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 2025 | ESC 指南更新+临床研究实证!解锁心血管全疾病链防治新思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20:20 1

摘要: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与长期管理,仍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难点。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2025)于“长安古都”西安如期召开。其中,“心血管全疾病链管理专题会”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与长期管理,仍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难点。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2025)于“长安古都”西安如期召开。其中,“心血管全疾病链管理专题会”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人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佘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会议围绕“动脉粥样硬化筛查评估”“ESC血脂指南更新解读”“冠心病规范化治疗”“心衰住院早期管理”四大核心议题设置专场报告,并配套专家讨论环节,旨在为全国心血管领域医务工作者搭建知识更新、经验共享的交流桥梁,推动心血管疾病全链条防治水平提升。图:大会主席马长生教授致辞图:大会主席于波教授致辞图:袁祖贻教授图:侯旭敏教授图:佘强教授

浅析中国动粥负担,求索斑块筛查评估

会议伊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从疾病认知、负担现状、防治策略三方面深入剖析,解读中国动脉粥样负担,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ACAD)防治提供关键方向指引。图:梁春教授梁春教授首先指出,2025年3月《柳叶刀》委员会已提出重要诊疗理念革新,呼吁将“冠状动脉疾病”更名为“ACAD”,将关注焦点从“晚期缺血治疗”转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预防”[1]。因为从全球数据看,2025年ACAD仍将是全球首要死因,年致死1050万人。而中国ACAD负担同样严峻:我国心血管病(CVD)患病人数已达3.3亿,2021年农村、城市居民死因中CVD占比分别为48.98%、47.35%。中老年人群中96%存在单个血管斑块,83%有多血管斑块,40%存在≥50%动脉狭窄,全国超1/5人群有颈动脉斑块[2],≥50岁、男性、“三高”人群风险更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进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贯穿生命多阶段:起始阶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沉积损伤内皮,进展阶段炎症加剧、泡沫细胞增多且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脂质核心,并发症阶段炎症进一步升级致纤维帽变薄、脂质核心增大,斑块破裂后终引发血栓。研究显示,薄纤维帽可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增至3.19倍,大脂质核心负荷使风险增至2.00倍,最小管腔面积狭窄使风险增至2.26倍[3]。基于此,在防治策略上,梁春教授重点强调“早筛查”与“精准干预”。筛查方面,推荐通过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评分、无创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等手段进行检测和风险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治疗则以降低LDL-C为目标,他汀类药物仍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4]。最后,梁春教授呼吁建立全周期预防体系,从出生前管控母婴风险,到成年期强化风险干预,通过“早筛查、早用药”,切实减轻中国ACAD疾病负担,守护国民心血管健康。图:瑞舒伐他汀可稳定斑块[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版重点更新)》[5],从指南革新与临床实践两方面,分享血脂管理领域最新进展。图:陈桢玥教授新版指南引入新型SCORE2与SCORE2-OP风险模型,优化10年心血管风险评估,并依据更新后的风险分成调整干预策略,同时新增无明确CVD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建议和“极端高危”层级LDL-C目标值(<1.0mmol/L)。基于此,药物治疗方面,指南仍推荐早期立即启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未达标,再加用非他汀类药物,包括特殊人群,如ACS患者、心血管高/极高风险且甘油三酯(TG)升高的患者、HIV感染者、癌症患者均需针对性使用他汀,且不推荐无明确疗效的膳食补充剂。图:《2019 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版重点更新)》[5]临床实践中,陈桢玥教授指出,影像学与个体化降脂治疗深度融合成为关键方向。新版指南推荐引入CAC评分重塑心血管风险评估体系,以提升个体风险重新分类的精准度。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可独立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以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评估与缺血性瘢痕独立相关,较SCORE2具有显著增量诊断价值。因此理想的管理方法应为影像学联合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降脂治疗。在治疗方面,当前他汀类药物循证仍最为充足。其中,瑞舒伐他汀优势显著,STELLAR研究显示,10mg剂量即可大幅降低LDL-C达45.8%[6]。此外,瑞舒伐他汀还能减少斑块体积、缩小脂质核心、增厚纤维帽稳定斑块,及抑制斑块微钙化,是唯一获批“延缓成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适应症的他汀,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选择。图:瑞舒伐他汀高效降脂,10mg剂量即可降低LDL-C达45.8%[6]陈桢玥教授认为,该指南以“精准分层、影像赋能、药物优化”为核心,推动血脂管理从“标准化”迈向“个体化”,临床需重视影像学工具的应用与强效降脂药物的合理选择,以改善患者长期心血管预后。

