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之乱,是历史上最像“安史之乱”的一场叛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3:09 1

摘要:李璮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是山东王,不对,应该说他本来就是山东王,从父亲李全手里接过益都行省的那天起,这片土地就姓李,三十年了。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唐朝用8年平定安史之乱,元朝只用5个月就镇压了李璮。

但两场叛乱带来的后果,却惊人地相似。

一个改变了盛唐国运,一个终结了元朝的汉化之路。

——《壹》——

1262年2月的那个夜晚

李璮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是山东王,不对,应该说他本来就是山东王,从父亲李全手里接过益都行省的那天起,这片土地就姓李,三十年了。

但他想要的更多,蒙古人在打内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杀得天昏地暗,北方的精锐调走了,大都空虚了,机会来了,李璮做了一件事,他把作为人质的儿子李彦简从燕京偷了回来。

这个举动等于撕破脸,忽必烈一定知道了。

但没关系,他已经决定了,2月22日,李璮出兵,他先献了涟、海三城给南宋, 这是投名状,然后挥师北上,占据益都,直扑济南。

济南守将张宏只有不到千人,城破了。

李璮站在济南城头,他以为自己赌赢了,他错了。

姚枢对忽必烈说了三句话:"李璮有三个选择,上策是趁你北征,直捣燕京,占据居庸关。中策是联合南宋,打持久战。下策是攻济南,等其他军阀响应。"

忽必烈问:"他会选哪个?"姚枢断言:"下策。"

这个判断决定了李璮的命运,忽必烈立即派史天泽率十七路大军南下,李璮在济南等来的不是援军,而是包围,同样是叛乱,安禄山的准备更充分。

天宝十四年,11月9日,范阳城外点起火把。

十五万大军整装待发,安禄山站在城楼上,笑了,他的理由很充分,杀杨国忠,唐玄宗听到消息时,正在华清宫,他不信,安禄山?

那个会跳胡旋舞讨自己开心的胖子?怎么可能造反?

但安禄山已经打到洛阳了, 35天,从范阳到洛阳,守将封常清召集的六万临时拼凑的军队,根本挡不住,洛阳守将逃了,城破了。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贰》——

两个男人的共同点

安禄山和李璮,一个胡人,一个汉人,但做的事一模一样,第一,他们都掌握重兵,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十五万精兵。

李璮统治山东三十年,手握数万军队。

第二,他们都获得皇帝信任, 唐玄宗叫安禄山"阿䒁",儿子的意思,甚至让杨贵妃认安禄山当干儿子,忽必烈封李璮为江淮大都督,还赐白银三千锭。

第三,他们都选错了时机,安禄山起兵时,唐玄宗已经74岁。

朝廷腐败,但唐朝的底子还在,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名将还活着,李璮起兵时,忽必烈正值壮年,蒙古铁骑刚打完天下,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第四,他们都低估了对手,安禄山以为唐军已经完了。

结果郭子仪收复常山,李光弼守住太原,张巡死守睢阳十个月,硬生生拖住了叛军主力,李璮以为汉人世侯会响应,山东的严忠范、河南的张邦直、真定的史天泽。

这些人都是汉人军阀,应该一呼百应才对。

结果一个都没来,严忠范直接向忽必烈告密,张邦直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动,史天泽更绝,领兵来打他,为什么? 因为忽必烈给的够多。

官职、土地、赏赐,这些汉人军阀活得很好,没必要跟着李璮赌命。

安禄山也一样,他以为河北军民会支持他,结果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在常山、平原起兵抗击,百姓纷纷组织义军。

两场叛乱的逻辑完全相同,地方军阀挑战中央。

结果都一样,中央赢了,李璮死得很惨,济南被围四个月,粮食吃完了,士兵开始逃跑,城墙被蒙军挖开,李璮知道完了,他跳大明湖自杀。

水太浅,没死成,被拖上来,史天泽审他。

李璮说:"你写信叫我起兵的,为什么反过来打我?"史天泽大怒,命令砍掉李璮的手臂和双脚,挖出心肝,割肉,最后斩首,为什么杀得这么狠?

