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哲学与趋势洞察:从功能与美学平衡、人种工效学差异、可持续设计三方面探讨设计底层逻辑,使用感性工学方法量化用户需求。
目录
设计哲学与趋势洞察:从功能与美学平衡、人种工效学差异、可持续设计三方面探讨设计底层逻辑,使用感性工学方法量化用户需求。
系统化设计流程:分步骤介绍设计研究、概念生成、CMF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原型测试等全过程,包含3D打印定制等新技术应用。
创新技术驱动范式革新:分析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无螺丝结构、DLP/SLS打印等技术如何重构设计可能性,对比不同打印工艺特性。
设计验证与商业化:说明人机适配测试、虚拟试戴仿真、小批量生产验证等方法,提供设计评估的量化指标表格。
一副成功的眼镜设计,是美学表达、结构创新与人因工程的完美融合,在方寸之间平衡用户感性需求与工程技术可行性。
作为专业眼镜设计师,我们不仅是在创造视觉辅助工具,更是在设计:
一种面部佩戴的艺术品,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解决方案,
一种个性化表达的载体。
本文从工业设计视角出发,结合感性工学、参数化设计、人机交互原理与3D打印技术,系统梳理当代眼镜设计的方法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通过解析前沿案例与技术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一套从概念到量产的设计指南,帮助设计师在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交汇处找到创新突破口,打造兼具市场竞争力与用户价值的眼镜产品。
1 设计哲学与趋势洞察:眼镜设计的底层逻辑
当代眼镜设计已从单纯的功能性产品演变为融合医疗、时尚、科技与个性化表达的复合载体。
专业设计师必须把握三大核心设计哲学,才能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艺术:
眼镜作为医疗器具的本质要求其必须满足视力矫正的精准需求,而作为面部核心配饰又需承载美学表达功能。优秀设计需在光学性能与造型表现间找到黄金平衡点。
人种工效学的差异洞察:
东西方人群的面部骨骼结构差异对眼镜设计提出了本质性挑战。
亚洲人普遍具有鼻梁较低、颧骨较高、脸型较宽的特征,这要求在鼻托设计(增高鼻托)、镜腿弧度(加大弯曲度)和镜框比例(适当增加宽度)上进行针对性创新。
可持续设计的系统实践:
快时尚对眼镜行业的侵蚀导致资源浪费与产品同质化。
3D打印技术正在推动 “慢时尚”模式的兴起——仅在需求产生时才进行生产,避免库存浪费,并支持部件级更换维修。
Liq Eyewear通过数字化制造使眼镜重量减轻50%,同时实现按需生产,而西安交大的无螺丝模块化设计则通过榫卯结构实现部件可替换,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感性工学的科学应用成为连接用户情感需求与设计要素的核心方法论。
通过系统收集用户对眼镜造型的感性意象词汇(如“典雅的”、“前卫的”),运用因子分析法降维处理,可提取出核心风格维度:
感性工学研究表明,30款代表性眼镜样本通过聚类分析可归纳为三大风格集群:
商务休闲风(矩形/椭圆形镜框,规则造型)
时尚个性风(不规则几何/仿生形态)
文艺复古风(圆形为主,造型单一)
这一科学分析为设计师提供了风格化设计的量化依据,使主观审美判断转化为可控制的设计变量。
2 系统化设计流程:从概念到量产的专业路径
眼镜设计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创新过程,需要平衡艺术表达、工程约束与商业可行性。
以下为经过行业验证的七阶段设计流程,每个阶段都包含专业设计师的核心工作方法与工具:
2.1 设计研究与策略定义
用户洞察三维度:
结合定量问卷(李克特量表评估感性意象)与深度访谈(探索佩戴痛点),辅以人种志观察(记录实际使用场景)。