从ESC 2025看冠心病规范化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基于ESC 2025大会新公布的数据,针对β受体阻滞剂(BB)的应用争议发表了深度观点。曾和松教授指出,当前中外指南对BB长期使用的细分人群推荐存在差异,且既往研究多源于再灌注时代前,缺乏左心射血分数(LVEF)≥50%人群数据。其中,心梗后无左室功能障碍患者长期使用BB的必要性,是近年心血管领域核心争议。而ESC 2025公布的三项研究带来新思考[7-9]:REBOOT-CNIC研究显示LVEF>40%的心梗后患者使用BB无显著获益;BETAMI-DANBLOCK研究则发现,LVEF≥40%的心梗后患者(95%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使用BB后主要终点风险降低15%,再发心梗风险降27%,且安全性良好;IPD荟萃分析整合4项研究中LVEF为40%-49%的患者数据,证实BB使主要终点风险降25%,将BB获益人群从LVEF≤40%扩展至40%-49%。图:BETAMI-DANBLOCK研究结果[8]针对REBOOT-CNIC研究和BETAMI-DANBLOCK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曾和松教授认为可能源于不同BB的药理学差异:脂溶性BB(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可作用于中枢,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少猝死风险;缓释剂型通过24小时平稳释药,避免血药浓度波动对β2受体的作用,持续稳定地阻滞β1受体[10]。而结合ESC 2025研究证据,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建议优先选用有明确循证支持的BB(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控制心率/血压的患者,以及追求平稳药效与良好安全性的临床场景。曾和松教授表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BB在更多人群,如LVEF>50%、急性心梗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当前REDUCe SWEDEHEART、SMART-DECISION等研究结果值得期待,或将为冠心病规范化治疗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ESC 2025权威发布:DAPA ACT HF-TIMI 68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聚焦心衰患者住院早期管理,结合ESC 2025最新发布的DAPA ACT HF-TIMI 68研究,深入剖析住院心衰患者治疗痛点与优化方向。图:张宇辉教授当前全球成人心衰患病率达1%-3%,患者总量约6400万且持续上升,而我国2023年心衰住院患者也已超1400万例。住院心衰患者短期预后尤为不佳,随出院时间越长,患者因心衰再入院或死亡事件发生率越高,即便急性期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仍有残留风险。对此,张宇辉教授强调,国内外心衰权威指南建议,住院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应启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指南推荐药物治疗(GDMT)方案,但当前临床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如患者临床状态导致医生对GDMT安全性存疑、因某些原因导致遗漏或延误GDMT处方、方案缺乏统一规范。基于临床实践情况,住院心衰患者治疗管理需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SGLT2i展现出突破治疗困境的价值。DAPA ACT HF-TIMI 68研究[11]共纳入2401例心衰住院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SGLT2i(达格列净)组与安慰剂组。结果显示,SGLT2i组2个月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首次发生率为10.9%,低于安慰剂组的12.7%;SGLT2i组全因死亡率为3.0%,低于安慰剂组的4.5%;且SGLT2i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事件,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此外,汇总该研究与EMPULSE研究、SOLOIST-WHF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SGLT2i可使住院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风险降低2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3%。基于一系列循证数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对SGLT2i做出了推荐,如建议心衰住院患者治疗期间可随时并优先启用SGLT2i,以及对于疑似新发患者且BNP或NT-proBNP升高,无需等待LVEF检查结果,即可启动SGLT2i治疗。图:荟萃分析显示,SGLT2i显著降低住院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风险(左),以及全因死亡风险(右)[11]张宇辉教授最后呼吁,临床实践中需积极克服治疗障碍,打破传统治疗模式局限,将指南推荐药物治疗干预窗口前移至住院早期,同时重视患者出院后随访管理,真正实现心衰患者治疗时机的抢占与临床获益的提升。