因为史天泽怕李璮说出真相。

很多汉人军阀跟李璮都有书信往来,史天泽自己说不定也有把柄,李璮死了,整个山东平定,用了五个月。

——《叁》——

那个被处死的人

王文统死了,他是李璮的岳父,也是忽必烈的宰相,中书平章政事,主持汉地政务,李璮起兵后,有人告发王文统跟李璮书信往来。

忽必烈下令彻查,查出来了,王文统跟李璮确实有秘密联系。

而且不只是普通的通信,是在谋划什么,忽必烈杀了王文统和他儿子,这个信号太明确了,忽必烈对汉人失去了信任。

连最信任的宰相都能背叛,还有谁可信?

回回人集团趁机进言:"回回人虽然有时偷国家钱财,但不敢造反。汉人不一样,读了书就敢反。"这句话改变了元朝的国策。

从此以后,汉人很难再坐到高位,色目人地位急剧上升。

阿合马专权二十年,卢世荣、桑哥相继上台,都是色目人,元朝的汉化进程彻底中断了, 忽必烈本来打算学唐太宗,用汉法治天下,李璮一闹,全完了。

四等人制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第三等,南人第四等,安史之乱也一样,叛乱前,唐朝对胡人极其宽容,皇帝可以娶胡人女子。

朝廷重用胡人将领,长安城里胡服、胡食、胡乐流行。

叛乱后,一切都变了,朝廷下令改掉所有带"安"字的地名, 虽然后来改回来了,但态度很明确,唐朝开始排斥胡人了。

两场叛乱,都成了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制度没有变,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得不册封安史余部为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幽州,河北三镇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独立。

世侯制度被改了, 李璮之乱后,忽必烈立即废除世袭制度。

益都军民分为二,董文炳领军,撒吉思领民,兵权和民政分离,这就是区别。

——《肆》——

757年的睢阳城

张巡还在守城,这是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一战,睢阳,今天的河南商丘,叛军围城,十个月,城里没粮了,先吃马,马吃完了吃鼠,鼠吃完了吃草根树皮。

这场守城战拖住了叛军十个月,给郭子仪争取了时间。

如果睢阳失守,江淮不保,唐朝可能就真的完了,李璮之乱没有这样的战场,因为根本没人响应他,五个月就结束了。

但从结果看,睢阳之战救了唐朝吗?

没有,唐朝还是衰落了,藩镇割据持续到唐末,李璮之乱被迅速镇压,保住了元朝吗?也没有, 元朝从此对汉人不信任,统治根基不稳,一百年后就灭亡了。

1262年7月, 李璮被处死,忽必烈做了三件事。

废除世侯世袭,兵民分治,收缴兵器,这三条政策,彻底改变了元朝的统治方式, 从松散的军阀联盟,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

听起来很好,但忽必烈同时还做了第四件事。

重用色目人,疏远汉人,从此以后,元朝的宰相基本都是色目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一个比一个贪,汉人不满, 但没办法。

755年,唐玄宗也做了类似的选择。

安禄山造反后,他不信任胡人了,这才是两场叛乱最相似的地方, 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带来的信任危机,763年, 安史之乱平定,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1262年。 李璮之乱平定,元朝的汉化进程终结。

两场叛乱,一个耗时8年,一个只用5个月,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都是统治者失去对某个群体信任的分水岭。

忽必烈赢了,他镇压了李璮,巩固了皇权。

但他也输了, 他失去了汉人的心,元朝的统治从此建立在刀尖上,唐玄宗输了,他丢了长安,死了杨贵妃,但他也赢了,唐朝挺过来了。

虽然再也回不到开元盛世,但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

如果安禄山不造反,唐朝会更好吗?如果李璮不起兵,元朝会汉化成功吗?没人知道,当叛乱发生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 再也回不去了。

这就是李璮之乱最像安史之乱的地方。

来源:渊林史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