厘清的,除了遗产归属,还有国资监管的漏洞。王晶说对了豪门分遗产的规矩,可他没说的是,这场纠纷里,不只有家族恩怨,还有无数员工的生计,和国家的资产安全。
最后到底会怎么判?或许就像网友说的,别光盯着“谁该得钱”,更该盼着法律能把账算明白,哪些是该留的,哪些是该还的。你觉得那些体外资产里,该有多少归国家?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