讨论环节:共话心血管全疾病链管理难点与突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权薇薇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曦铭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边宁教授分别针对斑块筛查、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人群、SGLT2i早期应用的安全性展开了深度探讨。图:讨论环节(边宁教授、权薇薇教授及李曦铭教授)斑块筛查方法的临床抉择成为首个焦点。专家指出,当前需明确不同筛查手段的适用场景,如颈动脉超声、CAC评分、无创冠状动脉CTA等,以提升筛查精准性。同时,关于以斑块出现作为ASCVD二级预防起点的可行性,各方认为需进一步积累循证证据,为防治关口前移提供支撑。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基石,其选择策略备受关注。专家们从降脂幅度、斑块稳定效果及安全性三方面对比分析,强调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血脂水平、合并症等,个性化选用他汀类药物,以实现最佳治疗效益。心梗后LVEF≥40%患者的长期BB治疗争议也是讨论热点。专家认为,BB类药物异质性大,无“类效应”,临床需依据循证证据择优选用,并肯定了长效β1受体阻滞剂在当代治疗背景下的二级预防价值。此外,针对SGLT2i早期应用安全性讨论中,专家结合研究数据指出,其低血压及肾功能恶化风险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虽短期随访(2个月)主要终点阴性,但疗效趋势明显。分析认为,随访时间短、患者人群异质性可能是关键因素,且对比其他SGLT2i研究,其早期大规模应用潜力值得关注,建议院内早期启动以降低不良预后风险。

小结

本次会议从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与斑块筛查,到血脂管理的指南更新与临床实践;从冠心病规范化治疗的前沿探索,到心衰患者住院早期管理的策略优化,多位专家通过讲题分享与深入讨论,全方位、深层次地围绕心血管疾病全疾病链管理展开交流。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解读与实践经验,不仅为心血管领域的医护人员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更彰显了心血管医学领域对疾病全程管理的重视与探索,对于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乃至促进整个心血管医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rethink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oving from ischaemia to atheroma. Lancet. 2025 Apr 12;405(10486):1264-1312.

[2]Fu J, Deng Y, Ma Y, et 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Netw Open. 2024;7(1):e2351225. ublished 2024 Jan 2.

[3]Gallone G, Bellettini M, Gatti M, et al. Coronary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and Les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23 Dec;16(12):1584-1604.

[4]Yang C, Wu YJ, Qian J, Li JJ. Landscape of Statin as a Cornerstone i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v Cardiovasc Med. 2023 Dec 29;24(12):373.

[5]François Mach, et al. 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Presented at ESC 2025.

[6]Jones PH, Davidson MH, Stein EA,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 (STELLAR* Trial). Am J Cardiol. 2003;92(2):152-160.

[7]REBOOT-CNIC:betablockers after infarction with LVEF greater than 40%. Presented at ESC 2025.

[8]THE BETAMI-DANBLOCK TRIAL: RANDOMIZED DISCONTINUATION OF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ed at ESC 2025.

[9]REBOOT/BETAMI/DANBLOCK/CAPITAL-RCT: Beta-Blockers after MI with Mildly Reduced EF (an IPD meta-analysis). Presented at ESC 2025.

[10]胡大一,严晓伟主编.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化使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3-164.

[11]DAPA ACT HF-TIMI 68 Trial Committees and Investigators. Dapagliflozin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Primary Results of the DAPA ACT HF-TIMI 68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d Meta-Analysis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2025 Aug 29.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相关推荐