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过时了?现在流行“摆烂式炫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1:50 1

摘要: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网络流行语的迭代速度堪比5G网速。当“凡尔赛文学”还在用“不经意”的抱怨炫耀优越感时,一种更直白、更反讽的表达方式——“摆烂式炫耀”,已悄然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从“月薪三千八,每天笑哈哈”到“工资刚够吃土,但我家猫住别墅”,年轻人正用自嘲

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网络流行语的迭代速度堪比5G网速。当“凡尔赛文学”还在用“不经意”的抱怨炫耀优越感时,一种更直白、更反讽的表达方式——“摆烂式炫耀”,已悄然成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从“月薪三千八,每天笑哈哈”到“工资刚够吃土,但我家猫住别墅”,年轻人正用自嘲与解构,重构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凡尔赛文学,这个源于微博网友小奶球对“低调炫富”现象的戏谑命名,曾以“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套路风靡网络。其典型句式如“老公送的Gucci包太丑,直男审美真土”,通过假装抱怨实现炫耀目的,配合奢侈品店定位、哭笑不得表情包,构建出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优越感。

然而,这种精心包装的炫耀方式正遭遇集体祛魅。研究显示,真正的高净值人群中仅12%会主动展示奢侈品,而中产阶级这一比例高达47%。当“凡学”沦为中产阶层的身份焦虑表演,其虚伪性便暴露无遗。正如网友吐槽:“凡尔赛的终极形态,是把自己活成朋友圈的连续剧,但关掉手机后,现实依然是一地鸡毛。”

与凡尔赛的“含蓄”形成鲜明对比,摆烂式炫耀以“直白示弱、刻意放大消极”为特征,通过自嘲消解压力,用荒诞对抗现实。其典型表达包括:

经济摆烂:“工资三千八,但我家猫吃进口粮”职场摆烂:“每天只睡4小时?不,我躺平看老板表演”生活摆烂:“租房虽小,但够我摆烂到退休”

这种表达方式的流行,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三大心理机制:

1. 反抗内卷的黑色幽默
当“996”“007”成为职场潜规则,年轻人用“摆烂”消解成功学的压迫感。例如,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在朋友圈发文:“拒绝KPI,从今天开始我的工位只种多肉”,配图是荒废的键盘和蓬勃的绿植。这种看似消极的宣言,实则是对“效率至上”逻辑的隐性反抗。

2. 代际冲突的缓冲带
老一辈“吃苦奋斗”的叙事与新生代“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根本矛盾。摆烂式炫耀成为年轻人拒绝被规训的武器。一位26岁的自由职业者表示:“当亲戚催婚时,我说‘结婚太贵,我选择和猫孤独终老’,这种摆烂式回应既保留了体面,又划清了边界。”

3. 社交媒体的情绪出口
在算法推送的焦虑轰炸下,摆烂式炫耀成为年轻人的“心理降压阀”。小红书上“摆烂穿搭”“摆烂食谱”等话题浏览量破亿,年轻人通过分享“邋遢但快乐”的生活碎片,构建起抵抗完美人设的避风港。

摆烂式炫耀的流行,本质是青年群体对传统成功学的解构与重构。当“年薪百万”“豪车豪宅”不再能引发羡慕,年轻人开始用以下方式重新定义幸福:

1. 价值坐标的转移
从“物质积累”转向“体验优先”。一位辞职环游中国的90后博主写道:“以前觉得开豪车是成功,现在发现能随时看日出才是奢侈。”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工作-消费”循环的反思。

2.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豆瓣“逆社会时钟”小组中,7万名成员分享着“30岁读研”“40岁学画画”的非典型人生。组长表示:“摆烂不是放弃,而是拒绝被年龄、职业、收入等标签绑架。”

3. 幽默作为生存策略
在高压社会中,幽默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防护服”。B站UP主“摆烂小王”通过拍摄“摆烂式做饭”视频走红,其招牌菜“泡面加蛋,烦恼滚蛋”收获百万播放。他坦言:“用搞笑掩盖焦虑,总比直接崩溃好。”

经济压力: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20倍,年轻人“努力也无用”的认知加剧。职场困境:“35岁淘汰”潜规则、资本垄断创新,导致“越努力越下沉”的恶性循环。教育错配:应试教育将成功狭隘定义为分数学历,与现实需求脱节。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警告:“当年轻人集体摆烂,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失效的预警信号。”

企业层面:推行“强制断电”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援助计划。教育层面:构建职业教育与兴趣培养并重的评价体系。政策层面:通过房产税调控、反垄断立法打破资源垄断。

而对个体而言,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摆烂的超越。正如一位网友的感悟:“我可以偶尔摆烂,但不会永远躺平。因为我知道,自嘲是解药,但自救才是出路。”

当“凡尔赛文学”的滤镜被摔碎,“摆烂式炫耀”的荒诞终将褪色。下一代年轻人,或许会在自嘲与自洽的平衡中,找到更从容的生存方式——不是用奢侈品证明价值,也不是用摆烂逃避现实,而是用真实的成长定义人生。

来源:小锌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