特别注意不同脸型人群的压力分布痛点——亚洲人鼻托区域压力敏感度高于欧美人种。
竞品技术拆解:
购买竞品进行物理拆解(结构分析、材质检测)与佩戴实验(压力测试、舒适度评估)。
德国Lindberg的钛丝镜架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将铰链零件从传统12个减少至1个的创新突破。
设计策略输出:
制定包含风格定位(基于感性工学矩阵)、技术路线(传统工艺/3D打印选择)、成本框架(材料BOM表)的设计指南,指导后续创意发散。
2.2 概念生成与形态探索
手绘草图阶段:
快速表达创意概念,重点关注:
比例节奏(镜框与镜腿的视觉平衡)、
正负形关系(镂空部分的美学表达)、
轮廓特征线(决定风格倾向的关键线条)。
即使手绘功底较弱的设计师,也可通过关键剖面图配合文字说明表达创意。
参数化建模:
使用Rhino+Grasshopper或ThinkDesign的GSM变形技术(Global Shape Modeling),实现基于面部扫描数据的自动适配建模。
TD Styling的混合建模技术特别适合眼镜这类复杂曲面产品,可在实体与曲面间自由切换设计逻辑。
CMF策略预研:
在概念阶段即考虑色彩(Color)、材料(Material)、工艺(Finishing)的集成方案。如:
金属框架:采用IP电镀(离子镀膜)提升耐磨性
醋酸纤维:开发三明治结构板材实现色彩渐变
3D打印:使用Spectra+树脂实现半透明效果
2.3 工程化开发与结构设计
压力分布:有限元分析(FEA)优化镜腿弹性和夹持力
无螺丝结构创新:
西安交大团队开发的钛合金榫卯结构是典范——通过镜圈部分螺旋缠绕结构替代传统焊接,镜腿连接采用弹性卡扣式铰链,零件数量减少70%,同时实现模块化更换(用户可自行替换损坏部件)。
轻量化工程:
材料选择:β钛合金(密度4.5g/cm³)优于传统铜合金(8.5g/cm³)
拓扑优化:3D打印镜腿的中空晶格结构(减重40%保持强度)
薄壁技术:注塑镜框壁厚控制在0.8-1.2mm(需强化应力集中区)
2.4 原型制作与验证迭代
快速原型阶段:使用光固化(SLA/DLP) 制作高精度外观原型,验证造型语言与比例关系。德国GENERA公司的DLP技术配合Spectra+树脂,可打印出透明度达90%、表面粗糙度Ra
功能原型阶段: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尼龙粉末(如PA12)制造可佩戴原型。材料Precimid1172Pro经化学蒸汽平滑处理后,镜架重量仅5-8克,接近量产产品性能。
人机验证四维度:
静态适配:三维扫描评估镜架-面部间隙(理想≤1.5mm)
动态舒适:模拟头部运动时位移量(标准:点头
压力测试:压力传感膜记录鼻托/耳后压力分布(目标
持久体验:连续佩戴72小时跟踪皮肤压痕变化
2.5 CMF深度开发
CMF是赋予产品情感价值与品牌识别度的关键维度,需建立系统化开发流程:
色彩策略:基于流行色研究(如潘通年度色)与品牌DNA定义色彩体系。3D打印眼镜采用浸染工艺实现渐变效果,而传统醋酸纤维框架则通过多层压制创造独特纹理。
材料创新:前沿材料应用正颠覆传统眼镜设计:
生物基材料:蓖麻油提取物制成环保尼龙
智能变色材料:光致变色粒子嵌入树脂
超弹性合金:钛镍记忆合金镜腿(自动适应头型)
表面处理:针对不同材质开发专属处理工艺:
金属:微弧氧化(MAO)生成陶瓷层提升硬度
塑料:纳米涂层抗刮擦(铅笔硬度≥3H)
3D打印件:磁流体抛光处理复杂内腔
2.6 数字化量产实现
传统工艺路线:模具开发(锌合金压铸模/注塑模)→ 零件生产(镜框/镜腿独立加工)→ 焊接装配(鼻梁连接)→ 表面处理(电镀/喷漆)。典型周期12-16周,起订量>500副。
3D打印量产:采用分布式制造模式:
云端生产:设计师上传设计文件至云工厂(如Materialise)
本地打印:配镜店使用GENERA G1/F1系统现场列印(RFID材料盒自动识别参数)
自动化后处理:机械臂抛光+超声波清洗
混合工艺:结合传统与增材制造优势:
3D打印复杂部件(如个性化鼻托)
批量生产标准件(如铰链螺丝)
模块化组装提升定制效率
2.7 设计验证与设计迭代闭环
量产不是设计的终点,而是用户价值验证的起点。建立四维反馈系统:
用户追踪:APP扫描二维码反馈佩戴体验(舒适度/易滑落频率)
售后分析:维修点记录常见故障点(铰断裂/镀层脱落)
