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碑非基督教聂派碑(入华耶稣会士之臆说),而是波斯经教/景教/即波斯教,拜火教碑。
【何新西亚史地新考】
波斯王、唐右将军阿罗憾墓志铭及译文
阿罗憾墓志铭拓片
按:阿罗憾,即阿罗汉。
此碑非基督教聂派碑(入华耶稣会士之臆说),而是波斯经教/景教/即波斯教,拜火教碑。
【墓志铭原文】
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
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
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
又充拂菻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菻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
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焉。
此则永题麟阁,其于识终,方画云台,没而须录。
以景云元年四月一日,暴憎过隙,春秋九十有五,终于东都之私第也。
风悲垄首,日惨云端,声哀乌集,泪(落)松干。
恨泉扃之寂寂,嗟去路之长叹,呜呼哀哉!
以其年月日,有子俱罗等,号天罔极,叩地无从。
警雷绕坟,衔泪(刊)石。四序增慕,无辍于春秋。
二礼克修,不忘于生死。卜君宅屯,葬于建春门外,造丘安之,礼也。
【译文】
大唐已故原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主丘之碑铭
先生名讳阿罗憾,族望出身于波斯国。
显庆年中,天皇大帝唐高宗因其功绩卓著,名声遍传(西域),派出使节,宣召来到中国,授予北门(右)领使, 作为侍卫效力。
又担任出使罗马国及西域诸番邦的招慰大使,并在罗马西部的边界立碑为纪。石碑高耸至今。
传播景教教义,为边疆各族所归心。边疆各国清平,平安无事。难道不正是由于将军善于引导,其功劳大焉。
又为大圣皇后武则天召集诸番邦首领,建造天枢石柱,以及各军所立功劳,不是一下能说完的。
这些功劳会永远记在麒麟阁,永远被认识,画图在云台,即使死去也须记录。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4月1日,痛恨时间太快,在世享年95岁,去世于洛阳私宅第中。
风为之悲戚在田垄,太阳失色于云端,声音悲哀乌鸦聚集,眼泪洒落在松柏枝干。
可恨黄泉之路孤单寂寞,归去之路漫长无边。呜呼悲哀啊!
此年月日,儿子俱罗等亲人,呼号苍天无数次,跪拜大地无所依从。
雷声滚滚环绕坟前,含着泪水刊刻此碑。四季来此纪念,缅怀无尽春秋。
生死之礼俱遵守,不会因生死而相忘。 选择此墓地,安葬在建春门外,建造坟丘以为纪。
敬礼!
【关于阿罗憾墓志的说明】
《阿罗憾墓志》写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石碑于清末出土于河南洛阳,后流入日本,现存于东京上野日本国立博物馆。铭文最初发表于清端方收录古碑文集《陶斋藏石记》(1909)之中。
阿罗憾为波斯君王。唐高宗遣使召来,授予唐朝羽林军将军职位。 又派他作为唐朝特使出使西亚诸蕃国,寻求结盟,建立功业。
唐朝授任他担任拂林(东罗马)国招慰大使,在拂林(东罗马)边界建立盟碑。
归国后,阿罗憾又号召在华诸蕃商人,为武则天营建天枢纪功柱。
武则天景云元年( 710年)阿罗憾逝世,葬于洛阳建春门外波斯墓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