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贵州六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地处北盘江中段的花江峡谷大桥跨山而立,于2025年9月28日迎来通车时刻。这座历时3年多建成的公路大桥,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也是垂直高度名副其实的
贵州西南部,花江大峡谷沸腾了。
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贵州六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地处北盘江中段的花江峡谷大桥跨山而立,于2025年9月28日迎来通车时刻。这座历时3年多建成的公路大桥,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也是垂直高度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高桥”。
花江峡谷大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领衔建造,是无数建设者智慧、心血与勇气的结晶。
这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的又一杰作,是贵州交通巨变的又一次历史荣光,是贵州激荡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音符。
亿万年的时光征途,雕刻出一条绵延80公里的“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这条国内最长的大峡谷,孕育了秀美的山水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故事。曾经,那些困于天堑的生存辛酸,已随着脱贫攻坚大决战的胜利,融进了大峡谷奔腾的历史。
地处北盘江中段的花江峡谷大桥跨山而立。胡应峰 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完成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使命后,贵州和全国一道,进入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阶段。“十四五”以来的这五年,贵州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超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通车,就是这些变化中的一个高光点。
千年流淌的北盘江,记录着贵州的成长基因,凝聚贵州智慧的花江峡谷大桥,也开始成为这条历史长河的闪亮刻度。
一
在贵州,有些路、有些桥,真是不一般。
150多公里的六安高速公路,串起贵州西南部六枝特区、关岭自治县、贞丰县和安龙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花江大峡谷这一天堑,“世界第一高桥”的意义就变得不寻常。
这是交通新地标——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平罗高速平塘大桥、镇胜高速坝陵河大桥、毕威高速赫章大桥等贵州高桥,都在一些领域立起了新地标、创造了新高度。如今,“横竖都是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成为贵州交通路网的一个新地标,成为中国基建实力的一个卓越缩影。
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目前世界第二高桥)
这是科技新地标——我国第一座跨海桥隧工程、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9月初刚刚通车的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为一体、全长10.03公里的江苏常泰长江大桥,都是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标杆。跨海、跨江,也要跨山,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是文旅新地标——六安高速链接起黄果树大瀑布雄奇壮丽、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一眼万年、兴义万峰林和马岭河峡谷的醉人景色,还有多姿多彩的布依族风情、茶马古道、屯堡古镇等人文景观。在这样的文旅资源体系中,花江峡谷大桥也以独特的人文气质,集聚起体育、研学、民宿等文旅业态,朝着文旅与生态融合共生的“桥旅3.0”时代迈进。
这是开放新地标——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是贵州醒目的开放战略标识。建好“世界第一高桥”等交通设施,才能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通道+产业”双向互进才有更多可能。
8月25日,正在进行静力荷载试验的花江峡谷大桥。
这是发展新地标——花江大峡谷两岸,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直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六安高速公路沿线,一些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项目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力,一些生态保护科研项目很好兼顾了民生。如今,高桥矗立、链接两岸,践行“两山论”的时代责任更加清晰。
这是奋斗新地标——与花江峡谷大桥相距不远的花江铁索桥,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岁月与艰苦斗争。90年前的革命征途,播撒了“翻身做主人”的奋斗火种。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遍布贵州的新老桥梁依山水互联,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的奋斗智慧和拼搏力量,稳步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
二
无路不成桥,桥的本来功能,是连接路。
