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 诗意满崆峒——“问道崆峒·诗润平凉”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甘肃站平凉专场活动侧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0:23 1

摘要:这是一场以千年文脉为魂、诗韵山河为媒的文化雅集,既承续着“道源圣地”的精神脉络,又激荡着“诗意原乡”的浪漫情怀。作为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的道源圣地,平凉曾入诗仙李白的笔端,留下“世传崆峒勇”的豪迈;从《诗经》里传唱的平凉歌谣,到丝路驿道遗落的诗词清韵,风雅文脉早

经典永流传 诗意满崆峒

——“问道崆峒·诗润平凉”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甘肃站平凉专场活动侧记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秋光漫染崆峒,层峦叠翠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悄然启幕。

9月27日上午,“问道崆峒·诗润平凉”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甘肃站平凉专场,在崆峒山中台广场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以千年文脉为魂、诗韵山河为媒的文化雅集,既承续着“道源圣地”的精神脉络,又激荡着“诗意原乡”的浪漫情怀。作为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的道源圣地,平凉曾入诗仙李白的笔端,留下“世传崆峒勇”的豪迈;从《诗经》里传唱的平凉歌谣,到丝路驿道遗落的诗词清韵,风雅文脉早已深深熔铸进这片土地。

这更是一次以创新表达激活经典的生动实践,情景演绎勾勒千年画卷,跨界融合碰撞时代新声,让中华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当古老的文字与现代演绎相遇,当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交织,文化传承便有了更鲜活的答案。

文脉为魂,激活千年诗意基因

活动在气势恢宏的非遗节目《崆峒武术》中拉开帷幕,气吞山河的拳法与尽展崆峒武学的刚猛血性;继而刀枪剑戟次第登场,“九节鞭”缠如银龙绞柱,“流星锤”旋若流星坠地,“乾坤圈”抛似明月破云。这些传承千年的奇兵利器,藏着金戈铁马的历史记忆,瞬间将观众带入“西出长安第一城”的历史纵深。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平凉历来是武将镇守的军事重镇,亦是文人雅士寄情题咏的精神原乡。从李白《赠张相镐》的雄奇放达,到杜甫《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的沉郁顿挫;从夏元鼎《访道》的仙逸出尘,到赵时春《崆峒述怀》的苍茫怀古;从李商隐《瑶池》的怅惘情思,再到谭嗣同《崆峒》的激越壮怀……一篇篇经典诗作在吟诵者的演绎下穿越时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雄浑气象与英雄襟怀。

“北纬35度,东经105度,这是平凉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经纬。”主持人的深情话语,将观众的思绪引向更深邃的历史长河。舞台中央,武者舒展如松、气韵贯通的肢体正铺陈开一幅苍茫画卷,那是对“问道崆峒”远古场景的诗意诠释。武术《道》以延展若流云的招式,将文化意象熔铸于方寸舞台,让人们知道,原来“道”的深邃,可凝眸共赏,可身心同感,也可执扇同舞。光影流转间,一袭素衣舞者用舞蹈展开了一幅墨韵氤氲的精神长卷。《醉墨淋漓》展现了“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孜孜求索的医道精神。史载,这位“世界针灸医学鼻祖”隐居崆峒山3年,遍阅前人医典,在自身百穴试针、九死未悔的探索中,终成《针灸甲乙经》。舞台上,舞者时而俯身若寻经探穴,指节轻叩似触脉辨气;时而用舞姿“展卷挥毫”,衣袂翻卷如墨浪奔涌,那是对医道的虔诚,更是对文化的朝圣。

情景诵读《崆峒行》则以激昂的旋律再现了林则徐戍边卫国的赤子之心,“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在抑扬顿挫间奔涌。当甘肃省著名朗诵艺术家张宇以低沉浑厚的嗓音诵读《雪落崆峒》时,漫天飞舞的雪花影像与空灵的吟诵交织,将现场氛围推向诗意的高潮。

以文化城,在经典传承中激活精神根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古世仓在《我们为什么阅读经典》的主旨演讲中,将活动推向思想深处:“当我们所处的巨变的时代,我们站在‘问道’的起点,开启一场关乎精神的‘问道’之旅。人工智能时代,当人们被‘先于本质的现象’所笼罩,陷入信息投喂构建的认知茧房,导致认知窄化甚至思想停滞时,如何重建人的主体性充盈?我们要在两个文明形态的巅峰和高峰的中华经典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根脉……”唯有扎根中华经典,方能接续创造的火种,而这场活动本身,何尝不是平凉“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生动证明?

