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政策端看,2025年5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流程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释放了明确支持信号。文件提出,将“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同时为罕见病、恶性肿瘤领域创新药开通“优先审评+
最近市场常提“创新药行情要来了”,但这并非单纯情绪炒作,政策调整、行业数据突破与资金流向变化,三股力量凑在一起,才让板块有了实际支撑,绝非空穴来风。
从政策端看,2025年5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流程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释放了明确支持信号。文件提出,将“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同时为罕见病、恶性肿瘤领域创新药开通“优先审评+附条件批准”双通路。这一调整直接缩短了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企业研发回报周期加快,自然会提升投入意愿,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
行业数据层面同样有亮点。2025年一季度,国内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7%,3家头部企业单季度投入均突破10亿元,研发力度持续加大。更值得关注的是“出海”成果:一季度共有7款国产创新药获得海外上市许可,较去年同期增加4款,例如某企业的PD-1抑制剂成功拿下欧盟市场准入资格,标志着国产创新药已具备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能力,市场空间不再局限于国内。
资金面动向也印证了板块热度。截至2025年5月20日,近一周北向资金净买入创新药板块超25亿元,创新药主题ETF规模环比增长9%。机构调研数据显示,4月以来已有12家创新药企业接待超百家机构调研,焦点集中在新药研发进展与海外授权合作情况,专业资金的持续涌入,进一步夯实了板块关注度。
机会在哪?别乱布局,聚焦这三大核心方向
1. 临近上市的新药企业:政策红利下的“抢跑者”
创新药行业的核心逻辑是“产品商业化落地”,尤其是已进入临床后期、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的新药项目,在审评政策提速背景下,将成为最先受益的群体。
例如某企业研发的三代EGFR抑制剂(针对非小细胞肺癌),2025年3月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按新审评政策,该药物大概率符合“优先审评”条件,预计2025年四季度即可获批上市。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药上市后能快速转化为销售收入,业绩增长有明确预期,无需长期等待研发结果,确定性较强。
罕见病药物领域企业同样值得关注。当前政策对罕见病药扶持力度显著,附条件批准政策可使药物上市时间提前1-2年。以某公司研发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治疗药物为例,目前处于Ⅱ期临床阶段,若能满足“突破性治疗”认定标准,预计2026年有望上市。由于罕见病药患者群体特殊,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定价空间稳定,上市后盈利能力有保障。
2. 海外商业化突破的企业:打开增长第二曲线
以往国产创新药“出海”多停留在临床试验合作阶段,如今已有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与商业化的实质性突破,欧美主流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极。
2025年4月,某企业的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通过美国FDA优先审评,获批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成为国内第二款在美国上市的ADC药物。该药物在海外定价约每疗程1.2万美元,结合美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规模测算,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亿美元。对企业而言,海外市场不仅能带来稳定现金流,还能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相比单一国内市场,增长潜力更可观。
此外,“海外授权(License-out)”模式也成部分企业的重要选择。2025年一季度,某生物药企将一款在研TLR7激动剂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欧洲某药企,一次性获得2.3亿欧元预付款,后续还可根据研发与销售进展获得最高15亿欧元里程碑付款。这种模式无需企业自建海外销售团队,就能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变现,风险低且见效快,特别适合研发能力强但海外运营经验不足的企业。
3. 产业链上游“卖水人”:分享行业增长红利的稳定选择
创新药研发热潮不仅利好药企,产业链上游的研发服务、生产配套企业也迎来发展机遇。这些企业被称为行业“卖水人”,无需承担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只要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业绩就能稳定提升。
以临床前CRO(合同研究组织)企业为例,2025年一季度行业订单量同比增长22%。随着药企研发进度加快,大量实验数据采集、动物实验等工作需外包完成,CRO企业需求随之增加。某头部CRO企业海外订单占比已超40%,主要服务欧美药企创新药研发项目,收入来源多元,受单一市场波动影响小,稳定性较强。
药用辅料与包材领域也呈增长态势。当前创新药(尤其是生物药)对辅料专业性要求提升,例如生物药所需的特殊缓冲剂、稳定剂,以往主要依赖进口,如今国内企业逐步实现技术替代。某企业生产的生物药专用辅料,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35%,已成功进入辉瑞、罗氏等国际药企供应链体系。这类企业依托创新药研发与生产需求增长,行业景气度与业绩增长关联性强,属于稳健型方向。
关键认知:看待创新药,长期逻辑比短期涨跌更重要
创新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实力与产品独特性,并非短期概念炒作。政策提速确实能推动行业整体景气度提升,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分享红利,那些研发管线以“跟随性药物”为主、缺乏独家品种的企业,即便行业热度上升,也难实现持续增长;而具备核心技术、新药能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如难治性癌症、罕见病)的企业,无论短期市场波动如何,长期发展潜力依然明确。
你认为这波创新药行情中,是有成熟商业化产品的头部企业更具优势,还是拥有潜力新药的中小型药企机会更大?或者你更看好产业链上游的“卖水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优雅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