从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到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桥,连通沟壑、跨越山水,成为贵州“打开山门”的一把把钥匙。目前,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20多万公里普通公路,蜿蜒在贵州山山水水间,其中公路桥梁有3万多座,合计总长度已超5400公里。
花江峡谷大桥景色。
地上,那些诱人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物产,地下,那些深厚的矿藏资源,都随着交通格局的不断优化,变成磅礴发展力量。上世纪9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毕节考察后撰文说:“在农业时代一直因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蕴藏着在进入工业时代过程中后来居上的巨大能量。”
如今,这种“后来居上的巨大能量”,通过纵横交错的公路网、铁路网和空中交通网,源源不断流淌着。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回顾贵州交通建设的一甲子,发展中的奋斗足音铿锵有力——1964年,实现县县通公路,2002年,实现乡乡通公路,2014年,实现市市通民航,2015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2025年底,兴义通高铁后,贵州实现市市通高铁。
作为一条贵州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六安高速为沿线区县架起了又一条对接沪昆高速、汕昆高速的快捷大道,优化了贵州中西部地区交通路网。花江峡谷大桥令人称道的一点,就是把峡谷两岸两县的行车时间从两个小时缩短至2分钟。
花江峡谷大桥景色。
这种时空距离的巨大改变,让贵州与云南、广西的相互交融,有了更立体、多元的通道选择,也极大优化了贵州向南开放、走向东南亚的交通路网。
“世界第一高桥”连通六安高速,为贵州西南地区更有效融入和对接黔中城市群以及黔中经济区创造了机遇和条件,这是贵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使然,也是贵州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责任使然。
三
奋进的贵州交通变革,带来不平凡历史机遇。
这种不平凡,源于贵州对接交通强国战略的发展自觉。贵州是我国首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目前,作为试点省份,贵州在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等领域的成效,已广泛惠及产业、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尤其在高桥科技领域,贵州桥梁科技工作者结合山区实际,推动桥梁科技创新和应用,成果丰硕,如花江峡谷大桥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正在建设中“世界第三高桥”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实现吊装全程数字化高精度控制,大幅降低高空作业风险。
花江峡谷大桥建设者。陈慧 摄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落实主战略主定位,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大开放视野,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大道,引导优势资源进入“贵州通道”、推动贵州要素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都是有力支撑。
桥旅融合,是贵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民宿餐饮、养生等桥下休闲,以及大桥与景区联动,桥旅融合充满浓厚的现代文体娱乐和历史人文气息,这些在贵州已经不是新鲜事儿。
花江峡谷大桥已为旅游项目的开展做好了充足准备,207米观光电梯、高空蹦极台、玻璃观景廊道、桥体两侧高悬步道等设施,与桥面形成立体游览环线,游客可多角度观赏世界最高桥的壮美、领略周边壮美风光。
花江峡谷大桥景色。
桥从头顶的天空飞过,这是一道神话般的风景。花江两岸崎岖的、令人“伤透脑筋”的盘山交通要道,而今成为桥旅融合的风景之路。
这种转变,也如奇迹一般,实实在在地变革了花江沿岸、高速路沿线许多百姓的生存状态。如今,世界第一高桥周围,民宿、农家乐开始遍地开花,许多返乡创业者在桥旅融合赛道上跃跃欲试,攒足了振兴家乡的实干劲头。
花江峡谷大桥,是“十四五”时期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是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给世界的一个精彩答案,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风采的具象表达。
正在建设中的峡谷地区世界第三高桥、世界最高双向六车道钢桁梁悬索桥——贵州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链接——
【世界高桥看贵州】
世界第一高桥
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跨达1420米、桥面至江面高差达625米
世界第二高桥
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全长1341.4米、主跨达720米、桥面至江面高差达565米
世界第三高桥
安盘高速天门特大桥(在建),全长1553米、主跨达820米、桥面至江面高差达560米
【花江峡谷大桥大事记】
2022年1月18日,大桥开工建设
2023年4月21日,安龙岸6号主塔顺利封顶。
2023年10月24日,六枝岸5号塔主墩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主塔全部封顶。
2024年7月30日,主缆架设全部完成。
2024年11月4日,钢桁梁首件吊装成功。
2025年1月17日,大桥合龙
2025年3月7日,大桥桥面贯通
2025年6月11日,猫道(世界最高猫道最高点距水面780米)拆除完成
2025年7月15日,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完成
2025年8月25日,大桥荷载试验顺利完成
2025年9月28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