社交媒体:爬取用户评价关键词云(“压鼻梁”/“时尚感”)
版本管理:基于反馈优化下一代设计(鼻托角度调整5°)
3 创新技术驱动下的设计范式革新
技术进步正重构眼镜设计的可能性边界,设计师需掌握三项颠覆性技术,才能引领行业创新:
3.1 参数化定制设计系统
Yuniku视觉中心代表了眼镜定制的最高水平——整合三维扫描(获取面部2000+特征点)、视觉需求分析(屈光度/瞳距)、智能算法生成三大模块:
3D扫描建立面部数字孪生(精度0.1mm)
软件计算最佳镜片位置(前倾角/顶点距离)
参数化引擎生成个性化镜架(贴合度提升70%)
该系统已获得2016年Silmo光学眼镜展设备类别Silmo d'Or奖提名,证明了其行业突破性价值。
3.2 3D打印工艺革命
增材制造技术正从原型制作转向终端产品生产,两大技术路线各具优势:
GENERA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其数字化醋酸酯技术——通过DLP打印实现与传统醋酸纤维媲美的透明度与色彩表现,同时保留3D打印的定制优势。其G1/F1系统配备的RFID智能料盒可自动识别材料并优化打印参数,使门店级生产成为可能。
3.3 无工具装配结构
西安交大团队开发的X-Round眼镜展示了无螺丝结构的极致创新:
旋合缠绕式鼻梁:两根钛合金丝材通过螺旋结构互锁,取消传统焊接
弹性铰链系统:镜腿与镜框通过榫卯卡扣连接,支持10万次开合测试
模块化接口:镜片槽设计滑入式卡槽,更换镜片无需加热
该设计获得2024年红点概念设计奖,不仅简化装配流程,更创造独特的极简美学语言。
4 设计验证与商业化策略
优秀的眼镜设计必须通过严苛的验证才能走向市场,设计师需建立三级验证体系:
4.1 人机适配性验证
虚拟试戴系统:AR技术实现实时佩戴模拟(可调整鼻托高度/镜腿弯曲度)
压力分布云图:压力感应薄膜生成接触点热力图(优化鼻托面积)
运动追踪测试:高速摄像头记录跑步/点头时的位移量
4.2 技术合规性测试
光学性能:焦度计验证镜片安装后光学中心偏差(国标≤0.5D)
耐久性:铰链疲劳测试机(开合5万次后变形量
材料安全:皮肤接触测试(ISO 10993生物相容性认证)
环境适应:-20℃~60℃温变测试镜架抗脆化能力
4.3 商业化落地策略
定价策略:3D打印定制眼镜的合理溢价区间(传统眼镜2-3倍)
供应链优化:分布式制造网络(中心工厂处理金属件,门店打印树脂部件)
可持续服务:提供部件更换计划(镜腿单独销售),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5 眼镜设计方法论的未来发展与总结
眼镜设计正经历从标准化量产到个性化定制、从机械装配到无工具整合、从静态佩戴到智能交互的范式转变。作为专业设计师,我们需在三个维度持续进化:
人机工程学:基于头型数据库的参数化设计(亚洲/欧洲/非洲差异化)
材料科学:生物基材料与智能响应材料应用
光学工程:镜片-镜架一体化优化(自由曲面镜片匹配)
数字技术:AI辅助生成设计(输入风格关键词输出模型)
技术伦理思考当3D打印实现“任何设计皆可生产”,设计师更需坚守伦理底线:
隐私保护:面部扫描数据脱敏处理(GDPR合规)
可持续性:采用可降解材料(如蓖麻油基尼龙)
包容性设计:低收入群体可承担的定制方案(
设计哲学升华最好的眼镜是“消失的眼镜”——用户忘记其存在却畅享清晰视界:
舒适哲学:西安交大钛合金眼镜(10g超轻)实现“无感佩戴”
减法美学:Lindberg的无框设计展现“少即是多”
情感联结:复古镜框承载个人记忆与身份认同
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设计师应如Liq Eyewear创始人Josep所言:“3D打印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性化设计的桥梁”。
回归用户本质需求——看得清晰、戴得舒适、表达自我——才是眼镜设计的永恒方法论。
通过融合感性工学与数字制造,平衡创新突破与务实工程,我们正在见证眼镜设计黄金时代的到来。
那些曾被忽视的个体差异,正通过设计师的巧思与技术赋能,转化为独一无二的佩戴体验。这不仅是设计的胜利,更是对人性的深层关照。
来源:X十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