牛庆国《字纸》与蒋雨含《闪电点亮每一盏街灯》的原创诗歌联诵,以当代视角激活传统文脉,生动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值得关注的是互动环节,两位创作者与观众分享创作感悟时,牛庆国、蒋雨含感慨道:“历代诗人在平凉留下壮美的诗篇,我们要守住这份文化根脉。”这句质朴的表达,引发在场文化工作者强烈共鸣,更道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坚守文化根脉的共同追求。

舞台场景转换间,诗歌《梯田上》以深情浸润心田,舞蹈《泾河人》似泾水潺潺翩若惊鸿,歌曲《十对花》《连三月》和舞蹈《飞奔吧,崆峒》,似山花烂漫、欢快明媚,原创歌曲《我在崆峒等你》如清风轻拂轻快悠扬……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朗诵、歌曲、舞蹈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新时代平凉的壮美画卷。谁能想到,这片曾沟壑纵横、广种薄收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陇东粮仓”。百万亩梯田在千沟万壑间铺展出生机,镌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史诗。正如这余韵仍回荡在山间的诗句:“此刻,崆峒山的风,裹着当年的夯歌吹过来/高原的阳光,拽着洋芋花香砸过来/我顺着梯田一路向上,走入云端/双手高高举过头顶/捧起平凉儿女虔诚的心/朝拜我的祖先,用血汗与生死塑造了族群图腾/朝拜我的父辈们,用坚韧与信仰/托起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创新为翼,架起“诗与远方”桥梁

经典如何走近当代?平凉给出了“融合”的答案。活动现场,非遗武术与诗词吟诵同台,情景诵读与多媒体影像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表达。舞台大屏上,崆峒山层峦叠翠的风光,将“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文旅名片传递给线上线下的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央广网自2023年发起“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以来,已在全国掀起传统文化传播热潮,累计吸引40万诵读爱好者参与,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事。今年4月22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全国启动仪式在河北高碑店启幕。此前,甘肃首站已在金昌成功举办,平凉站作为系列活动重要节点接续登场,层层递进的传播势能持续释放。

本次活动构建了强大的传播矩阵。央广网客户端、抖音号、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甘肃省文旅厅“微游甘肃”视频号强势助阵,更联动平凉市县区融媒体中心及省内40余家市县融媒共同发力。这场跨越空间的“文化雅集”,通过“中央、省、市”三级媒体联动,让平凉的文化魅力穿透屏幕、直抵全国观众心间。

数据印证传播实效。直播期间,,“平凉”“崆峒”“经典诵读”等关键词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网友热情留言:“被平凉的诗词底蕴深深震撼,希望去平凉走一走、看一看!”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创新模式,不仅扩大了活动声量,更让平凉的文旅资源通过经典诵读“破圈”出彩。

活动外,平凉紧扣双节消费需求,同步推出“经典诵读、文旅线路”特色套餐,将诵读活动与崆峒山、大云寺等核心景区深度联动,设计“跟着诗词游崆峒”等主题路线。游客既能登高望远感受“陇东粮仓”的秋日胜景,又能在诵读声里触摸“道源圣地”的千年文脉,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深度交融。

崆峒巍巍,见证着文明的传承;泾水汤汤,流淌着诗韵的绵长。这场以诗会友、以文化心的盛会,将成为新的起点,让经典从典籍里走出来,融入更多人的日常,汇聚成我们共同的感动、美好与喜悦。

图片来源:市摄影家协会 陈晓敏

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