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忠告:68岁后这些健康检查需谨慎,盲目进行恐适得其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2:51 1

摘要:老人家一听“早发现早治疗”,便热情高涨,血检、CT、肠镜、核磁共振……一股脑儿全安排上,恨不得连眉毛下面的毛孔都要扫描一遍。可院士们却提醒:年过花甲,有些检查,得慎重。不是怕查出病,而是怕查出“麻烦”。

谁说“越查越健康”?有些体检项目,就像年夜饭上的十全大补汤,看着滋补,其实一锅下去,反而撑坏了胃。

68岁以后,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动辄拆检,未必能修好,反倒可能弄巧成拙。

老人家一听“早发现早治疗”,便热情高涨,血检、CT、肠镜、核磁共振……一股脑儿全安排上,恨不得连眉毛下面的毛孔都要扫描一遍。可院士们却提醒:年过花甲,有些检查,得慎重。不是怕查出病,而是怕查出“麻烦”。

一位68岁老先生,身体素来硬朗,一次单位组织的“深度体检”让他查出了“肺结节”,医生建议穿刺检查。他听从建议,结果因肺部穿刺引发气胸,住院三个星期。最后病理报告显示,是良性的老年退行性钙化结节,实属虚惊一场。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反而越来越常见。年纪越大,身体里的“陈年旧账”越多,许多“异常”其实是岁月写下的笔记,不是病——查它、动它、惹它,才是真正的不省心。

老年人体检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越查越安心”。医学早就提醒我们,“过度医疗”是一把双刃剑。查得多,不等于活得久。

骨密度稍低,是自然老化;肾功能轻度下降,是人体节能;前列腺略大,是年岁的勋章。非得较真,反倒打破了身体的自我平衡,像拔河一样,一用力就崩了。

现代医学讲究证据,但也讲究适度。68岁之后,身体进入“稳态期”:修复能力下降,代谢速度变慢,免疫反应趋于温和。

这个阶段,身体更需要“养”,不是“折腾”。有时候,一次不必要的肠镜检查,可能引发出血;一次无意义的增强CT,可能增加辐射风险。检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合适、合时、合情

传统中医也有相似的观点。老年人属“阴虚阳衰”,不喜扰动。中医讲“脾主运化”,六十之后脾气渐虚,过度检查、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如同在田里翻土,翻得过猛,庄稼反长不好。身体不是战场,是园子。偶尔有点野草,不必连根铲除;反倒要看它是不是与花共生。

有些检查项目,看似科学,实则“伪阳性率”极高。比如脑部核磁,很多老人查出所谓“轻微脑萎缩”,吓得不轻,以为自己快痴呆。

大脑缩点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如同皮肤起皱,并不意味着病变。把自然老化当成病症,反而让人陷入无端焦虑,结果本来没啥事,硬是被“查出了病”。

还有一个常见盲区,就是重筛查,轻生活。很多人把健康寄托在体检报告上,年年体检,年年“复查建议”,却从不调整饮食作息。体检不是护身符,更不是免死金牌。它只是个提醒,不是终点。真正的健康,藏在你每天怎么吃、什么时候睡、心情如何里

古人早有智慧。《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在于治病,而在于防病。而现代社会里,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把“检查”当成“预防”,忽略了“调养”的力量。身体的修复,不靠机器扫描,而靠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

68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见体检项目中,有些其实意义不大。比如肿瘤标志物,很多指标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就偏高,但并不代表就有肿瘤。

再比如全身CT,既增加了辐射暴露,又可能误查出无害的“影子”,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追踪检查和心理压力。检查结果一旦有异常,老人常陷入“信息地狱”——查了还要复查,复查完还要会诊,最后徒增焦虑

并不是说老年人就该一概拒绝体检,而是要懂得“选择性体检”。就像穿衣服,春秋装不合适冬天穿,体检项目也要因时因人而异

对高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功能性指标,比如营养状态、肌肉力量、认知水平、情绪状态,而不是死盯着一串数字和图像。

从功能医学角度看,老年人真正的“早期指标”不是癌胚抗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进食的乐趣、睡眠的质量。一个能享受饭菜、能走动、能聊天的老人,比一个年年体检无异常却郁郁寡欢的人,更加健康

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度体检这一现象,并非新鲜事。清代文人纪晓岚,晚年特别忌医,常说“人老不宜看病,看得多,病倒真来了”。虽然略显偏激,但也道出了一个现实: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反而成了负担

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告诉我们可能性,艺术教我们掌握分寸。体检,不是对身体“秋后算账”,而是一次“善意的盘点”。68岁以后,不妨少一些“过度检测”的焦虑,多一些“内心笃定”的从容。

真正的健康,并不藏在一张张报告单里,而藏在你能否坦然面对衰老的眼神里。别让体检,变成一种病;别让健康,活成一种焦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来源:

1. 国家卫健委《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

2.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今注今译

3. 《中国医学论坛报》2022年刊《老年人群体检项目的适宜度研究》

来源:郜医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