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最近刷到上海书展的消息没?2022年11月18号那天,《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合传》办首发式,现场好多老观众都红了眼——毕竟这俩名字,可是刻在上海人童年笑声里的。姚慕双的儿子姚祺儿站在台上,拿着书哽咽着说:“这里面记的,全是我爸和叔叔一辈子的事儿”;周
家人们,最近刷到上海书展的消息没?2022年11月18号那天,《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合传》办首发式,现场好多老观众都红了眼——毕竟这俩名字,可是刻在上海人童年笑声里的。姚慕双的儿子姚祺儿站在台上,拿着书哽咽着说:“这里面记的,全是我爸和叔叔一辈子的事儿”;周柏春的女儿周伟儿更动情,今年刚好是她爸诞辰100周年,“这书比啥礼物都金贵”。
从电台“声音搭档”到舞台“滑稽双绝”,兄弟俩扶着走了一辈子
谁能想到,当年火得让上海人守着收音机等更新的姚慕双、周柏春,最早连正经舞台都没有?他俩年轻时,滑稽戏还没现在这么火,只能靠电台播音“闯名头”——每天到点,上海的弄堂里、厨房里、甚至马路上,全是收音机里传来的“大家好,我是姚慕双”“我是周柏春”。
那时候条件差,播音间小得转不开身,没有现成的稿子,兄弟俩就“抓生活”编段子。比如《宁波音乐家》里那段笑翻人的宁波话唱歌,是姚慕双蹲在菜场听宁波阿婆聊天,一句句记下来的;《学英文》里那些洋泾浜英语的笑话,是周柏春看街坊小伙子学英文闹的洋相,攒了半个月才编出来的。他俩总说:“逗人笑不难,难的是让人家笑完觉得‘这说的就是我’。”
后来从电台走上舞台,演《满园春色》《路灯下的宝贝》,场场票都抢疯了——有抱着孙辈的爷爷奶奶,提前两小时就去剧场占座;有穿着工装的年轻人,下了班扒两口饭就往剧场跑。姚慕双站在台上,不用刻意做表情,光说一句上海闲话,观众就乐;周柏春更灵,搭档接话快得像搭积木,俩人一唱一和,台下笑声能掀了屋顶。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俩的感情——搭档60年,从没红过脸。早年姚慕双有胃病,排戏排到一半疼得冒冷汗,周柏春就悄悄把他的戏份往自己身上匀,还帮他把台词抄在小纸条上;后来周柏春年纪大了,记不住新段子,姚慕双每天陪他坐在院子里,把复杂的台词拆成“买菜砍价”“邻居聊天”的家常话。有人问他俩“就没吵过架?”姚慕双笑:“吵啊!为一句台词怎么说能更逗,能吵一下午,但吵完还是要一起排戏——我们俩,早就绑在一块儿了。”
合传里的“独家细节”:原来大师对艺术这么“轴”
写这本合传的唐燕能老爷子,都80岁了,为了把事儿写实在,他跑遍了上海的档案馆,找遍了姚周两家的老亲戚、以前剧团的同事,甚至翻出了兄弟俩压箱底的老物件——有泛黄的播音稿,上面密密麻麻改着台词;有排戏时用的道具清单,连“一把茶壶要擦到发亮”都写着;还有和徒弟们的合影,背后记着“1985年教‘双字辈’排《学英文》”。书里那些没外人知道的小事,看完才懂他俩为啥能成“泰斗”。
就说排《满园春色》那回,姚慕双要演饭店服务员。为了演得像,他真去饭店“打零工”——早上天不亮就去,跟着服务员拖地、摆碗碟,客人来了就站在旁边看,学人家怎么问“侬要点啥”,怎么推荐“今天的青菜新鲜”。有回饭店老板以为他是来应聘的,还跟他说“小伙子干活麻利,留下来吧”,姚慕双笑着摆手:“我是来学本事的!”就这么泡了半个月,上台演的时候,他擦桌子的手势、说话的腔调,跟真服务员没两样,台下观众立马拍巴掌。
周柏春对台词更“抠”。有次演新段子,里面有句“侬这人真逗”,他念了十几遍都觉得不对。晚上回家吃饭,拿着筷子还在琢磨,对着妻子念叨:“要是说成‘侬这个人呀,真逗’,是不是像弄堂里邻居聊天?”妻子被他逗乐:“你都快魔怔了!”结果第二天上台,他就改了这句,就多了个“呀”字,语气立马软和接地气,观众的笑声比以前响多了。
书里还写了他俩教徒弟的事儿。现在滑稽界的“双字辈”——像钱程这些名家,当年都跟着他俩学戏。钱程说,自己从80年代初进剧团,跟两位老师学了25年,“周柏春老师总跟我说,瞎逗乐的是‘滑稽’,笑完能让人想事儿的才是‘幽默’——这话我记到现在。”那时候徒弟们学戏,动作不到位,姚慕双不骂,就陪着一起练,直到对了为止;周柏春不教死规矩,总带着徒弟逛弄堂、菜场,说“段子在生活里,不在本子上”。
这哪是“合传”?明明是上海滑稽的“活历史”
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说:“这书不只是姚慕双、周柏春的故事,是滑稽戏一百年的缩影。”这话真没夸张——书里写的不只是兄弟俩的日子,更藏着上海滑稽戏的起落:从早年靠电台“出声”,到舞台演出的热闹,再到培养后辈传手艺,每一段都带着上海的烟火气。
就像唐燕能老爷子说的:“不管啥时候,人都需要笑声——笑能解愁,能暖心,还能让人看清事儿。”姚慕双、周柏春的戏,从来不是只让人傻笑——《路灯下的宝贝》里演普通人的难处,笑着笑着能想起自己的苦;《满园春色》里讲服务行业的认真,藏着“做事要尽心”的道理。他们的笑料里,有上海人的生活,有上海人的脾气,还有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说得好:“姚慕双、周柏春就像一本上海话的书,得慢慢读才懂其中的味道。”上海文广的喻荣军,更是把他俩当学沪语的老师——“我现在还常看他俩的老段子,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上海话说法”。现在好多年轻人不会说沪语,觉得滑稽戏“老派”,但只要看一段他俩的《学英文》,听几句地道的上海闲话,就会觉得“原来上海话这么有意思”。
更暖心的是,今年上海国际喜剧节还专门办了姚周纪念专场——到时候能听到他俩的经典录音,能看徒弟们演致敬的段子,就像两位老人又回到了舞台上。就像合传里写的,他俩虽然不在了,但那些笑声、那些对艺术的认真,早就在上海滑稽界扎了根。
这书,是给上海人的“童年礼物”
要是你是老上海,翻这本合传的时候,肯定会想起小时候——搬个小板凳守在收音机前,等姚慕双、周柏春说段子;跟着爸妈去剧场,看他俩在台上逗乐,笑得前仰后合。那些日子早过去了,但一看到书里的老照片、老故事,就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弄堂。
要是你是年轻人,读这本书能知道,原来老一辈艺术家是这么“较真”地做艺术——不是靠流量,不是靠炒作,就靠蹲菜场、逛弄堂,从生活里掏真东西;原来上海滑稽戏不只是“逗乐”,里面藏着这么多上海的故事、上海的温度。
姚慕双、周柏春用一辈子,把笑声留给了上海;现在这本合传,把他俩的故事留给了我们。就像首发式上一位老观众说的:“这书不是拿来摆着的,是用来记着的——记着这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记着上海滑稽戏的根。”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听过他俩的段子?有没有哪句台词、哪个片段,到现在想起来还会笑?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借着这本书,再回味回味那些满是笑声的日子~
来源:奇妙圆月x9d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